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萌?
摘 要: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時期,其歷史研究價值舉足輕重,尤其是遺留下來的古跡更是卓絕千古。秦漢文化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的氣度精神,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創造性。遺址公園作為保護、利用古遺址的重要方式被廣泛應用,本文通過介紹秦漢文化與遺址公園景觀設計的概況,從建筑景觀、園林景觀、水體景觀、硬質鋪裝以及景觀小品方面對目前西安的遺址公園中蘊含的秦漢文化元素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秦漢文化;遺址公園;景觀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125-02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政治安定、文化繁榮等因素共同成就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大發展,無論是政治層面、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為現代人創造了寶貴的財富。而西安這座歷史名都,作為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處處回蕩著秦漢風韻,留下了許多的歷史遺址,如秦二世胡亥墓、秦始皇墓、阿房宮等等。這些遺址具有極強的歷史性、藝術性、地域性,但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遺址的風貌和特征勢必會產生變化以致更具價值和意義。遺址作為遺存的明珠,對研究、發展和傳承古代文化都有著跨時代的意義和影響,我們責無旁貸的對其進行保護,而建造遺址公園便是最有效的方式。通過對秦漢文化的提煉和融合,將其應用在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在保護遺跡的同時也完成對文化的傳承,更能充分挖掘遺址能給當代人展示的價值。
一、秦漢文化與遺址公園景觀設計
(一)秦漢文化的藝術特征與元素歸納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四起的戰爭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雖秦朝自建國到滅亡僅十五載春秋,但仍憑借著積極向上、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包容性、創造性的博大胸襟創作出無數優秀的藝術作品,具有古樸、雄渾、粗獷而又細膩的藝術特征。漢代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的格局下形成了靈動瑰奇的藝術風格,尤其是漢武帝時代,國力鼎盛,形成了豐富博大的藝術特點。同時,漢代神仙思想彌漫,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也影響著漢代文化,使其具有一絲曼妙、繚繞的特征。
秦漢文化形式豐富、題材多樣,能夠代表其文化特征的元素有很多,按照現代景觀設計的特點可規劃為以下幾類:第一,古建筑類,即秦漢時期的宮殿、廟宇以及陵墓等,如秦二世胡亥墓、漢代未央宮;第二,工藝類,即秦漢時期的美術、工藝美術作品,如青銅器、瓦當、絲綢等;第三,紋樣類,即秦漢時期流行的動植物紋樣,如云氣紋,四神紋等。
(二)遺址公園的概念以及遺址公園的概況
遺址是指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其特點表現為不完整的殘存物。而遺址公園以保護古遺址為核心,以展示特定歷史文化為主題,構造具有時代特色的主題文化景觀,使游人在感慨歷史滄桑變遷,唏噓人事千古代謝的同時享受到一份獨一無二的古文化大餐和城市園林盛宴。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古跡不勝枚舉,本文以西安為例,介紹該地區的遺址公園概況。根據筆者收集的數據顯示,西安的大型城市公園共有21個(各種小型社區公園不計其內)。其中文化遺址類公園為8個,分別為秦二世遺址公園、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寒窯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漢城湖遺址公園、秦二世陵遺址公園、未央宮遺址公園。這充分顯示了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也表現了西安對于傳承中華文明、保護歷史遺址的決心和信心。建設遺址公園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保護歷史遺址與尊重自然環境相結合,充分考慮建筑、植物、水體、山體、鋪裝,甚至包括景觀小品在內的各類景觀要素,從而達到傳播歷史文化的目的,形成學習、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絕佳景觀場地。
二、秦漢文化在西安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的表達
(一)秦漢文化元素在景觀建筑中的再現
1.秦漢思想文化在景觀建筑中的應用
秦代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對等級制度的崇拜根深蒂固,這具體體現在宮殿建筑上便是對“高臺榭,美宮室”的孜孜追求。總體來說,秦代建筑以木結構居多,布局講究中軸對稱,線性方正,對臺地、臺榭等建筑形式尤為偏好,這使得臺榭式建筑在秦代發展到了頂峰。此外,秦代建筑與自然共生的思想也令人瞻望咨嗟。如秦二世陵遺址公園,其風格便延續了秦代建筑的特點,幾何線性為主,講究布局方正,整體有條不紊、動靜結合。此外,在空間上,以秦二世陵遺址公園為起點,自南向北依次為曲江池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形成一條絕妙的城市景觀長廊,蘊含著重要的文化歷史寓意。公園的遺址區將山門、大殿和秦二世墓冢作軸線式布局,充分表現了大秦帝國從意氣風發、威懾八方的強盛狀態走向滅亡的歷史悲劇。
