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雯+付仁仿+黃瑩+張子豪+趙佳林
【摘 要】根據大連市海上漁事糾紛的實踐調查所得出的數據顯示,大連市漁民生產需求增長與大連市漁業資源枯竭之間的矛盾凸顯,使大連市海上漁事糾紛呈現出以網具糾纏和船舶碰撞為主要糾紛類型的特點。我們旨在討論大連市近幾年海上漁事糾紛的基本情況以及成因,并對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漁事糾紛;調處;漁民
一、大連市海上漁事糾紛的基本情況
大連市三面環海,漁區眾多,水產品產量在我國眾多沿海城市中排名前列。然而伴隨著漁民生產需求增長與漁業資源枯竭之間的矛盾加劇,由爭奪漁業資源、漁網糾纏、船舶碰撞等原因引發的漁事糾紛的不斷增多,給保護人民財產安全和維護海上秩序帶來了消極影響。大連市作為一個重要的沿海城市,對海上漁事糾紛的有效處理便有了更高,也更為迫切的需求。對此,我們利用身處大連市的優勢條件,通過文獻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結合實踐調查得出的數據,討論大連市海上漁事糾紛的特點及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根據調研結果,在確保有關數據真實、統計方法科學的基礎上,對各類數據進行了匯總和分析,將有關數據圖表化,清楚準確地呈現出大連市海上漁事糾紛的特點。
(一)以船舶碰撞和網具糾纏糾紛為主要類型
根據上述數據發現,船舶碰撞及網具糾纏糾紛事故所占比重大。2013—2016年間,全市共發生的1100起漁事糾紛事故中,船舶碰撞糾紛事故占總數49.96%。其中以大中型漁船與小型漁船碰撞為主,當大中型漁船與小型漁船相距較近時,其很大程度上會因視線阻礙及角度問題,碰撞到小型漁船,從而引發糾紛。其次,因網具糾纏而引發的糾紛也不占少數,其占總數的36.53%。大連市漁民一般采用網目大小為2.5~5厘米,網繩直徑為2毫米左右,網重達數噸甚至數十噸,覆蓋范圍達20*30米的漁網,在船舶集中作業時容易發生由網具糾纏而引起的漁事糾紛。
(二)季節性[1]
2013年至2016年大連市漁事糾紛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5月份和9、10、12月份,集中于春季和冬季漁汛時期以及休漁期結束后的一段時間。
(三)群體性事件突發
當漁船發生漁事糾紛時,大部分漁船民都以船為單位參與斗毆,進行撞船、扣物、扣人、扣船等一系列違法行動,群體意識強烈。而且漁事糾紛發生后,由于無法得到有關部門及時居中調解,漁民通常使用暴力和脅迫手段私下解決。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2.23”漁事糾紛案件。[2] “浙嶺漁22502”與“遼大甘漁8337”因網具糾纏賠償問題未能達成一致,“遼大甘漁8337”船長帶領船員登上“浙嶺漁22502”,欲將其強行拖往大連處理,結果反被“浙嶺漁22502”船員制住并捆綁。其間雙方發生斗毆行為,造成部分遼寧籍漁船船員受傷。此后雙方漁船相互追逐并發生碰撞,一起小的糾紛最終造成兩省數十艘漁船海上群體對峙的局面。
二、成因分析
(一)大連市海上漁業資源供求矛盾加劇
大連市漁船數量眾多且捕撈能力逐年提高使得有限的漁業資源與漁民不斷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部分漁民為了爭奪有限的漁業資源,而駕船碰撞對方的漁船,或者故意毀壞他人的網具。而且隨著我國簽署的中韓、中日漁業協定的生效,我國與韓國、日本的捕魚區已經劃分出明確的界限,從而使得許多大連漁民傳統的捕撈作業區域縮減,許多遠洋作業的漁業船舶被迫回到內海作業。除此之外,近期由于韓國的薩德問題,大連市所有具有越界捕撈能力的漁民盡數簽署了不越界保證書。因此,大連部分海區的船只數量增多,各漁船為爭奪漁業資源而矛盾激增。
目前大連市擁有漁業船舶30100艘,其中,機動漁船29302艘(捕撈機動漁船11937艘,養殖機動漁船16778艘,捕撈輔助機動漁船544艘、漁業執法船43艘),漁業從業人員19萬余人,涉漁人口近28萬。
大連市近4年的捕撈量逐年增長,其中,2013-2016年的近海捕撈量分別為64萬噸、66.8萬噸、70.1萬噸和74.2萬噸,遠洋捕撈量分別為10.3萬噸、10.9萬噸、11.5萬噸和14.9萬噸,總量分別達到74.3萬噸、77.7萬噸、81.6萬噸好人89.1萬噸。反映出漁業資源的需求也是逐年加大。
(二)大連市漁汛有其固定的時間段和區域
海洋中的魚類生物資源有其固有的繁殖生息規律,大連市的魚汛一般集中于每年的4月份和5月份,捕魚區一般集中于以長山群島為中心的東部黃海海區。屆時,有經驗的漁民們往往在同一時段,同一漁區進行捕魚作業。而9、10月份的漁事糾紛多發的主要原因在于每年的6月1日至9月1日為大連市的休漁期,9、10月份剛剛結束休漁期,漁民開始出海捕魚。到12月冬季漁汛開始,漁事糾紛案件數量達到新的峰值。
