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登福
所謂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探究式學習,主要是指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獲取的知識探究數學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這種學習方式來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提高探究知識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探究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和對問題的求真。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設充滿“好奇”的情境,為學生提供 “求真”的條件,極大的調動學生求知欲望。如,在教學求未知數“X”一課時,我先和同學們玩了一個游戲。我教同學們各自想一個數,這個數不要告訴我,也不要告訴其他同學,我說:“用你們各自想的數加上2,再乘以8,只要同學們說出結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什么數,你們信不信?”學生紛紛回答:“不信!”我說:“不信咱們試試看!”學生A說:“我的計算結果是56,您能猜出我想的是什么數嗎?”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睜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等待我說出答案。我急忙告訴同學們,A同學想的是“5”。我邊說邊在黑板上板書了一個等式(X+2)×8=56,并說X就是代表A同學想的數“5”,我是怎么知道的呢?這個問題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由于創設的問題情景有趣,學生就會帶著求知欲望和好奇之心,步入“求真”的課堂。
二、保證探究時空,提高探究效率。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新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去觀察、去比較、去采集信息,獨立地去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空間做保障。如,我在教學圓錐體體積一課時,我就將學生帶進實驗室,進入實驗室后,我向學生交代:“今天這節課的任務是同學們分組用實驗桌上的工具和材料(圓錐體、圓錐體、沙子,尺子),探究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這時實驗室里熱鬧起來了,有的在觀察,有的在用尺子量容器,有的在靜靜的思考,有的在作比較,有的在發表解決問題的看法,最后同學們用轉沙子的辦法,發現圓柱體和圓錐體是等底等高的兩個容器,這時同學們就用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子后,往圓柱體容器里倒,當同學們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完第三杯沙子時,發現圓柱體容器正好裝滿。這時有同學說:“圓錐體的體積就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例子說明,有的數學問題只要給學生時間和空間,是可以不教自解的。
三、感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樂趣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因此,在數學課上要讓學生動腦想,動眼看,動手做,用學生自己的思想、感官、肢體去獲取知識,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讓學生感受獲取知識的過程,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享受獲取知識的喜悅。如,在教學“正方形、長方形周長”時,我首先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并標上有關數據,然后就讓學生認真觀察,探索計算正方形、長方形周長的方法。首先安排學生自主觀察,接著安排學生將自主觀察發現的“奧秘”在小組中交流,接著讓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匯報。A小組代表說:“我們小組成員發現正方形4條邊一樣長,所以正方形周長等于正方形的邊長×4。”B小組代表又站起來了,說:“我們小組成員知道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相等,兩條寬邊相等,所以長方形周長等于長×2+寬×2。”這時C組代表已迫不及待了,B組代表話音剛落,C組代表馬上站起來說:“我們C組求長方形周長方法比B組的方法要“先進”一些,如果把長方形的邊分為兩個長和寬,這兩個長和寬長度又是相等的,所以長方形的周長等于(長+寬)×2。”這節課不難看出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學生自己在觀察、在發現、在總結,不難看出學生探究學習的樂趣,同時也不難看出學生那種成功的喜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