漢代儒學宗教化、讖緯神學興起,厚葬之風流行,為藝術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在景觀建筑上,漢代與秦有明顯延續性,依然以中軸線的手法對宮殿建筑群、禮制建筑群以及院落空間的組合進行布局,以山水資源為基礎,以仿天象而立宮苑的主導意向繼續發展。據西安漢長安城未央宮的發掘與建筑復原圖來看,其總體布局呈長方形,四面筑有圍墻。東墻與西墻各長2150米,南墻與北墻各長2250米,全宮占地面積約5平方公里,是現存明清故宮的6倍,這龐大的建筑體量恰恰體現了漢代波瀾壯麗、氣勢恢宏的特征。
2.秦漢建筑符號在景觀建筑中的應用
秦漢時期磚瓦生產十分發達,是具有較高藝術性的一個品種,其應用極廣,除宮室所用外,民居也廣泛使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畫像磚和瓦當。畫像磚的藝術性較高,分為空心磚和方磚,秦代瓦當由半圓發展為圓形,漢代則流行圓形瓦當。此外,石闕是迄今為止最早的人工建筑也是漢代建筑的特殊代表,這些被安放在宮室、陵墓入口兩旁的物件,既具藝術價值同時又有實用功能,經常作銘記官爵、功績或裝飾用。在遺址公園建造時,可以選擇性的加入這些代表秦漢文化的建筑符號,使遺址公園的一磚一瓦都體現出濃郁的秦漢藝術特色。endprint
(二)秦漢文化元素在園林景觀中的再現
秦漢時期園林景觀蘊含著“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其特征是自然景觀、人造景觀、建筑景觀、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最講究自然與人工的巧妙結合。“無山不成林,無水不成園”的追求令秦漢園林山水相依、剛柔并濟,產生無窮的妙趣。秦漢時期流行神仙思想,故景觀多模仿海上仙山而建,整個空間結構豐富,層次分明,怡情逸景,將身心完全融入園中,品味秦漢韻味。此外,秦漢園林的植物種類豐富,配置形式多樣,更是根據季節變化栽種植物,并結合原有地形和特色,營造出豐富的景觀層次。秦始皇陵遺址處的景觀設計正是體現了濃厚的秦文化風韻,借自然之勢,進行空間營造,堆山疊石、花草配置都獨具特色,不僅詮釋了秦人講究自然與人工巧妙結合的意愿,而且表達了現代景觀設計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重要的是,秦漢時期的園林景觀對中國古典園林的格局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秦漢文化元素在水體景觀中的應用
(一)秦漢文化元素與靜水景觀
靜水雖無波瀾,卻可以靜制動,營造出靜謐安詳的氣氛。在秦漢園林中,講究山水結合,常用寧靜水面營造出極具凝聚力的空間,從而映射天空和周圍景物。秦二世墓遺址公園入口處對稱的空間、植物加之靜謐的水面,凸顯著秦文化的莊重磅礴。咸陽湖內的濱水半圓廣場就是典型的靜水景觀,與周圍的“帝都龍韻”“版圖廣場”相結合,一氣呵成,讓人在感嘆秦王朝勢如破竹的氣勢之余,不免生出一絲悲涼之意,哀嘆短命的大秦帝國。
(二)秦漢文化元素與流水景觀
不同環境中的流水景觀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圍。一般來說,流水景觀會將氣氛烘托的活潑自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秦二世墓遺址公園中的流水景觀,在周圍結構性、幾何性的建筑景觀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冷峻,似悲嘆,似哀鳴,敘述著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四、秦漢文化元素在硬質鋪裝中的應用
在遺址公園的設計中,對硬質鋪裝的圖案、色彩以及材質等方面進行設計與規劃,并與秦漢文化內容相結合,可以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如咸陽湖公園統一廣場的第二部分版圖廣場,就是由不同高度、不同顏色鋪裝而成的七個國家,共同構成“大秦帝國”的版圖,一方面形成了公園中獨特的景觀特點,另一方面更具有教育意義。此外,還有統一廣場的第三部分濱水半圓廣場,采用的是秦瓦當的元素作為鋪裝,使人在感受秦文化的同時,更能了解、學習秦代最具藝術性的工藝美術作品。
五、秦漢文化元素在景觀小品中的應用
在遺址公園的設計中,符合歷史文化或典故的景觀小品可以更好的表達歷史文化內涵。比如秦二世墓遺址公園中的雕塑小品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秦朝時期的歷史事件。比如雕塑“統一貨幣”就是指秦始皇鑄造圓幣方孔造型的貨幣,從而取代其他六國混亂的貨幣形式的故事,一排排的“秦戰甲”更是以武器和戰甲象征秦朝強大的軍事力量,“蒙恬列傳”則是再現了手握三十萬重兵的蒙恬在緊要關頭選擇沉默而悲壯殉國的情節,更有“末路”再現秦二世在創造高速巡游記錄的場面,更暗指秦末政治危機中大秦帝國走向滅亡的歷史。
六、結 語
秦漢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逐漸凝聚成了獨具特色的歷史元素,它們對再現、延續秦漢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遺址公園作為特殊的保護方法,可以結合秦漢文化元素,使古遺址以嶄新的一面和生動的景觀向世人展示秦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既可以有效地保護遺址還可以展示文化特色和人文風貌。
參考文獻:
[1] 唐碧珍.歷史大遺址的價值及其保護策略[J].隴東學院學報,2011,22(1):71-76.
[2] 成玉寧.遺址及其公園化[J].風景園林,2012(2):148-149.
[3] 董金衛.基于遺址保護下的現代城市景觀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責任編輯:傳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