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婷
摘要:玩具是幼兒游戲活動的載體,是家長、幼兒園及早教機構對幼兒進行教育和激發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有效工具。由于幼兒各階段身心發展的特性不同,所需求的玩具也應隨之變化。筆者通過對游戲活動中幼兒心理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出玩具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的意義及作用,并以此為基礎從幼兒身體發育、認知發展、個性培養及社會性發展四個方面提出了游戲活動中幼兒發展需求的玩具設計方法。
關鍵詞:游戲活動 幼兒發展需求 玩具設計
引言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幼兒的主要活動是游戲,游戲活動是促進幼兒生長發育和進行培養教育的最好手段。它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遠古的恐龍時代;也能使孩子“看到”未來;還能使孩子置身于某種情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等。玩具是幼兒重要的玩伴,是孩子認識世界、體驗人際關系、認知自我與性別、彩排人生角色的重要工具,是教育和培育孩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幼兒玩具是否符合其生理、心理發展需要,己成為社會、家庭關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
一、幼兒游殘的種類
游戲活動是生動的認知過程,是幼兒人際交往、共同活動的平臺,既能鍛煉幼兒多通道感官的綜合作用,又能帶給幼兒強烈的情感體驗,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規則意識和互助行為,兒童快樂的源泉。幼兒游戲的種類有很多,這里,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探討:
一是社會性游戲。社會性游戲是兒童在與玩伴的社會互動中進行的游戲,可以分為獨自游戲(2-2.5歲)、平行游戲(2.5-3歲)、聯合游戲(3.5 4-.5歲)和合作游戲(4.5歲以上)。兒童的社會性游戲是隨其年齡的遞增不斷向高層次發展的。幼兒主要以聯合游戲和合作游戲為主。
二是結構性游戲。結構性游戲是有組織的目標導向游戲。即兒童在一定目標的指引下,通過操作,將一些無意義的材料變成有意義的結果的游戲。比如搭建積木,孩子們通過有意識的構建,將一堆零散的木塊拼搭出自己想要的模型,類似的還有諸如折紙、拼插、捏橡皮泥等。結構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游戲方式。
三是角色游戲。角色游戲是幼兒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進行的游戲,孩子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游戲,加強對特定事物的認知。目前,角色游戲也是比較受家長和小朋友歡迎的。如南京“果殼里”,就是以角色游戲為主的兒童體驗中心,在那里孩子們可以扮演牙醫為“患者”看病,也可以扮演消防員為“火災現場”出力,還可以扮演烘培達人做出“美味的糕點”……
二、游戲活動中幼兒的心理特點
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了延展。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幼兒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幼兒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幼兒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研究證明,游戲能幫助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建立一個平臺,促使幼兒在語言的使用、記憶、自我控制和與他人合作等諸多方面來更進一步延伸拓展相應的能力。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心理特點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興趣導向。幼兒熱愛游戲,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游戲的內容有著濃厚的興趣。游戲喚醒調節理論認為,當缺乏足夠的刺激時,人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就無法保持一種最佳程度的喚醒狀態,從而達到一個不愉快的低水平。同理,當一個游戲所包含的新鮮刺激很少時,幼兒的中樞神經就無法處于興奮的狀態,就會使他們感到無趣。
二是注意力集中。幼兒在游戲中,普遍會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并且不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干擾。這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往往會讓幼兒在游戲中的思維更加敏捷,想象力也更為豐富。這種注意力的集中,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經過特別訓練的幼兒,大多都能在游戲中表現出驚人的創造力。
三是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幼兒之所以喜歡游戲,是因為游戲能給他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積極歡樂的情感。雖然,并不是所有的游戲都能在第一時間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但是短暫的不良情緒之后,幼兒收獲的最終還是快樂。比如,復雜的樂高配件玩具可能會給初步接觸此類玩具的幼兒帶來煩躁、焦慮的情緒,但一旦他們克服困難、找到規律之后,他們體驗和感受到的是戰勝困難和取得成功的喜悅。
