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雯,上海大學
?
分享經濟—擁抱新生活
文/姚雯,上海大學
在經濟新常態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展分享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指出,我國將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由于大家對分享經濟的劃分眾說紛紜,所以本文先以滴滴打車為例來談下我對分享經濟的理解,并從宏觀、技術、人們的精神覺醒三個層面分析了分享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分享經濟;滴滴打車;區塊鏈
英國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Research指出,2020年分享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04億美元,這一數字是2015年(64億美元)的3倍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里提到,2015年中國的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60億元,參與提供服務者約為5000萬,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總人數已經超過5億人。分享經濟浪潮正席卷全國,那么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什么是分享經濟。
首先,要明確一點,分享經濟是一種經濟模式,那么它必然以掙錢為目的。但我們經常發現,順風車很多時候也會出現比較高端的車,那么這些人真的是為了一起分攤油錢嗎?也許有,但很多不是,他們可能是只是想和順路的人聊會兒天。那么滴滴打車到底是不是分享經濟,我們對滴滴打車的司機進行分類比較。
1.1 普通白領,朝9晚5的正常工作時間點以外跑滴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類新聞,就是“男白領下班后跑滴滴,每天賺夠200元,老婆才準回家”。類似這樣的一大群人,完全符合分享經濟的特征,他們開車只是為了獲取正常工作以外更多的收入(但不是唯一),把自己車輛使用權和自己的閑散時間暫時做了轉移。
1.2 事業單位員工,工作三天休息兩天的,工作日以外利用閑散時間跑
比如工作單位是一些邊緣的事業單位,如“檢疫局”、“海關”等,這群人可能面臨著諸多生活壓力,已經有車有房了,但休息的時間卻過得很無聊,有了滴滴后,他們少了牌桌上的應酬交際,用自己的車跑一跑,既能打發時間,又能賺點收入,何樂而不為?這個群體,顯然也是符合“閑散時間和閑置資源,獲取收入”等分享經濟特征的。
1.3 下崗工人、退伍軍人,或暫時找不到工作的自由職業者
社會中還有這么一群人,剛剛從部隊轉業,或是在“去產能”大潮中失去原有工作崗位的鋼廠、媒礦工人。比如最近吸引大量媒體關注的“寶武合并”案,可以想象在重組整合后,將有大量的工人而監著下崗再就業問題。今年年初武鋼集團就宣布,將采取多種途徑從鋼鐵主業分流4萬名以上員工。而有數據顯示,目前加上兼職創收和主動辭職的,約有1萬名武鋼職工在跑網約車,“紅鋼城變成了滴滴城”。這類人到底是不是分享經濟確實難以界定,主要還在于他們的心態和對未來的規劃,如果只是抱著“先做做看,找到合適的工作再換”的心態開滴滴,那么屬于分享經濟范疇,若是以后專職滴滴,那么不屬于分享經濟的范疇。
1.4 出租車司機轉型等專職機群體
滴滴打車對傳統的出租車行業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出租車司機的收入水平下降了40%多,另一方面是出租車司機在高昂的“份子錢”押金壓力下,轉戰到滴滴平臺。那么這個群體很明顯不是分享經濟。
1.5 各種土豪、金領、高收入的公益、社交導向型順風車群體:這群人的唯一特征,就是那些不會“為了錢去出賣自己靈魂”的主。所以我們只能說,他們是滴滴公益的中豎力量,而不是分享經濟的主要力量。那么我們來總結一下,什么是分享經濟:主體上:大眾參與;客體上:資源流動的加速;行為上:權屬關系的新變化;技術上:基于互聯網平臺;效果上:用戶體驗最佳;文化上:不求擁有,但求所用。
最近各地紛紛出現網約車的新政,對車型和戶型等都有了很嚴格的規定,也許滴滴在新政下會被逼成一家超級租賃公司,那我在這里就不繼續深入了。
2.1.1 分享經濟是全球經濟的增長點
2008 年金融危機,全球產出增長大幅下滑,許多經濟體一直面臨生產力增速放緩局面。全球經濟低迷但是分享經濟卻一枝獨秀。比如全球分享經濟的領軍企業美國的 UBER和 Airbnb。中國的電子商務,最近幾年均呈現了爆發式增長,并帶動快遞等行業的蓬勃發展。分享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2.1.2 分享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市場萎縮,我國同樣面臨產能過剩、老齡化凸顯和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等方面的問題,而分享經濟依托互聯網技術,能有效減少供給和需求等信息不對稱問題,在去產能、去庫存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2.1.3 分享經濟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時進行的革命