(三)海上漁事糾紛調處機制存在瑕疵
目前大連市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海上漁事糾紛調處機制,對漁事糾紛處置的效率較低。首先大連市尚未形成海上報警專號制度,漁民在發生糾紛時撥打報警電話會出現轉撥的短暫延遲,其次由于糾紛地點位于海面,沒有相對精準的定位標志,所以海警在接到報警后難以及時到達現場記錄糾紛情況,調解矛盾。也由此,使得很多漁事糾紛激化,上升為突發的群體事件。
(四)船員利益具有同一性
我國海上漁業生產多具有家族式的作業特點。因此一艘漁船上往往有眾多船員且多為親朋好友,在生產作業過程中船員們的利益一致。所以在發生糾紛時容易出現群體對峙的局面。除此之外,在我國的人情關系下,容易出現同海區、同船籍的漁船趕來幫忙的現象。
三、基本結論
結合調查的基本數據和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基本結論:
(一)大連市的海上漁事糾紛調處正處于過渡時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
目前我國海上漁事糾紛已經明確劃歸海警部門調處,結束了多個調處部門互相扯皮的局面,但是根據和漁民交談所反饋的信息,我們發現,真實發生的海上漁事糾紛事件數量遠遠高于我們在大連市漁政管理局實地調研和在大連市政府信息公開官網所得到的海上漁事糾紛案件的數量。也就是說,大連市通過海警部門立案調處的海上漁事糾紛的案件數量較少,漁民和海警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信任關系,漁民在發生糾紛時更傾向于私下解決。endprint
(二)漁民法律意識淡薄,難以通過合法途徑維權
漁民長期在海上作業,忙于生產,生活環境相對閉塞,不能及時接收政府有關漁業政策方面的信息。在面對突發的漁事糾紛時,不懂得及時收取,保存證據,從而在使用法律武器時,無法獲得海警、法院等機構的支持,保全自己的利益,從而失去信心,進而采取暴力等極端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四、對策建議
根據大連市漁事糾紛成因分析,現提出以下對策:
(一)大連市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
1.適當縮減漁船數量,合理限定漁船捕撈量
發生漁事糾紛的一大誘因在于大連市的漁船數量過多,海洋捕撈壓力過大,對此應當結合全國海洋捕撈漁船減壓指標和海洋捕撈產量的控制指標適當縮減漁船數量,合理限定漁船捕撈量。預期至2020年遼寧省海洋捕撈產量控制指標將限定到846514噸,與2015年相比減少近20%。在縮減漁船數量和限定漁船捕撈量的同時,應當兼顧漁民正常的生產生活需求,在必要的時候應當給予適當的補貼。
2.加強漁船漁具規范化管理[3]
大連市部分海上漁事糾紛發生在禁漁期,禁漁區,存在偷捕,濫捕現象,因此,加強漁船漁具規范化管理十分重要。具體應當加強漁船漁港信息技術裝備和管理系統建設,健全大連市統一的漁船管理數據庫,推廣應用北斗導航、船舶自動識別、衛星通訊和射頻識別等技術,組織開展信息技術應用及其配套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和實際操作培訓,實施漁船漁港動態監控,加強漁船管理和執法信息互聯互通,實現對漁船、漁港和船員的動態管理。嚴厲打擊涉漁“三無”船舶,對依法沒收的涉漁“三無”船舶,統一集中處置。加大“船證不符”漁船清理整治力度,分類制定整改措施,嚴格漁船營運檢驗和執法監管。
除此之外,還應當根據全國海洋捕撈漁具準用目錄,明確各類漁具最小網目尺寸,以及漁船攜帶漁具的數量、長度和燈光強度等標準,建立漁具漁法準入制度,完善漁具漁法審查認定機制和規范化程序。堅決取締農業部和各省(區、市)公布的禁用漁具以及對資源破壞嚴重的“絕戶網”。
3.繼續加強海洋牧場建設
通過在一定海域內,采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從而增加漁業資源的總量,緩和漁業生產與資源的矛盾,緩解近海的捕撈壓力,減少糾紛的數量。
4.促進漁民轉產轉業
由于長期高強度開發、過度捕撈等原因,近年來,大連沿岸海域海洋漁業資源日漸衰竭。[4]所以,加快漁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及漁民轉產專業勢在必行。首先,通過財政資金杠桿,引導市場資金投入。建設省級、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在長山群島、市區南部建設垂釣區,建造休閑垂釣船。其次,發展現代水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最后,更新改造遠洋漁船及捕撈漁船,大規模開展科學捕撈作業。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拉長漁業產業鏈。
