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瑞
根據本人多年的地理高考復習教學工作,得知在地理高考復習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是值得廣大地理教師和同學們注意的,這些問題中關鍵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系統、完整和牢固,致使回答問題時要么不全面,要么不知從何處下手,找不到知識的“切入點”。二是讀圖、分析圖的能力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讀圖、分析圖的習慣,致使圖表材料中許多有用的信息不能被很好的提取和運用。三是審題不詳。從多年的閱卷情況看,每次由于審題不詳而導致的失分在3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急躁粗心,缺乏解題的技巧所致。四是文字表達不夠準確。只用幾個字就能表達清的問題往往要寫上許多還表達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對概念的準確理解,缺乏縝密的思考,沒有很好地理解題意所致。只要以上這幾個問題能得到較好地解決,就能在聯考和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為此,本人認為在以后的地理復習中,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在準確理解地理基本概念,把握地理基本規律、成因和原理的基礎上,強化記憶,使知識系統化;突出主干知識,理解主干知識與知識分枝間的關系,尤其是有關地理意義,地理規律和各種地理因子一定要完整、準確地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如:在學習海水的鹽度時,一要記住影響海水鹽度的主要因素,二要根據教材中“海洋表層鹽度、溫度隨緯度的變化”圖,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鹽度分布的規律,三要運用影響海水鹽度的主要因素,分析鹽度分布的規律及一些特別的分布規律(北緯600處海水鹽度比南緯600處低、長江口鹽度隨季節的變化、世界最高鹽度出現在紅海等);又如,在學習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條件時,要抓住“商品”二字。理解農業生產的產品—谷物成為商品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即地廣人稀(產量大于消費量);優越的自然條件(產出商品谷物的基礎);便利的交通和先進的科技(是保證)。又如:在理解記憶河流的水文特證時,要從區別水文和水系、水力和水利四概念入手,分析得出影響它們的因素。
二、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分析圖的習慣。首先,在地理教學中要培養良好的用圖習慣,把所學具體地理事物和現象落實到地圖上,這有助于學生牢固樹立地理空間概念,準確、科學地理解地理基本原理。其次,在平時讀圖時要不急不躁,一定要按“程序”讀圖:1、讀圖名,這一步很重要,但往往被同學們所忽略。通過讀圖名,可知該圖的類型,是示意圖、分布圖、成因圖。2、看圖型,是扇形分布圖、曲線圖還是雷達圖等,不同的圖有著不同的讀法和分析法,在平時的學習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圖表的讀法。3、看圖例,圖例是圖的語言,要準確分析圖必須要看圖例。4、看極值,如:在看氣候圖時先看最冷月氣溫,再看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出現的季節。5、看圖所表示的是哪種地理事物間關系,還是哪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變化規律,或是那個區域。最后結合問題再分析圖,只要每道圖題均按此“程序”看題,就能很快形成良好的讀圖習慣,提高地理圖表題的解題能力。
三、要學會知識的遷移。高考中給的背景材料,圖表一般都不是課本上所學過的,但是要解決題中未知的問題,就必須用課本上學過的已知基礎知識來分析回答。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運用知識的遷移方法和技巧。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系統全面地掌握基礎地理知識,并從題目材料中獲取與題目設問相關的信息,通過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一句話,就是從已有知識中尋求答案,例如:在高一下冊中學習了京九鐵路,只要分析理解了它們的區位因素和意義,就可以用它來分析青藏鐵路了,只是把政治意義中的維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改為鞏固邊防和維持了少數民族地區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把技術難題中復雜的地形地質情況改為高寒、缺氧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就是了。
四、要快速準確地找到知識的“切入點”。這就要求我們細心、認真地審清題目中每個字的含義,尤其是關鍵詞句的內涵,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圖表、數據中隱含的信息和信息間的聯系,然后從大腦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地理基礎知識,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再精心縝密地用文字表達出來,如:在2002年的一道全國聯考題中最后一問是“如何提高江西省的農民收入?”學生都是從材料中的“竹子”大做文章,說如何修路,開造紙廠等,而忽視了題目中關鍵的“農民”一詞,學生只要抓住“農民”二字,就可容易地找到本題的“切入點”,農民是進行農業生產的,而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土地,學生只要回答出如何提高土地的產出問題就對了。
總之,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復習和學生自己學習時,都要著力培養在審題—提取信息—應用知識—分析綜合—組織語言這幾個方面的能力,要“不會做題時,看題;再不會做時,再看題;還不會做時,還看題”,要學會用簡單的基礎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復雜、抽象的地理現象和地理規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