在“供給側”,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實現社會大量閑置資源的有效供給,解決我國資源緊張和大量閑置浪費并存的現象。在“需求側”,分享經濟則能有效匹配消費者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滿足需求。分享經濟能夠助力供給側改革,刺激市場需求擴大,是國民經濟的新引擎。初步估計,分享經濟占國內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3.15%,為服務業增長提供新動能,將服務業變成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2.2.1 互聯網技術:早在20世紀70年代,分享經濟便作為“協同消費”或“合作式消費”的概念被提出,但發展并不快。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分享經濟在全球快速發展。
2.2.2 區塊鏈技術
圖1 人們對租賃的態度以及愿意出租的最大動機
資料來源:企鵝智酷·真象欄目.分享經濟供需調查報告:多少中國人愿意共享房和車?[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71772.html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供給側而言,金錢回報是首要驅動力;出租房意愿遠高于車,對于有意愿出租閑置房和車的人,最大的顧慮是安全和隱私風險,占比63%。這就是共享經濟與區塊鏈之間的聯系了。共享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就是信任問題,“中介”無法完全解決信任問題。
而區塊鏈的最核心的價值,也是其偉大之處就是通過程序算法來建立一個透明公開的規則,并以此為基礎來創立一個信任網絡確保點與點之間的信任與交易的安全。從比特幣的交易中我們可以看出,區塊鏈交易系統不可改變,并且可以在已分配分類賬中跟蹤每筆交易,智能合同為所有雙方交易充分設定參數條件,因此區塊鏈不需要任何信用中介或者陌生人之間信用的擔保方。分享經濟在拓展業務時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當用戶的相應權利雜亂無序且快速轉換時,如何記錄并確認誰擁有什么權利?區塊鏈技術不僅能準確的記錄還無需其他任何中介,不僅解決了信用問題,還極大的降低了成本。
這都是廣為人知的幾點原因,今天我主要想介紹一下常常被人們忽視的一點。人們在精神領域的自覺意識。
工業經濟追求的是如何生產得更多,為此就需要鼓勵消費得更多那么現代工業經濟系統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長期以來,人類對于這個文明難題的破解,更多地寄希望于技術進步。事實證明,這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經濟內在機制變革的問題。而分享經濟就是包含著一種全新的機制,它關注的是對閑置物品利用的最大化而非生產的最大化。
工業文明給當代人類帶來的負效應,不僅僅是看得見的能源環境危機,還有看不見的精神缺失危機。數據顯示美國人均GDP在過去的50年增長了3倍,但是美國人的幸福感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不斷下降,且暴力犯罪增加了3倍,不與鄰居交往的人數增加了4倍,1/4的人感到不幸福和抑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快速增長,同時,精神病人數量也在增長。而人們在分享經濟中,分享的不僅僅是閑置產品,同時也分享著一種精神文化。
在傳統生活價值體系中,是一種擁有多寡比賽的生活方式,而分享經濟時代是與社會分享多寡的比賽,一個人與社會分享得越多,不僅得到的物質財富越多,而且與社會分享的精神財富也越多。這種分享經濟將給人帶來一種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均衡的新生活。
目前來看,個人參與到分享經濟主要有三種途徑:在線租賃、在線二手交易和在線雇傭。有基于實物資源分享的,也有基于認知盈余分享的。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日臻完善,將來的世界,租賃會成為常態,而所有將會成為一種奢侈的象征。最后以馬云的一句話結尾:“封閉利己的經濟正在發生極大的改變,未知的經濟一定是分享、透明、擔當的經濟。
[1]張孝德,牟維勇.分享經濟:一場人類生活方式的革命[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12)
[2]共享經濟已死?區塊鏈會讓它更深一步[EB/OL],https://mp.weixin.qq.com/s?__
[3]胡寧馨.分享經濟:互聯網時代“光榮的荊棘路”[J].商業經濟,2016(01)
[4]柳悅豐,張鑫.中國發展分享經濟的基礎與建議[J].經濟論壇,2015(12)
[5]劉興亮.滴滴到底是不是“共享經濟”?[EB/OL]https://mp.weixin.qq.com/s?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