四是假想與真實的轉換。在游戲中,幼兒的心理活動常常會進行著假想和真實的轉換。游戲里發生的很多場景都是幼兒假想出來的,尤其是在象征游戲中,幼兒常常需要借助自身的想象力來充實游戲。比如,在“看醫生”的游戲中,“醫生”給“病人”打針需要用到酒精棉球消毒,雖然玩具中沒有這樣東西,但幼兒會假想手中有,并把動作做到位。
五是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在游戲中,尤其在社會性的游戲、集體性的游戲中,幼兒彼此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與合作是普遍存在的。如當幼兒遇到需要分配角色的集體游戲活動時,相互之間就需要協商、交流與合作。
三、玩具在幼兒游殘活動中的意義及作用
在游戲中潛移默化的傳授知識、鍛煉能力,創造繽紛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真正做到寓教于樂,這不僅是家長的心愿,也是幼教的目標。玩玩具是幼兒游戲最主要的方式,是其探索世界的最佳途徑,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身體機能、語言、認知、思維、情感等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玩玩具能促進幼兒的身體發育
3_6歲是兒童身體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有些玩具需要幼兒全身運動,在玩這些玩具過程中,孩子們的身體平衡能力,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都可以得到極大的訓練與提高。比如串珠子就可以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促進幼兒精細化動作的發展。筆者曾走訪淮安市新星幼兒園的老師,他們一致強調,游戲可以鍛煉幼兒的身體平衡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有利于促進幼兒身體發育。為此,他們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為孩子們自制了許多游戲器材。比如,利用廢報紙制作紙球、紙棒,讓幼兒拿棒趕球,而且還給這種游戲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叫作“趕小豬”,非常受孩子們歡迎。
(二)玩玩具能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玩具是社會文化的載體。它能在游戲過程中將社會和自然界的信息傳遞給幼兒,使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加深對生活的理解,提高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一些創意類的玩具諸如磁眭積木、樂高等,因為玩法多樣,不但可以讓幼兒在拼裝玩具的時候,了解玩具的特征、玩法;而且通過擺弄玩具,幼兒的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知識結構等也能獲得發展。一些觀賞收藏類玩具,因具有鮮艷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動聽的聲音、有趣的動作等,能極大地吸引幼兒去觀看、去聆聽、去觸摸、去擺弄這些玩具,從而刺激感官發展,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豐富美的感受。一些具有科學幻想色彩的玩具,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幼兒的求知欲,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幫助他們了解周圍的世界。endprint
(三)玩玩具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
3歲以后,幼兒的個性心理特征逐漸開始形成,主要表現在幼兒對某些事物活動的興趣和態度上。例如,有的幼兒喜歡美術、音樂、舞蹈活動,有的幼兒喜歡游戲活動;有的幼兒性格外向、活潑、合群,有的幼兒性格內向、安靜、孤僻;有的幼兒在主持、演講方面有潛質,有的幼兒在數學、邏輯方面有潛質等。而玩具對幼兒此類個性能力的形成能夠產生巨大的促進和影響,不僅能吸引幼兒的興趣、激發游戲的動機、豐富游戲的內容、增加游戲的情節、改變游戲的形式,還可以幫助提升幼兒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是幼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在玩具缺乏時,幼兒活動的內容就會顯得比較單調。而一旦有了玩具,幼兒活動的內容就豐富了。幼兒樂觀開朗、活潑向上的情緒情感可以通過多種游戲性的體驗得到發展。比如,在角色游戲中,當幼兒扮演醫生給“病人”注射針劑時,可以降低其對打針的恐懼感;在區域建構游戲中,當幼兒用積木搭建森林,并假裝自己在森林探險,能夠鍛煉幼兒膽量;等。
(四)玩玩具有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玩具是幼兒交往的媒介。同樣一個玩具,根據人數的多少有不同的玩法,幼兒可以自己單獨玩,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不同的玩耍方式會給幼兒提供不同的生活經驗,學到不同的東西。自己單獨玩耍時,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擺弄玩具,培養其獨立思考、獨立處事的能力;與同伴一起玩時,可以發展幼兒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可以讓幼兒學會謙讓、分享、協商、合作等;活動結束之后,將物品收拾好、放回原處,可以增強幼兒的責任感。總之,玩玩具不僅可以培養幼兒關愛別人、誠實守信、協商合作等道德行為和處事態度,而且還能夠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感、與人分享的滿足感,進而鍛煉幼兒的語言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四、基于游戲活動中幼兒發展需求的玩具設計
