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玲+謝書存
高利貸既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也是一個法律問題,長期存在于我國社會關系中。近年來,民間借貸活動日益活躍,法院依法受理的民間借貸案件快速增長,其中包含大量的小額民間高利借貸案件。此類案件涉及主體廣泛,不僅危及一家一戶的正常生產生活,也破壞著經濟社會的穩定秩序。本文從司法審判入手,積極探索民間小額高利借貸案件的司法審判出路,以期對規范民間借貸行為,維護民間資本市場秩序穩定有所裨益。
一、民間小額高利借貸的特點
民間高利借貸隱蔽于民間借貸行為中,具有民間借貸的行為特征,手續簡便,期限方式靈活,擔保機制隱秘,放款迅速,能夠及時滿足資金短期需求,故而日趨活躍,借貸規模不斷擴大,而由此引發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從全國范圍來看,已經成為當前法院受理的第二大類型案件,在某些基層法院,則高居案件類型榜首,而隱身其中的則是大量的民間高利借貸案件。
1、主體間不平等。高利借貸是一個賣方市場,借貸雙方一開始便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出借人掌握資金,在出借對象、借款期限、利率、還款方式、還款地點等方面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借款人因各種原因又急需資金,則處于劣勢地位,在上述方面絲毫沒有話語權。
2、放貸的職業性。高利貸放貸者通常聚成職業化團體,有著門店,或者經過工商登記開辦投資公司,形成職業化操作,以高額利息作為職業來源。
3、涉及范圍極其廣泛。高利借貸行為作為當前民間融資的重要渠道,其觸角已經深入到民間消費融資和生產融資等各個方面。在普通百姓,尤其是個體經營者,在采購生產資料、建房、子女上學等投入中基本上都是依靠自身積累和民間借貸甚至是高利借貸。而又有許多百姓,在面對突發風險時,如逢災減產、突發疾病等不得不籌借高利貸度過難關。
4、交易操作隱蔽。高利借貸一般不公開進行,多發生在熟人社會之中,或者有中介人介紹的陌生人之間,多是私下交易,不易被外界發覺,所以難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借貸形式符合一般的民間借貸法律構成要件,例如有借條等借款憑據、有實際的轉賬交付記錄等等。而且,高利借貸者為了降低法律風險,在訂立的借條上一般不列明利率或者列明法定最高保護利率,只是將本息合計注明貸款人所需還款總額;或讓貸款人簽署借款金額和利率約定空缺的格式借條。
5、往往伴隨著犯罪。高利借貸本身具有不合理性和剝削性質。放貸者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息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在不能尋求正常途徑來收回資金后,轉而通過拘禁、綁架等暴力手段收回貸款,這也是高利借貸領域暴力刑事案件多發的原因。除了此種“討債型”暴力犯罪外,高利借貸還易誘發“騙取型”非暴力犯罪(如以高額利息詐騙放貸者資金)、反抗型暴力犯罪(如辱母殺人案),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二、民間小額高利貸的司法救濟困境
(一)法律規制存在問題
立法的不完善,對高利貸活動規制不如人意。盡管我國發布了數量不等的文件規范,但相關的民商事法律、刑事法律仍未建立起配套的機制,高利貸活動的法律責任不夠嚴厲,不能形成有效的打擊。相關問題在于:首先,我國多個規范性文件中使用了“高利貸”一詞,但是沒有任何高位立法對之作出過完整定義,高利貸的立法至今仍然缺位。其次,目前相關法律規定仍傾向于保護出借人的利益。結合民法通則及最高院規定,民間借貸年利率24%以下受法律保護,超過年利率36%則超過的部分不予保護,《合同法》也僅規定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則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并計算利息。再次,《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關于夫妻共同財產的推定,法院在實際審理過程中可以把握的衡量程度極少,使出借人有恃無恐,而此條規定也造成大量的社會家庭問題,個案中的無奈造成無辜當事人一生的悲哀。
(二)民事審判活動的局限性
民間高利貸活動往往形成職業化的放貸團體,有著完備的形式要件。而民事審判活動的中立性,證據裁判規則的法定性,借貸雙方主體地位的不平等性等等使民事審判活動在查清案件事實方面有著天然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的法律事實并不等同于客觀事實。1、查明案件事實難度大。高利貸借款人往往因為各種原因不出庭應訴,有的為躲避債權人的追討逃往外地難以聯系,有的因其他訴訟案件已被列為強制執行對象,為逃避法院追責而拒不到庭,還有的因為缺乏有力證據來影響判決結果而無奈放棄自己的訴訟權利。此外,部分借款人即使到庭,除了口頭陳述外也難以提供有力證據證明借款系高利或歸還過借款本息的事實。2、現有證據裁判規則的限制。以借條為載體的書證,輔之以小額現金交付情況說明或大額銀行出入賬憑證等,在庭審活動中,只要沒有充分相反證據予以推翻,即能得法庭采信。而高利貸借貸雙方從一開始地位就不平等。出借方利用其掌握的資源優勢,使得借貸的形式要件完備(迫使陷入困境的借款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與出借人簽訂借款合同,甚至是空白借條),極盡可能的規避法律風險。
三、高利貸反制之路
(一)嚴格認定夫妻共同債務
高利貸訴訟案件中,出借人通常起訴借款人及其配偶,以《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要求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承擔共同還款責任。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舉證責任的分配?!痘橐龇ā肥艞l將證明共同債務的責任分配給債權人,由此債權人敗訴風險加大,而《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則由借款人配偶證明借款非共同債務,否則推定為共同債務,不當地強化配偶一方的證明責任,使其面臨敗訴的風險。在高利貸負面效果不斷凸顯的今天,處于強勢地位的債權人承擔舉證責任,更能體現立法者的本意,債權人出借借款也有著更多途徑和技術手段規制借款人夫妻間的惡意逃債,例如:要求借款人配偶在借條上簽字,明確知情該筆借款的存在。
(二)建立金錢罰
民事立法要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而在民間借貸糾紛中,現有的規則在權利義務分配上過于保護民間借貸債權人的利益,而高利貸糾紛則更善于利用這種分配上的不平衡。進一步說,高利貸本身就是出借人不正當的利用其優勢地位獲取應當為社會非難的利益,這利益本身具有不正當性。更因為現實民事案件審理有著諸多困境,當一個案件被確認為高利借貸時,按現有的民事規則,其仍然能夠獲得本金的返還及年利率24%的利息,其不法行為不僅沒有任何違法成本,仍然能從放貸行為中受益。民事立法應當改變這種保姆心態,建立金錢罰,提高利貸型虛假訴訟的違法成本。
(三)高利貸入罪
我國目前對高利貸的刑事追責主要是針對高利貸的邊際行為,即高利貸上下游行為所涉及的其他罪名,例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經營罪、高利轉貸罪、騙取貸款罪、賭博罪等等,而針對高利放貸本身的行為,因刑法并無規定,無法查處。將高利貸入罪,從刑事法律的角度對高利貸行為進行規制和打擊,有利于完善刑事法律,打擊高利貸犯罪活動,促進正常形態的民間借貸的發展。刑事立法打擊高利貸是維護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筆者認為,應將借貸利率限定在特定的范圍內(年利率36%),任何人只要是貸款實際超過該利率上限的即屬犯罪,處以罰款或監禁的刑罰。尤其是針對未經注冊違法設立的各種高利借貸機構,或雖然是經過工商登記設立的、作為政策性產物的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但從事高利借貸行為的,一經查實便要堅決依法取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