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
為啥天天鍛煉還生病
◎劉惠

不少老人鍛煉很積極,甚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可身體抵抗力依然較弱,隔三岔五上醫院。健康專家歸納出了老年人“越鍛煉越生病”的四個原因。
人老了,身體機能正逐步減退,比年輕人更需要充足營養。而營養不良又加劇體能的衰退,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另外,不少老人每天有大把時間在鍛煉,消耗體能也比一般人多,更需要營養支持。
國家高級公共營養師丁敏敏說,對健康老人而言,1公斤體重需要1克的蛋白質,這是比較科學的(腎功能不全、肝昏迷的患者除外)。光鍛煉而不注意營養不行,光注意營養不鍛煉也不行,關鍵是吃動平衡。
現在生活好了,不少人仍保持著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大魚大肉、喝酒抽煙、愛吃剩飯剩菜、長時間打麻將等,導致慢性病纏身。盡管他們知道必須鍛煉,也天天鍛煉,但卻不知道改變生活方式,從根本上杜絕產生疾病的根源。
解放軍304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彭國球教授指出,盡管說鍛煉比不鍛煉好,但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只靠運動,而是要打造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適度運動、戒煙限酒、充足睡眠、心理平衡,當然,還包括沒病預防、有病及早規范治療等。
很多老人鍛煉方式非常單一,大部分只注重走路。走路只是鍛煉了下肢,而老人全身上下機能衰退,心、腦、肺、腎、脊椎等無不處于待保修、風險高發的狀況。所以鍛煉絕不是單純走路就可以的,必須全方位鍛煉,使各個臟器都得到養護。比如結合八段錦、太極及醫圣張仲景的保健操(如齒常叩、發常梳、腰常扭等),每天晨煉30~40分鐘,效果是明顯的。
北京科學健身專家講師團講師陳志剛指出,散步的鍛煉價值的確不是很大,但對于一些體質很弱的老人來說,能走就很好。如果能在走路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特殊的鍛煉,如手臂上舉、大步走、扭著走等,鍛煉的效果更好。鍛煉方法單一確實是現在很多老人的誤區,跳舞的只跳舞,打拳的只打拳。老人鍛煉應是吹拉彈唱,各種項目都據自身條件適度參與。
一般性的散步更多是為放松心情,速度沒必要做過多要求,怎么舒服怎么來。若慢性病患者想用散步健身強體,則有不同要求。
心血管病患者走路適當加快速度。以通常的走路開始鍛煉,慢慢增加速度和改變步幅、步頻,讓心臟功能逐步提高,避免出現危險。開始走時,強度的控制應是在走5分鐘后,呼吸略微加快,可與旁人輕松地交流。此時如未感到不適,可適當加快點,然后保持。可以一口氣走20~30分鐘后逐漸減速,再走3~5分鐘后結束。只要鍛煉中沒感到不適,都可適當加快速度。總體控制在能完整地說一句話、呼吸明顯加快但不氣喘的狀態。走路時要加大手臂的擺動幅度,增加鍛煉的效果。
血糖異常弓步走、彈著走。糖友先把血糖穩住再鍛煉,步速的控制以感到呼吸加快但不氣喘為宜。還應利用兩個方式增加下肢力量鍛煉、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提高運動控制血糖的效果和避免糖尿病足等并發癥:①每天弓步走50~200下,一步一步走,不求速度,但每一步大腿都要壓下去,增加下肢的肌肉參與量。②彈著走幾十步,就是走路過程中有意識地彈起腳后跟,促進下肢的血液流回心臟。
摘自《大江晚報》圖/姚萬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