謝丹?

摘 要:本文以結果導向教育理念為指導,通過對我國高校新聞學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對比,指出同質化的問題現狀并分析其原因。通過內外需求相結合、課程體系相融通以及開放式評價體系的構建,從制定、實施、評價三個環節對培養目標進行改革,提升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發揮,以利于新聞專業建設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結果導向;培養目標;新聞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060-03
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1981年由美國斯派蒂(Spady)等人提出[1],倡導打破以學科劃分的傳統邏輯,將人才培養的結果作為開發課程、教學和評價的起始點。作為專業認證的三大理念之一,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對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以及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教育模式具有積極意義和作用。
一、OBE理念下的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約束條件,對教育活動的預期結果,即學生的預期發展狀態所作的規定[2]。這種預期結果和構想指導著課程設置等一系列人才培養活動。根據OBE理念,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而系統要實現整體最優,就必然有一個總體目標,它是系統整體的戰略努力方向,也是各部分具體分目標的最終指向,這個總體目標就是培養目標。通過設定合理而清晰的培養目標,并據此推導學生的畢業要求,指定課程體系,實施教學活動,進行學習評價。也就是說,培養目標既是教育設計者實施整個教學過程的依據,也是最終完成教學后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的基礎。
二、我國高校新聞學培養目標的現狀與問題
筆者以教育部學位和研究生教育中心2012年發布的新聞傳播學科全國排名前十的高校新聞學專業培養目標為樣本來分析。
(一)樣本現狀
1.基本素養
10所大學全部強調掌握系統的新聞學(或新聞學理論)知識和技能(采寫編評攝);有8所學校要求有寬廣的文化和科學知識;復旦、武大、北大、浙大4所大學還需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暨大和浙大提及需掌握各類媒體技術;只有浙大提及了解國際新聞與傳播現狀、掌握國內國際新聞傳播規則與技巧。
2.服務面向
10所大學都提到勝任各種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出版等)的記者、編輯工作;其中,人大、中傳、華中大、上大、浙大5所提到新媒體或互聯網。提及企事業單位的共7家,提及黨政機關或政府部門(宣傳部門或輿論部門)的共7家,從事新聞傳播和管理工作。中傳、華中大、川大、暨大4所提及從事新聞傳播教育與理論研究。
3.人才定位
對于通過學校學習,學生未來可從事的職業選擇和發展方向,在10所大學中,提及“高級”的5所,提及“復合型”的4所,提及“專門”或“專業”的5所。
(二)樣本反映的問題
由此可見,10所大學在新聞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上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傾向,無法體現本校專業優勢或特殊定位。如將高頻詞匯進行匯總,可歸納總結出10所大學新聞人才的“自我畫像”:具備系統的新聞學知識和技能,同時擁有寬廣的文化和科學知識,勝任各類媒體的記者、編輯工作以及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新聞傳播管理工作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
三、培養目標同質化的原因
按照OBE理念,培養目標是整個教學設計和實施的起點,是人才培養的頂峰成果,如果它是“千校一面”的,顯然對于人才的全面發展是極大的制約。
(一)教育設計者的認知惰性
筆者將上述“自我畫像”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及專業介紹(1998)》中新聞學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對比,發現兩者高度相似。教育設計者在制定培養目標時對專業所處內外環境的需求和時代發展需求缺乏思考和調研,而直接以文件為瞻。說明教育者對培養目標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意識到培養目標對于整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工作缺乏積極主動性。
(二)培養目標缺乏落實和評價機制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礎,因此,課程體系先于培養目標而存在。即使部分課程體系的設置關照到培養目標的表述,也往往缺乏相應的評價機制來判定兩者之間是否符合、是否合理、是否實現目標、是否需要調整。這就進一步導致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更關注實際教學課程情況,而忽視培養目標的內容。甚至出現培養目標和教學活動“兩層皮”現象。
四、OBE理念下新聞專業培養目標的改革
(一)目標制定,注重內外需求的結合
