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饕餮中國》
江南菜是何時變甜的
郭曄旻 《饕餮中國》

外人初到江南,往往認為當地菜太過甜膩,但是實際上,江南菜變甜的歷史并不久遠。比如在元末明初的蘇州飲食專著《易牙遺意》中共記載了49種菜肴制作方法,明確提到用鹽的達33種,約占67.35%,用糖的只有7種,僅占14.29%,可見,當時用鹽進行調味的比例遠遠大于用糖。
那么江南菜又是如何從咸變甜的呢?其實這與氣候、地理沒有什么關系,而在于糖的普及。雖然我國利用甘蔗制糖遠在漢朝就開始了,發展到唐代已居世界領先地位,到了明代已經爐火純青,但直到明代后期,糖仍然是很珍貴的稀少物品。直到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即明中期的嘉靖年間至清初順治末年約15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甘蔗種植和制糖技術才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到嘉靖年間發明了白糖后,制糖技術取得了革命性的發展,明末的制糖技術和甘蔗種植技術在民間逐漸推廣,終于在氣候適宜的福建(包括臺灣)、廣東形成了甘蔗種植基地,大量的廣東和福建糖在江南進行銷售,每年達上億斤之多,使得江南成了明清時期粵糖和閩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在明清時期是全國最為富裕的地方之一,也有能力消費如此巨量的食糖。
正是由于糖從奢侈品變成了江南一帶的常見食品,使得從清代中葉開始,江南菜開始出現了嗜甜的現象。袁枚的《隨園食單》里記載的江南菜肴,已經把糖廣泛用于日常飲食中的煎炒燉煮蒸炸;新的甜制飲食風味品種不斷增多,頗能代表江浙風味的一些食品也相繼出現,如素燒鵝、風楞、精美的夾層料等等。烹飪用糖也標志著糖與江南日常飲食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