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儒超
(遼寧省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沈陽 110023)
神經內科腦出血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探討
王儒超
(遼寧省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沈陽 110023)
目的 分析綜合護理干預模式應用于神經內科腦出血患者護理工作的實用性及并發癥預防作用。方法 將2015年10月~2016年9間在本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與護理的腦出血患者100例列為此次觀察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抽取出50例作為綜合護理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另50例作為常規護理組,給予常規性護理干預措施。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綜合護理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0.0%低于常規護理組的3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護理組護理滿意度94.0%優于對照組的7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對神經內科腦出血患者進行全面周到護理,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臨床應用價值高,具有積極的影響意義。
腦出血病;神經內科;護理干預;并發癥
中老年高血壓患者極易出現多項并發癥,嚴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健康,其中腦出血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為臨床常見病癥。在腦出血發生之后,患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臥床治療,加之腦部神經受到病癥影響,可能發生語言或肢體障礙以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良好的護理干預能有效幫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臨床治療具有較深意義。本次研究就神經內科腦出血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有效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探討與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資料取自本院神經內科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間所收治的腦出血病患者100例,采用數字隨機法抽取50例列為綜合護理組,另50例作為常規護理組。所有患者診斷均采用CT掃描確診為首次腦出血,排除其它重要臟器疾病患者,既往過敏史患者以及意識障礙患者。綜合護理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62.7±4.8)歲;平均收縮壓(191.2±8.6)mmHg。常規護理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63.5±4.2)歲;平均收縮壓(187.8±9.1)mmHg。兩組患者各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對癥治療。常規護理組患者給予腦出血常規護理干預模式進行護理,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心電監護等。綜合護理組患者于常規護理模式下加以并發癥預防護理干預:①感染預防。對于無意識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幫助其排出積液,將患者頭部微微抬高,并向一側偏移擺放后再進行吸痰處理。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生嚴重性呼吸困難障礙,則可考慮給予手術切開氣管進行治療。②引流管。行穿刺引流之后,應將引流管關閉,待間隔4 h之后再行開放引流。整個過程必須在無菌的環境進行,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以及多少,判定患者病情發展變化。在引流過程中若患者發生燥動不安等狀況,可采取相應的鎮定措施。③壓瘡預防。腦出血患者在臥床治療期間大都會有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的情況,長期臥床會造成患者局部血管受到壓迫,從而發生壓瘡。對此護理人員要經常幫助與指導患者翻身,變換姿勢,以減少局部血管壓迫時長,同時還需保障患者皮膚的清潔與干燥。④上消化道出血。對有意識患者可通過詢問交流以及觀察患者反應來判定其上消化內是否有滯留物等,并及時進行清理,防止出現消化道被滯留物劃傷,引起出血。對于無意識患者或無法通過交流和觀察了解上消化道內情況的患者,則需通過直接觀察消化道內情況來進行判定。用雙手輕扶患者頭部,向上微抬后,將頭部向任意一側微偏,利用工具來對上消化系統進行觀察。鼻飼時應當嚴格控制注食的速度與量度。當患者發生嘔吐時要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防止引發窒息。在患者床旁應常備好負壓吸引器。⑤按摩護理。長期的臥床會導致患者下肢血液循環變慢,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定期的按摩護理,以保障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環通暢,避免血液堵塞,防止血栓形成。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經護理后壓瘡、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分為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三項,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與滿意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并發癥分析 綜合護理組患者共有5例出現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0%;常規護理組共有15例出現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分析 綜合護理組護理滿意度為94.0%高于對照組的74.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79,P<0.05),見表2。
腦出血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基礎生活會發生不便,更因神經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臨床護理工作較為困難。當護理不當時,則會造成治療期間各項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康復[1]。中老年人群機體抵抗能力下降,易受到外界病菌的入侵,腦出血患者呼吸功能較為衰弱,且會伴有咳嗽、低喘等癥狀,致使呼吸道與肺部出現雜質沉積,從而造成呼吸道感染與肺部感染[2]。
腦出血患者進行護理時,對呼吸道與肺部護理應作為重點進行[3]。對于意識清醒患者,應在其發生咳嗽、低喘癥狀時輕拍其背,以幫助肺部痰液咳出,并對患者呼吸道進行及時清理。腦出血患者治療時需要用到腦部引流管,以幫助取出腦腔內的積液。引流管在穿刺連接時要將其放置于低于血管10 cm的高度[4],進行固定[5]。在使用腦部引流管時,必須要在完全無菌的環境中進行,引流時要有專人在旁密切關注,通過引流出來的液體判定患者病情的發展。另外,長期臥床治療的患者,局部血管與皮膚受到重力的壓迫易出現壓瘡,而患者的下上肢靜脈也會因活動不足易產生下肢靜脈血栓[6],故在進行護理時要注意為患者變換姿勢,更改著力點,同時定期為患者按摩下肢,促進血液正常循環。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模式應用在神經內科的護理工作當中,對減少臨床并發癥的發生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并發癥發生情況顯著低于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的患者。
綜上所述,對于神經內科治療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在進行護理工作時,應當給予全面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以有效預防治療期間其它并發癥的發生。

表1 兩組患者經護理后各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對分析

表2 兩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分析
[1] 王洪巖,郭麗芳,劉婷婷,等.3D打印導航導板輔助微創穿刺治療腦出血患者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8):1020-1022.
[2] 亓劍鳳.循證護理在老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微創規范化治療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8):35-37.
[3] 程志蕓,江慧,王志斌,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作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7,23(15):172-173.
[4] 楊磊,金玉紅,高志杰,等.康復治療及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術后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z1):13.
[5] 王翠云.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2):14-16.
[6] 余美玲.高血壓腦出血后遺癥患者行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2016,22(25):97-9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