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度衡
一、概念的界定
(一)小微企業。小微企業即小型微利企業,它屬于稅法上提出的概念,小型微利企業,是指符合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的小型微利企業[]。小型微利企業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小型”和“微利”上。除了要求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的行業以外,還包括三個標準:一是資產總額,工業企業資產總額不超過 3000 萬元,其他企業的資產總額不超過 1000 萬元;二是從業人數,工業企業從業人數不超過 100 人,其他企業從業人數不超過 80 人;三是稅收指標,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 [01]。
(二)稅收籌劃。稅務籌劃是指納稅人在稅收法律規定許可的范圍內,當存在多種納稅方案可供選擇時,以稅收政策為導向,通過對投資、理財、組織、經營等事項事先安排好策劃,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納稅支出,以達到稅后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行為。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在合法的前提下整體稅負最輕;二是在規范的基礎上涉稅損失最少。目前比較通行的稅務籌劃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利用稅率進行籌劃;二是利用稅基進行籌劃;三是利用稅額進行籌劃;四是利用轉嫁稅負進行籌劃[02]。
二、小微企業存在的問題
(一)基于稅收籌劃方面的問題
1.對稅收籌劃的認識有誤區。認識誤區一,認為稅收籌劃就是避稅,鉆稅收制度的空子。二,認為稅收籌劃的目的就是少繳稅。三,認為稅收籌劃是會計處理的事,主要應交給辦稅人員和會計核算人員。四,認為納稅人只有納稅義務,稅務機關只有征稅權利,雙方沒有平等可言。五,認為與稅務機關搞好關系是主要的,稅收籌劃是次要的[05]。
2.稅收籌劃在實際操作中的問題。中小企業大多不依法納稅。另一方面,稅收籌劃水平低下。首先,在企業財務管理活動中不少中小企業根本不存在稅收籌劃活動或籌劃不到位。其次,稅收籌劃是缺乏專業性人才的操作,同時,中小企業對籌劃原理大都一知半解,使籌劃活動過于簡單。
(二)稅收政策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稅收優惠政策較少。我國針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較少,主要有兩類:一是對小微企業所得稅實行優惠稅率;二是提高個體工商戶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08]。優惠政策側重于小微企業對就業問題的貢獻,如對符合相關條件的小微企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城鎮待業人員和殘疾人員達到一定比例就給予增值稅、營業稅和所得稅的優惠,而在鼓勵小微企業自主創業、做大做強等方面的相關優惠政策卻是少之又少。
2.稅收政策缺乏公平。稅收政策缺乏公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等規模的小微企業,組織形式不同,卻承擔不同的稅負。如果組織形式是個體工商戶,則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只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果組織形式是公司,小微企業不但要繳納企業所得稅,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二是產業不同,稅種各異,稅收負擔有別?,F行稅法規定,從事制造等行業繳納增值稅,納稅主體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稅率分別為17%和3%。小微企業多數為增值稅的小規模納稅人。
3.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范圍上,大多數的小微企業無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當前,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規定核定征收企業不能享受,因其不符合小型微型企業財務核算制度,將眾多小型微利企業拒之門外。二是額度上,小微企業的實際優惠額度太小。這就說明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力度明顯不足,實際上并沒有考慮到小微企業面臨的現實困難及需要,也沒有考慮到小微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原因分析
(一)基于稅收籌劃的原因分析
1.對稅收籌劃的認識不到位。受利益因素的影響,不少中小企業只關注稅收籌劃能否為其帶來利益,卻全然不考慮稅收籌劃帶來的風險。一方面,稅收籌劃會引發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因為在沒有稅收壓力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容易將所有財力投入到生產中。而在政策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管理者的決策失誤容易造成投資的失效。另一方面,稅收籌劃方案能否成功,取決于企業管理者的對稅收籌劃的認知。而認知的不到位,很容易造成稅收籌劃失敗。