專業內部環境和需求是培養目標制定后得以順利實施的基礎,涉及學校、學院兩個層面。從學校看,由于每所高校具有社會公認的鮮明的辦學定位和學科優勢,這對所轄專業必然產生無形的影響。比如人文社科之于人民大學,信息科技之于華中科技大學等。培養目標應充分體現特色、凸顯個性。從學院來看,教師隊伍對培養目標的支撐有很大影響。由于教師個人背景不同,對課程設計和理解存在不同需求,比如業界出身對老師重視新聞實戰技能的教授,理論出身的老師側重知識體系的完備等。不同師資的組合支撐不同的培養目標。
其次,專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和需求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專業的興衰存亡。從國家和社會需求來說,不同發展時期對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不同。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必須隨大勢順民意,才能獲得更多外界支持。媒介融合時代對人才的期望呈現出多元化需求,新聞教育必須分級分類發展才能契合社會需求。用人單位是學生學習成果的直接判定者。學校只有與用人單位更多溝通,才可能讓教學保鮮,使自己的“產品”得到市場廣泛認可和接納。而對于學生及家長來講,培養目標的明確及可達成是其選擇專業的重要依據。
(二)目標實施:與課程體系融為一體
結果導向的實現必須要打通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兩個環節,通過反向設計正向實施,實現培養目標的落地。endprint
首先,培養目標需進一步細化為學生畢業要求。畢業要求是對學生畢業時所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的具體描述,是學生完成學業時應該取得的學習成果。畢業要求應覆蓋全部培養目標,但互相之間無交叉,使得每項知識或能力的表述更加純粹、準確、清晰和無異議。美國ACEJMC就對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規定了12項“核心專業價值和能力”[3]。通過畢業要求的層層分解,原來較為概念化的培養目標描述轉換成較為具象的學生學習后擁有的各種能力和知識,便于課程對接和理解。
其次,將畢業要求與課程體系一一匹配。新聞課程的安排在保證核心學科知識修讀的基礎上,依據畢業要求進行一一對應,形成一個支撐矩陣。比如畢業要求中對“國際視野”的要求,就需要課程中有涉及國際新聞方面的課程,如果沒有,則此項畢業要求無法落實,反過來,原來制定的培養目標就存在缺項,無法實現。這就需要調整培養目標或新增課程加以貫通,保證目標實施的可達成。由于每所高校新聞專業的培養目標根據內外需求而制定,其定位不同,那么設計
出的課程體系應是不同的。每個高校都應有自己的特色課程用于支撐自己的特色人才定位。
(三)目標評價:形成質量保障體系
培養目標通過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進行細化和實施后,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計劃和培養目標,還需要結合一定評價體系來進行判定。與傳統教學評價側重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不同,基于OBE理念的培養目標評價應是多元的、開放的質量保障體系,既涉及人才培養流程中各環節的評價,也兼顧人才培養相關利益者的評價。
培養目標的流程評價包含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個過程不光是課堂授課,還包括了諸如教學實驗、學生實習實踐、畢業論文及答辯、心理健康、創新創業等多個方面,也即學生從進入大學到畢業以及畢業后的發展情況。每個環節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進行評價,比如課堂教學在學生評教的基礎上,還可以安排專家評價、同行評價,由此使得對課堂教學的評估結果相對客觀準確。而且將評價從課程擴展到培養目標統領的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為學生營造了更完善更順暢的育人環境。
從對培養目標評價的主體來看,由于培養目標制定時是結合了內外多方需求,因此其是否達成的評價也應是多主體合力進行。除校內、學院內評價,還應包括外界如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其他評估機構、媒體評價、學生及家長等。因為單一系統的評價總是帶有自身利益訴求的,不同利益者從自身需求角度出發來審視已制定的培養目標是否達成,可以綜合性的判定培養目標的客觀達成度,進一步從實際和問題的角度來調整和完善培養目標。
五、小 結
基于OBE理念,培養目標是新聞人才培養全過程的重中之重。各高校應擺脫國家對新聞學發展的格式化要求,以專業內外部需求為依據制定具有特色化的培養目標,并通過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的融合實施加以貫徹,建立開放式評價體系實現質量保障,最終促進各高校新聞專業的內涵化特色化發展,促進新聞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志義.成果導向到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5(3):32.
[2] 李紅灰.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5):72.
[3] [EB/OL].http://www.acejmc.org/policies-process/nine- Standards.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