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麗+何劍
摘 要:文章介紹了棚車的用途及特點,同時結合目前P62系列及P64型棚車車頂內凹變形的檢修工藝,分析了現有工藝的不足之處,提出了相應的工藝改進措施。
關鍵詞:棚車車頂;內凹;調修;工藝
中圖分類號:U27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2-0070-02
引言
鐵路棚車屬于通用貨車類型之一,車體設有車頂、側墻、端墻和門窗。主要是用來運送怕日曬、雨淋、雪浸的貨物,如糧谷、食品、日用品及貴重儀器設備等,除運貨外,大部分棚車還可以臨時代替客車運送旅客,具有較大的通用型,其數量約占貨車總數的20%左右。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鐵路貨運能力和運輸效率大幅提升,同時對鐵路貨車運輸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進一步需要鐵路各級的修理部門提高檢修技術,挖掘經濟、先進的檢修工藝,本文對P62及P64型棚車的檢修工藝提出改進建議。
1 問題的提出
在P62系列及P64型棚車檢修過程中,經常出現車頂內凹的情況,尤其P62系列車型居多,按照廠修工藝要求,當車頂內凹大于30mm時,需要進行調修,使其達到規(guī)定的限度。但是目前的調修工藝較為落后,調修效果不太理性,屬于破壞性的檢修,而且效率低下,同時增加了不必要的檢修成本。本文通過改進調修工藝,提高棚車的檢修質量和檢修效率,更好的為鐵路運輸服務。
2 現狀調查
筆者對棚車車頂凹陷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車頂的變形呈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大面積的凹陷,且凹陷變形量超過上側梁水平面;第二種情況也是大面積的凹陷,但凹陷深度未超過上側梁水平面;第三種是局部的凹坑。針對上述三種情況,通過現場調研統(tǒng)計,對近期檢修的棚車隨機抽取了20輛P62型和P64型棚車進行分析統(tǒng)計(見圖1),發(fā)現僅有15%的棚車車頂變形未超過檢修限度,而高達85%的車頂存在不同程度的內凹變形,其中第一種變形即車頂內凹變形較大,超過上側梁所在水平面,占總數量的50%;第二種變形即車頂內凹變形未超過上側梁水平面,占總數量的25%;第三種車頂局部小面積的出現凹坑狀的變形,占比較少,大約10%左右。通過上述的數據統(tǒng)計,不難看出,絕大部分的車頂變形已經超過了廠修限度,需要施修,因此,探索科學、合理、先進的調修工藝是確保檢修質量,提高檢修效率的重要基礎保障。
3 原因分析
通過觀察分析現車,發(fā)現當車頂存在大面積內凹變形即上文的第一種、第二種情況時,車輛的上側梁同時也存在著外漲變形現象,這說明棚車車頂板的內凹變形與上側梁的外漲變形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這主要是由于棚車車頂板搭接在上側梁上,當上側梁出現外漲時,通過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勢必引起車頂板的內凹變形。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外界的撞擊、打砸或不當的裝卸貨方式等引起的車頂的內凹變形。車頂板的局部凹坑通常是由外界的撞擊、打砸等其他因素造成。
4 檢修現狀
目前調修車頂內凹時,通常需要將車頂變形部位切割約100mm×100mm左右的方孔(孔的數量依據變形部位的數量決定),然后將鋼絲繩從該方孔穿過,根據變形部位面積的大小,選擇長度適宜的一段槽鋼,穿過鋼絲繩,再利用天車吊鉤鉤住鋼絲繩,最后通過天車吊鉤對鋼絲繩向上的拉力F,使變形部位逐步恢復至規(guī)定的檢修限度內,最后再對切割部位進行挖補焊接。這種破壞性的檢修工藝效率低下,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檢修成本。
5 工藝改進
5.1 車頂內凹變形超過上側梁水平面時的調修法
若內凹部位超過上側梁水平面(圖2所示),須在車體內支撐長頂杠,頂杠須支撐在車頂內凹變形最大處,以防止反變形,再利用龍門檢修機的頂鎬從距變形部位約300mm處逐步頂壓至另一端,直至符合要求。
5.2 車頂凹陷變形未超過上側梁水平面時的調修法
若內凹部位未超過上側梁水平面(圖3所示),利用龍門檢修機兩側的液壓頂鎬從距變形部位一端約300mm處依次進行頂壓上側梁,或從變形處往兩側頂壓均可,直至符合限度為止。
5.3 局部凹坑調修
對局部凹坑部位由操作人員進入車體內,用錘擊的方法調修使其達到要求,對于個別的死坑,需要輔助以火焰加熱,然后再用錘擊的方法進行調修。
6 結束語
采用上述檢修工藝進行調修,無須切割車頂板,避免了破壞性的檢修,與原有的方法相比每輛車調修可節(jié)約10分鐘,每天按6輛P62或P64計算,可節(jié)約1小時,提高了勞動效率,并且調修后無須再進行挖補焊接,節(jié)省了檢修成本,并對5輛P62型棚車進行跟蹤,發(fā)現對于由上側梁外漲引起的車頂內凹現象,通過頂壓上側梁調修車頂,車頂內凹達到要求的同時上側梁的外漲也隨之調修至檢修限度內,確保了檢修工藝要求,提高了車輛的檢修質量,為鐵路貨運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質量保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路貨車廠修規(guī)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2:58.
[2]袁清武.車輛構造與檢修[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418-4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