(二)加強海警在預防及解決海上漁事糾紛中的作用
1.海警部門可以舉辦一些親民活動,拉近警民關系
很多漁事糾紛案件都是由于漁民未能及時有效報案,由小摩擦、沖突演變成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突發性糾紛案件。究其原因,海警與漁民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信任關系,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因此,海警部門可以在休漁期時和漁民共同舉辦文化活動,親近漁民,拉近海警與漁民的關系,增強警民互信,從而使漁民在面對糾紛時,能夠第一時間向海警部門求助,進而避免因糾紛處理不當而出現嚴重后果。
2.海警部門應當加強對漁民的宣傳教育
漁民在海上發生漁事糾紛往往采取暴力解決、在不當的處理過程中很容易違反法律規定操作。針對這個問題,海警部門可以向漁民發放法制手冊,增強其對海上作業相關法律規定的了解,特別是涉及船舶航行和船舶事故處理的法律法規。海警部門還可以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建立大連海警的微信公共平臺,不定期推送一些安全小常識,從而強化漁民知法、守法、用法意識。
(三)充分發揮漁民在漁事糾紛中的預防和調解作用
1.建立民間區域協作機制[5]
由于大連市近年來“船多漁少”,生產海產品種類固定。多數漁民海上作業區域比較集中。我們可以在作業方式相同、作業區域比較集中、矛盾比較突出的漁船民間建立協作關系,促成有一定威望的船老大間的聯誼結對。另外,可以由海警部門牽頭,建立船老大通訊錄,將鄰近地區漁船的通信聯系方式、號碼、單邊帶頻率和船老大的聯絡編碼編印成冊,一旦發生海上漁事糾紛,各船老大可以相互溝通,及時開展工作。
2.漁民自身應當積極學習相關知識
在信息化時代,漁民可以通過網絡或書籍,利用休漁期等閑暇時間主動學習漁業安全生產的相關知識,學習如何在發生糾紛時及時保存自己受到的損害等相關事實證據等方面的知識。從而保障自身的生產安全,在面對突發的海上漁事糾紛時可以及時做出正確的反應,冷靜處事,用合法的方式和途徑表達自身訴求,最大限度的維護自身權益。
五、總結
通過實踐調查的數據并結合大量的文獻材料,可以得出大連市海上漁事糾紛既有國家范圍內海上漁事糾紛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并且,伴隨著國家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進行以及作為遼寧省發展“海上遼寧”方略的最前沿,大連市在如何更及時和更有效地解決海上漁事糾紛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對大連市海上漁事糾紛進行調查和研究后,我們做了初步的對策及建議。下一階段,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大連市的海上漁事糾紛,針對海警部門設計出更為詳細具體的調處機制。
注釋:
1圖中數據由對大連市政府信息公開網、大連市漁政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官方網站數據整理分析得出,僅供反映大連市近4年漁事糾紛類型所占比重,不對具體案件數字進行研究。
2圖中數據由對大連市政府信息公開網、大連市漁政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官方 網站數據整理分析得出,僅供反映大連市近4年漁事糾紛發生時間分布,不對具體案件數字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林運岳.關于海事、漁事糾紛成因與調節對策[J].中國航海學會漁船海口安全與避碰研討會,2001.
[2]康存棟.誰來化解海上漁事糾紛[N]中國漁業報,2005(1).
[3]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內漁船管控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通知[Z].農漁發,2017(2).
[4]王繼富.大連規建50處海洋牧場示范區[N]遼寧日報,2016-7-13
[5]楊波.海上漁事糾紛引發的治安案件的預防與控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