2.中小企業的稅收籌劃專業性較差。我國的大多數中小型企業都是家族式管理,沿用的是所有權和管理權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管理者會認為稅收籌劃是一種費用支出,只會為企業帶來經濟負擔。因此,這些企業往往不會建立專門的稅收籌劃部門,也不會花費較高的費用來聘請較為專業的稅收籌劃人員。這使得稅收籌劃不具有專業性,從而難以為企業帶來一定的利益回報。
3.注重局部利益。在涉及到利益問題時,中小企業的部門之間往往難以實現有效的溝通。很多企業的部門在稅收籌劃方案上無法達成一致,使得最終的稅收籌劃方案往往不能以實現企業全局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的稅收籌劃往往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另外,中小企業進行稅收籌劃時,往往從短期利益角度考慮,局限于個別稅種的稅收籌劃,這使得中小企業的稅收籌劃不夠全面,從而影響了企業的長久發展。
4.缺乏與稅收部門的溝通。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稅收部門尚未與中小企業建立起有效的溝通途徑。一方面,稅收部門只進行繳稅的管理,并不為中小企業提供稅收調整和稅收內容實施的咨詢。另一方面,處于被管理者的位置,中小企業管理者不具有主動與稅收管理部門溝通的意識,從而進一步導致了二者之間溝通的缺乏。
(二)稅收政策應用問題的原因分析
1.認定條件苛刻。在我國現行的稅收法律體系中,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的財務核算要求高,基本上都是要求查賬征收,不利于財務核算基礎比較薄弱的企業。一,針對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優惠中,特別是在認定高新技術小微企業的標準中,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不符合規定,從而不能夠申請到稅收優惠。二,現行稅法規定,凡納稅人的年增長額達不到規定標準的,不管會計核算是否健全,一律不得認定為一般納稅人,而小規模納稅人既不允許抵扣進項稅額,也不得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加重了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endprint
2.認定標準不一致。對小型微利企業的認定標準不僅有資產總額、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從業人數的限制,而且還有從事行業的限制。工商部門執行的是工信部的規定,而小微企業只有符合稅務部門的認可才可享受到“小型微利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工商部門認定的小微企業則享受不到稅收優惠政策。
3.稅收優惠政策過于單一。目前針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過于簡單,我國現行的優惠方式多是降低稅率和直接減免稅為主,其他優惠方式較少。國家也沒有出臺專門針對小微企業政策優惠的文件,不能適應處在不同階段的企業,也不能滿足不同行業對優惠政策的需求,使優惠政策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優惠方式的單一、片面、范圍窄,不能促進小微企業更好的發展。
四、探討建議
(一)基于稅收籌劃的建議
納稅人在籌劃前,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權利,因為納稅籌劃是以法律為準繩的,納稅人只有在熟知法律的前提下才能明確自己具有哪些權利;其次,納稅人應該熟知稅法的規定,這是納稅人進行納稅籌劃的前提條件,否則會出現違反稅法的情況,導致納稅籌劃失敗。因此,納稅人只有學習國家的憲法、法律以及稅法,在對相關法律規定通曉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進行合法的納稅籌劃,以減輕稅收負擔同時避免涉稅風險。
(二)基于企業稅收政策應用問題的建議
1.建立小微企業稅法體系。目前,我國有關小微企業的稅收政策都分散于各種稅收法規中,專門可供小微企業使用的稅收政策法規體系還未成形。為了保證相關稅收政策的執行效果,應該建立和完善小微企業稅法體系,并且要加大宣傳、貫徹的力度。
2.加大稅收優惠的扶持力度。應該提高小微企業的實際優惠額度。規定其年應納稅所得額在一定標準以下的享受15%稅率等等。
【參考文獻】
[1]蔡巖紅.政府出臺征管新政落實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措施[N].法制日報,2015-03-24
[2]王桂英.當前我國小微企業稅收政策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證券期貨,2013,(05): 114-115.
[3]唐倩妮,王結玉,黃朝曉.小型微利企業稅收政策問題及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2,(35):41-43.
[4]陳媛.論當前中小企業稅收籌劃的短板及完善[J].經營管理者,2015, (01):35-
[5]王國明.我國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探討[J].經管空間,2013, (12):96-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