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禎+李翔博
【摘 要】伴隨我國改革發放不斷深入,三農問題一直被國家所重視,其中農業發展自家庭聯產承包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實施以來發展迅速,解決了我國溫飽問題,現在更是朝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但農業在生產過程中仍存在生產經營分散、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勞動力流失、農業產品加工程度不高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本文就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探究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最后從政府、農戶、社會服務機構三方面提出農業經濟發展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鄉鎮企業;城市化;土地確權;金融服務
伴隨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攀升,農業經濟作為重要組成,其影響著人們各方各面,同時也是工業發展及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一直被我國重視,并取得巨大成功,利用有限的面積養活了近14億人口,并且農業生產正逐步朝著規模化、現代化發展。但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想要實現新的突破,必須針對出現的問題,轉變固有思維模式,并結合現有資源去實現高層次、高水平的農業經濟。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偏低
農業產業化是指建立在專業化及相互合作的基礎上,對農業生產各個環節進行整合,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使農業生產規模化、商業化。但我國絕大部分地區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絕大部分仍然采用家庭聯產承包及分散經營的模式,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規模化發展,并且分散式經營的抗風險能力較弱,一旦遇到天災,便會造成巨大損失。
(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科技應用范圍不廣
伴隨科技技術的成熟,農業科技也在不斷發展,我國絕大部分地區農業基礎建設取得一定的突破,但需求量依舊難以滿足。絕大部分地區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依舊很弱,引水、蓄水等基礎設施落后,絕大部分農作物的收成還是要依靠天氣;我國農村地處山區,且以田塊式分散,絕大部分還是人為播種收割,農業機器作用不大;在農業生產的病蟲害防治、灌溉、施肥等方面,由于農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依舊沿用傳統方式,依靠傳統經驗,造成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難以提升,并對農業科技應用的普及造成嚴重阻礙。
(三)農業用地被占用的現象較多,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
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大量的農業耕地被城鎮建設占用。我國因城鎮建設占用、棄耕荒廢、退耕還林等一系列措施造成我國固有耕地面積逐年下降,國土資源部現已采取強制措施防止耕地再被侵占。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大量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拋棄收入相對較低的農田收入。研究數據表明,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兩三個月便能與農村全年收入相等。國家統計局申明,2015年農民工同上年相比增長超過10%,外出農民工同上年相比增長4%。這極大的促進我國城鎮化建設,但另一方面反映,農業生產普遍不被農戶所重視,造成農業產業發展緩慢。另外由于大量青壯年農民工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現象普遍,導致大量的耕地被荒廢,土地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二、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
農業經濟關系著各方各面,全面加強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升農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是重要的。農業經濟是其它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我國正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使農業生產規模化,進而全面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另外,大量的農村青壯年能從鄉村走進城市,從農業轉向工業,進而促進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醫療教務文化水平,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做出巨大貢獻。
三、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政策建議
(一)政府應發揮政策引導和扶持作用
1.擴大支農資金投入,資金須用在刀刃上。政府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全面提升農業生產上各個環節的技術水平及生產操作質量,將投入的資金全部應用到點上,例如農業機械、農田水利建設、作物研發等等。
2.從土地確認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農民住房財產權三個方面抵押貸款入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正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認權登記頒證等工作,同時大力推進抵押貸款政策的改革,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的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相互輪轉,同時農民可以利用抵押貸款金投入至其它產業,有效的突破農戶間的農田限制,為農業機械化生產打下基礎。
3.增加農業科技投入,鼓勵科技人才和大學生返鄉創業。農業生產現代化發展,離不開科技技術的投入,政府部門需要加大科技技術的投入,積極引導農民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全面提升農業生產各環節的效率及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因此,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和大學生返鄉創業。
4.大力推動新農村與鄉鎮建設,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及農民增收問題。政府及企業應大力合作,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區域性流動,鼓動農民既能兼顧農業生產,又能從事鄉鎮企業工作,從而解決農民工外出打工等社會問題。另外,有效的利用農民農閑時段,解決“用工荒”等問題,既能合理的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促進鄉鎮發展,又能全面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戶自身應轉變思路和觀念
1廣開源路,發揮本地區比較優勢,注重發展農村副業。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結合當地區域的條件,例如地形、光照、降雨量等因素大力發展林業、牧業、漁業等其他副業。根據區域性優勢,因地制宜,不拘束于種植業,讓農村副業發展為當地特色,朝向產業化發展,建立種植園、果園、度假村等等,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開拓無限的可能。
2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工具,為農產品提供銷售路徑。伴隨互聯網的發展,建立全新的“互聯網+農業”宣傳及運營模式,利用便捷的互聯網,利用強大的媒體資訊,迅速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面向全國甚至是全世界銷售。并結合工業企業,加強農產品的深加工建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例如加工成水果罐頭、葡萄干等等,引進尖端的機械設備,利用先進的科技技術,全面提升農產品深加工水平,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三)發揮金融機構的融資、保險支持作用
農民由于文化水平及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一直是我國社會的弱勢群體,為此我國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優惠保障措施,解決貸款難、無保障等實際問題,另外相關社會服務機構及金融機構需要提供金融支持及農產品保險支持,針對相對脆弱的農業專門開發保險項目。鼓勵更多的企業發展農業,并在優惠政策及政府扶持下做大做強,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四、總結
為發展農業經濟,我國建立“六大體系”為其保駕護航,但作為我國基礎性產業的農業依舊存在許多問題,許多地區農業生產設施及科技技術依舊落后,農民人數眾多,但絕大部分都很貧窮。為此,“三農”問題需要政府、農戶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推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倩.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問題與對策[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7,(03):23-24.
[2] 周毅. 淺析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 經營管理者,2016,(13):247.
[3] 白玉娟, 龔曼薇.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問題與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 2015(11):326-3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