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年齡階段性的特征,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玩具設計師需有針對性、目的性地根據兒童不同年齡段的需求來設計玩具。玩具設計應考慮游戲活動中幼兒的發展需求,尤其是幼兒的身體發育、認知發展、個性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應寓兒童教育、啟發智力、認識生活、學習知識和娛樂為一體。
(一)幼兒的身體發育與玩具設計
玩玩具可以鍛煉幼兒的運動能力,促進幼兒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健康發展,還能使幼兒的身體更加敏捷、協調。處于3~4歲年齡階段的幼兒身心發育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特點,既需要鍛煉幼兒身體的控制力,又要適應幼兒自身發展需要。因而,對該年齡階段的幼兒玩具設計不僅要充分考慮幼兒身體發展實際,而且還要兼顧心理能力發展需要。在玩具的體積要求方面不宜過大,如為了鍛煉幼兒手眼協調性,可設計一些串珠、棋類等卡通玩具;為了增強幼兒的運動平衡能力,可以設計一些簡單、安全、造型各異的跳跳球、滑板車等。對于5~6歲的幼兒來講,他們的動作更加活躍,活動類、游戲類的玩具會更加受到幼兒的喜愛。這一時期的幼兒,活動的幅度大大增強,身體的平衡性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玩具設計上可以綜合利用色彩變化和造型夸張新穎的表現方式,有意識地增強復雜性、競爭性,以更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激發他們強烈的參與意識。
(二)幼兒的認知發展與玩具設計
玩具設計應考慮幼兒認知的發展。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若玩具的造型反映的是幼兒熟悉、熟知的事物,則幼兒感知力、理解力就會增高。玩具設計師應考慮將趣味性體現到幼兒玩具的設計中去,讓幼兒在玩玩具的過程中找到樂趣,改善幼兒多動、注意力不持久的狀況。這就不僅要求玩具的外觀造型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而且還要求玩具從形態、色彩、功能等方面創造輕松的使用環境和愉悅的氛圍,并給予幼兒一定的發揮和模仿的空間。比如,設計幼兒玩具時采用自然的形態,能夠帶給幼兒熟悉的感覺,倘若再在這些形態上加入一定的趣味性,就更容易讓幼兒接受。另外,還可以采用一些幼兒常見的活潑可愛的造型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樣也更易于被幼兒接受和認可。
(三)幼兒的個性發展與玩具設計
幼兒從3歲開始便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一般來說,處于這一階段的幼兒注意力、記憶力、邏輯思維等尚未發展成熟,思維方式比較單純,耐心也相對不足。如果玩具設計得太過復雜,就會令幼兒望而卻步;如果玩具操作麻煩,就會令幼兒轉移注意力,甚至會產生挫敗感。所以,幼兒玩具的設計要符合他們生理、心理發展階段的需求,符合特定的年齡標稱。簡化的操作、視覺化的符號,還有助于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增強幼兒的創造力,能夠更容易地滿足其生理和情感的需要。
(四)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與玩具設計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自我意識、集體生活、人際交往、社會行為和道德的產生等方面。任何一個幼兒出生時只具備一定的生理條件,是一個自然實體,而不是一個社會實體。他們的生理水平與社會對他們的期待、要求還相差甚遠。只有在與家人、朋友、社會群體的交往、接觸中,才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才可以不斷獲得社會性方面的知識、經驗。而幼兒與他人交往的媒介主要是玩具。如今的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在這樣的環境中,兒童容易缺乏年齡相仿、能夠交流及游戲的伙伴,玩具承擔著交流溝通的重任。所以,設計師可以根據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特點,來設計玩具。比如,可以多設計一些分享類的玩具,讓幼兒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相處、協商等。也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創意拼插類的玩具,讓小朋友需要合作才能夠順利完成,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習得交流、溝通等社會技巧,為其的社會性發展奠定基礎。
結語
設計師設計的玩具,最終要走進千家萬戶,為兒童所用。玩具是架構在游戲價值之上,并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實現游戲價值的工具。優秀的幼兒玩具設計必須考慮孩子的發展需求,以幼兒為本。筆者以游戲活動中幼兒發展需求與玩具存在的聯系為出發點,對兩者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此研究為幼兒玩具設計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對玩具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