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摘要:培養初中生基本的歷史素養,是鞏固學生學習和運用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對于歷史素養可以分為歷史科學素養、歷史知識素養和歷史人文素養三個方面。隨著初中生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對歷史知識素養的深度和廣度也有較高的要求。
關鍵詞:歷史課堂;科學;知識;人文
長期以來歷史教學片面追求升學率,其教育教學目標也是一成不變,歷史課在學生心目中成為死記硬背的代名詞。初中歷史課堂更多追求的依然是記憶量與分數,展開題海戰術,教師錯誤認為文科特別是歷史學科就是死記硬背,這種現象普遍客觀存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的主要目標是追求升學率和分數,沒辦法遵循和達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等新課程要求,這樣的教學模式沒辦法培養和提升初中生的歷史素養。很多時候,教師忽略了素質教育改革的具體要求,對素質教育進行簡單的定義和解析,更沒有深入思考探索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理念的教學模式,因而找不到有效、有特色的歷史教學之路。
初中歷史課堂上長期忽視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導致教師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學習方法都產生固化現象,長期得不到更新,讓整個初中歷史課堂教育進程停滯不前且缺乏活力。而這與新課程素質教育改革的趨勢是相違背的,急需教師作出相應的調整。本文將從初中生缺乏歷史素養、歷史素養培養意義和初中生歷史素養培養策略三個方面進行簡單闡述。
一、初中生缺乏歷史素養的原因探究
(一)歷史學習和教學功利主義現象嚴重
初中學科設置以綜合學科學習為主,歷史學科在考試和升學上依舊占據較高地位。很多初中教師和學生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分數,忽視了歷史學科的生成性和發展性教學與學習,過于功利主義,導致學生的整體歷史素養不高。
(二)初中歷史課程設置問題和初中歷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問題
剛剛已經提到初中課程設置以綜合學科學習為主,考核和培養目標中對歷史學科依舊有很高的要求,但很多學校在歷史課時結構安排上并不合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初中歷史課程教育不足;再加上初中歷史教材內容排版編輯上空而泛,學生并未掌握到實際的歷史知識支撐其在歷史科學、人文素養方面的提升。
(三)初中歷史教師本身的歷史知識儲備不足,教學綜合素質不高
素質教育背景下,對教師各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很多初中教師一方面沒辦法適應改革趨勢而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和提升,另一方面,不重視基礎知識的汲取和積累,導致教學質量不佳,沒辦法滿足初中生的知識需求,無法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和發展。
二、培養初中生歷史素養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初中生歷史素養的理論意義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學家對教育本質都有較多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關于教育目的的理論,歸納起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發展學生個性,培養人格。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始終以人為中心,尋求歷史對人的意義和價值為教育目標,歷史教師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正是在眾多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初中歷史教育實踐才得以革新和推進,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的發展完善教育理論,促進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和相互發展。
(二)培養初中生歷史素養的實踐意義
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充分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通過對初中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從而讓學生能夠正確全面的認識人類歷史上的不同層次的知識點,并具備總結和反思的能力,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來處理當前所遇到的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再者,素質教育下的考試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歷史上深入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思維轉變創新和人文素養等。這一實踐變化對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歷史素養。
三、培養初中生歷史素養的策略探究
(一)教師和學生觀念更新是前提條件
歷史教學不可一味地追尋升學率和分數,教師要著手改變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觀念,從自我做起從而影響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進而為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提供條件。
(二)教師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的習慣成就人的一生,教師要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踏實做好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的學習環節,但每個環節也并非簡單的表層的完成,要進行展開性的思考。教師促進學生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上,不斷的豐富充實自我,提升初中生的歷史素養。
(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投其所好,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家喻戶曉,學生個性差異明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用適用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更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掌握,推進素養提升進程。
(四)教師在促進學生歷史素養提升上起著重要作用
教師素養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具體情況,因而教師要注重自身歷史素養和能力的提升,以自己的人格和知識魅力影響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熏陶和影響下逐步成長。
(五)找準學習方法是關鍵
找準合適的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學生會覺得歷史學習很難從而喪失學習信心,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例如歷史學科知識點確實需要學生們的記憶,但并非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此時教師要教會學生采用巧妙的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展開理解記憶,如此,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記憶深度,不宜遺忘。幫助學生掌握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是最好的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途徑,畢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歷史是一門充滿著人類情懷和智慧的學科,其中所包含的深層次內容需要學生們進行開發、研究和利用。而這實踐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綜合能力和良好的歷史素養,才能真正理解到歷史的實質。歷史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達到超脫學科課程的限制,上升到歷史情懷和品位的精神境界,這樣不僅促成個人的全面發展,更是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是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和目標,是值得每一個歷史教師反思和踐行的問題。只要促進學生的歷史科學素養、歷史知識素養和人文素養全發面發展的教育才算成功的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