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中國的服裝產品,是我國主要出口產品之一,一直是出口中獲取利潤的主要來源。2003年以來,我國成為世界服裝出口的第一大國。在此之后,服裝出口始終保持著增長的勢頭。
根據中國服裝成品出口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6 年中國服裝出口僅為 886.21 億美元,而 2016年的出口額為 1684.82 億美元,十年間,出口額增長了近 2 倍。同時我們還發現,近十年以來,除了 2009 年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導致出口額有下降,其余的年份服裝出口額都是穩步上升的,而 2015 年卻出現了多年來首次的出口額下降。
我國是一個服裝制造與服裝出口的大國。就服裝紡織產品的出口數量而言,我國的服裝出口占據全球半壁江山。但是,服裝出口的貿易績效并不理想,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對市場的控制力都徘徊在低位。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我們先對我國服裝產業的出口現狀進行分析自從加入世界國貿組織以來,紡織服裝產業更是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上占據了優勢,而且產品物美價廉,以非常快的速度征服了市場。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有率和貿易額穩步增加。
然而,在服裝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我國主要依靠勞動力這種初級要素來參與競爭,產生了低微的國際分工地位,產品附加值也很低,造成低下的出口價格和貿易績效。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報告,受人民幣匯率降低一級同比基數低的影響,2016年累計出口量仍下降5%。低價競銷、生產成本上升以及反傾銷指控等是我國服裝紡織業面臨的嚴重問題。2017年上半年以來,大陸紡織品制造重鎮江浙和廣東,接連十多家知名大型企業倒閉停產,說明我國的產業存活和產品發展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15 年上半年以來,大陸紡織品制造重鎮江浙和廣東,接連十多家知名大型企業倒閉停產,產業存活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危機。
對我國服裝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現狀的分析以及我國服裝業在國際競爭力方面的比較,發現我國服裝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表明我國的服裝業還是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但競爭力還是不夠,還存在不少問題,制約著我國服裝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一、我國服裝產業處在全球價值鏈附加值低處
譚力文,馬海燕等曾站在全球價值鏈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國服裝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國際位次,我國處在最低位次,主要從事貼牌生產和簡單加工,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低,國際競爭相當薄弱。雖然從上文幾個指標看我國服裝業的國家競爭力比較高,但深入分析,我國只是貿易大國而非貿易強國,只是利用廉價勞動力來取得成本優勢,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服裝業貿易競爭力指數(TC)已經在下降,慢慢地將低于其他勞動力更廉價的國家;我國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值雖然大與其他國家,但這是在沒有考慮進口的情況下,我們知道,我國的服裝業的輔助產業不是很發達,我們的原材料雖然低廉,但高適量的面料不足,需要靠進口,而且也需要進口高檔時尚的服裝產品,其實我們只是中間的加工商,產品附加值低,盈利少。
二、我國的服裝質量和品牌影響力有待提高
雖然我國服裝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但我國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檔產品,國內品牌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即使在國內市場,國外品牌的影響力(如運動阿迪達斯、耐克等) 也大于我國自有品牌(李寧、安踏等) ; 我國的產品因為質量不高,只能靠低價來取勝,但總招來其他國家的反傾銷、技術性壁壘、綠色壁壘等。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的權威統計,僅2009 年前5 個月,歐盟委員會非食品類快速預警系統( RAPEX) 宣布召回的92 項紡織服裝產品中,中國產品占據了65 個名額,同比增長高達442%。前3 季度共收到通報153 起,同比增加6. 29 倍,占全部對華通報比例的20. 84%,而去年同期紡織服裝類產品只占對華通報案件的3. 73%,與金融危機爆發前相比增長趨勢十分可觀。
三、技術裝備和技術人員匱乏
現在是信息科技時代,網絡遍布天下,技術裝備水平的高低影響著我國服裝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高低,雖然很多企業已經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如吊掛生產線、電腦縫制設備、產品檢驗檢測設備等,但這些都是比較大型的企業,而我國的服裝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沒有資本來引進這些先進設備,而且在服裝企業就業的人員大多是初中專畢業生,只會簡單的縫紉,缺乏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來操作和管理這些設備
四、創新能力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
我國目前有很多大中專院校有服裝設計這一專業,但培養出來的設計師水平還不是很高,比較缺乏創新能力,無法與國際市場上的服裝設計大師較量。我國服裝企業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經費和人員投入方面不足,知識產權意識也比較薄弱,經常會出現作品被盜、商業機密泄露等事件,我國服裝業相比我國其他制造業在研發投入以及創新發面還遠遠不夠,更不用說與國外企業相比較了。
五、產業結構調整存在不足
現在我國服裝業出現了產業轉移和產業集群的現象,這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有利于我國服裝產業結構趨于合理,但這其中存在不足之處。產業轉移雖然可以利用不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取得成本優勢,但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和金融、營銷等現代服務體系還不完善,也缺乏技術與管理人才,不利于企業短期發展;目前我國出現的十大產業集群主要是在東部和中部,導致大量中西部農民工前往東中部就業,增加東中部的人口壓力,而西部是現在我國需要大力發展的地方,卻缺少企業到此投資來發展此地經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協調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