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餅
“在印度,城里的年輕人手
里都有一部小米手機,”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修讀食物人類學的博士研究生、第二代印度移民慕愛珍說,“他們也很喜歡在用餐前拿手機對著食物拍拍拍,但并非所有好吃的都發到Facebook、Twitter或微信朋友圈——是的,他們也會用微信。”
照片發還是不發、發到哪兒,取決于拍攝內容——葷菜特別是牛肉是絕對忌諱公開的,雞蛋和牛奶可選擇性地屏蔽掉部分保守的長輩,蔬菜、水果則是集齊點贊的最好素材。
在外來者的印象中,印度人多半是素食者,尤其把食用牛肉視為“一種低劣行為,一種污穢之舉,其罪惡超出了一切想象”。
但事實并非始終如此。有一些餐廳公開出售酒精飲品,比如印度國產的翠鳥啤酒和威士忌,不過這往往要冒著失去家庭顧客群體的風險。“只有年輕人或一群男人在一起時才會喝酒,一旦進入家庭生活模式,大家都會回歸傳統和信仰禁忌,去純素食的餐館吃飯。”
這才是印度,一個禁欲又縱欲的國家,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即使是甘地,似乎也未能完全拋棄英國的餐桌禮儀,他死后的幾件遺物中就有一對刀叉。
“現在,加爾各答最流行的美食是由中國菜改良的印度菜,叫作Indo-Chinese Food!”炒面是Indo-Chinese菜系里典型的代表,據說是起源于在加爾各答生活的廣東客家移民。他們把伊面混合了花椰菜、胡蘿卜一起炒,有的還油炸一番,澆上番茄醬。
這是印度人心目中的中國菜代表,但就像加州牛肉面之于中國人一樣,在本土根本沒有這種吃法。
《茶,茶》這本書里說,每當你坐了一夜車,想要在清晨睜開眼就辨識身在何處,就豎起耳朵聽賣茶小販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如果你可以買到一些澆著咖喱鷹嘴豆的油炸面圈,就說明你已經到了南方。
印度人講究種姓、階層之間的純潔性,但茶卻能拉近人們的關系。對印度人而言,茶作為外來食材,不在印度醫學的分類之內,因此就不存在先天的思想包袱。茶是一種具有中立性的飲品。
跟印度人的種姓制度一樣,印度的火車車廂也分很多等級:空調臥鋪一二三等(AC1、AC2、AC3)、空調硬座(CC)、無空調臥鋪(sleeper)和二等座(second seat)。
身在大城市,買到AC2或AC3的空調臥鋪票是沒問題的。在印度,能搭上這一類別的火車,大概都是有一點身份的人。這兩種座位的火車餐食會讓你充滿期待與驚喜——早餐通常是面包、芒果汁、薯餅,晚餐包括米飯、雞塊、面包棒等,推著餐車往來于車廂的服務員們看起來都像肯德基小子,身穿精致的紅白小格子襯衫,戴著紅色棒球帽。這一切的豐盛美好將車廂里的乘客與外界真實的社會隔絕開來,讓你忘記身處印度。
不可否認,乘坐SL或2S,是體驗印度庶民飲食文化的最佳選擇。你可以跟著他們一起買盒飯和小吃,從面餅吃到米餅,從羊肉吃到魚肉,從孜然吃到胡椒和辣椒,從干飯吃到濃湯,從北方吃到南方。
如果你來自中國北方,可以吃以面食和羊肉為主的Tikar和馕;如果來自中國南方,印度南部的咖喱魚和烤米餅以及加入椰漿的香料濃湯不至于讓你感到太陌生。
(劉振摘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 圖/小兔子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