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蔚文
匹夫匹婦
文|陳蔚文

一
老兩口在這個菜場賣了好幾年菜。他們肩并肩站在攤位后,手上擇著菜或剝著各種時令豆子。他們攤上的菜特別干凈、水靈,不論芹菜還是香椿,都擺放得讓人賞心悅目,相較其他菜攤顯得簡直有些文藝—菜場是吵吵嚷嚷、生機充溢且有些粗魯的,多數菜攤上胡亂堆著菜,地上散落著老菜幫、黃菜葉,老兩口的攤子從沒有這樣。他們的攤位是靠窗的一個獨立攤位,不和其他攤位連著,擇下的菜葉、垃圾放在一個筐里,連那只筐也是平頭正臉的。
老兩口生意不算好,“干凈”在菜場來說意味著比其他攤位更高的價格,通常主婦們更愿意買堆碼得看上去就像清倉拋售的菜。但這么多年,老兩口就這么守著攤,他們的衣著也和他們賣的菜一樣,利落、清爽。老頭兒的花白頭發理得短短的,老太太一頭短發一絲不亂,衣襟上會根據時令別一對白蘭花或一朵梔子。
他們讓我想起Ins上的那對韓國情侶,他們秀恩愛的方式是每天穿情侶裝,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站在同一個地方,把這些穿情侶裝的和其他甜蜜的日常用照片的方式記錄下來—年輕且時尚的恩愛。
那對菜攤上的老夫妻,在人聲嘈雜的菜場,一起出攤,一塊兒收攤,每日肩并肩地邊擇菜剝豆,邊聊閑話—這也是一種恩愛,《詩經》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恩愛。
二
“上海面店”開了幾十年,店主是對膚色白凈的夫妻,加工各類面制品,堿水面、餃子皮、餛飩皮、春卷皮……我搬到這條路上住時,他們的店就在,據說夫妻倆是當年從上海下放的知青。兩個人都有些嚴肅,不大與顧客攀談,碰到上海老鄉來買東西,才會用上海話熱鬧地聊上一會兒。
前些年,面店中午也營業,妻子在一張竹制躺椅上午休,丈夫照看生意,如有人來買東西,丈夫就把聲音壓得很低,有時只用手勢表示,這時就算有上海同鄉來,丈夫也不聊天。
他們有分工,丈夫軋面、切面,妻子負責碼放、過秤,兩個人配合默契。店里沒生意時,夫妻倆用上海話聊天,兩個人講話時的表情就一點也不嚴肅了,放松、體己,有一種外人進不去的默契。兩個人穿一樣的藍布工作服,戴一頂白帽,如同情侶裝,雖沾一身面粉,看上去還是整潔,是那種南方人的細致,小店也清清爽爽。
從去年起,店里每天中午必掛出休息的牌子,下午三點開門,顧客突然意識到—這小店開了這么多年,夫妻倆也都老了,要回去午休才能支撐下午的營業。
再后來,店里雇了個年輕人,一個敦實的小伙子,把軋面、切面等體力活接過去,再后來又來了位敦實的女人,小伙子的妻子。春節后,這對年輕夫妻接手了上海夫妻的店。
年輕夫妻手腳勤快麻利,有一次,兩個女顧客來買燒賣皮,一邊討論怎么包,小伙子從冰箱里取出妻子包的燒賣給她們看,燒賣捏得有模有樣,開口的地方像花苞。女顧客贊揚道:“包得蠻像樣,怎么做的?”小伙子有一點兒不好意思,更多的是自豪,他說:“不知道呢,是她包的。”
夫妻倆隨和,和上海面店風格清冷的夫妻不同,他們臉上整日掛著笑,有種“笑迎八方客”的喜慶。喜慶中,有種齊心協力把日子過好的勁頭。
中午男店主休息,仍在那把竹制老躺椅上,女店主招呼來客,有顧客瞥見男店主在午休,聲音壓低了點兒。
“沒事,吵不醒!火車都拖不走他!”黑皮膚的女店主笑起來挺俊俏。
三
院里的門衛老夫妻都七十幾了,兩人一般瘦,長相頗像,似乎是長期生活在一起形成的。門衛室很小,五斗櫥上的電視從早到晚放著養生節目,門衛老頭兒忙于根據專家的指示制作各種有食療作用的食物,比如黑豆浸醋,把芝麻粉和核桃粉攪和在一塊,小門房里常充盈著各種香氣。
除了養生食療,老頭兒每天一大早還要風雨無阻地做一套健身操,拍肩打膝,頓足晃臂,赫然有聲。
有時晚上去門衛室拿快遞,準能看到他在用藥包泡腳。老太太對養生沒這么上心,既不做健身操,也不泡腳,有鄰居與她開玩笑:“你也不學學你老頭子,看他多惜命!”老太太也只笑笑。她話不多,脾氣比老頭兒溫和。
老頭兒脾氣不好,和住戶時有摩擦。有時住戶去門衛室取快遞,嘟噥說沒翻著,老頭兒的聲調就急躁起來:“房間本來就小,成天這么多快遞堆著,下腳的地方都沒了!”
一間這么小而雜亂的門衛室,卻不妨礙老頭兒不折不扣地講究養生。每日做飯,他用一只小電飯煲,計好量,不吃剩飯剩菜。飯后大概八九點,老頭兒要吃點什么膏、什么粉之類。有次我去取件快遞,聽見有個與他相熟的鄰居老頭兒調侃他:“成天吃這些玩意兒也不嫌煩,準備活一百歲呀!”
“一百歲可不敢想!活得比我老太婆久就行啦,我走了誰管她?”老頭兒粗聲大氣。
門衛室昏黃的燈光里,我一下愣住了,想起之前有鄰居說,老頭兒比老太太要年長些,大八歲還是十歲?記不得了。還想起老頭兒老太太似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離異,惹出不少麻煩……每逢年節,老兩口都在門衛室過,外面鞭炮驚天動地,門衛室如常,那臺電視仍舊播放著健康類節目。
四
每回去父母家吃飯,餐桌上總是吵吵鬧鬧,為空調的溫度,為菜的咸淡,為父親酒杯斟的深淺,為哪句話不是事實……任何一件小事都可成為父母吵鬧的由頭。有時一方火大,作勢離桌,我和先生還要趕緊勸解—這不是樁好干的活,要不偏不倚,以免得罪了另一方。
“你爸媽真有意思……”先生說。他的潛臺詞是,我父母性格相互這么擰巴,怎么就湊成了一對兒,還一過就快50年。先生的父母是完全不同的類型,他母親在世時,與他父親少有爭執,即便哪一方鬧起脾氣來,另一方總會少說幾句讓著,因此家里總是氣氛和諧。
唉,比起“別人家的父母”,我的父母多年來可謂是“活到老,吵到老”。
可同時,他們的吵鬧中還穿插著如下細節—
父親常來我這兒,帶點樓頂種的菜或一些給我兒子乎乎做的吃食,但他從不在我這兒吃飯,因為要趕回去給我媽做飯。尤其這幾年,母親身體越來越糟糕,腿腳都不大靈便,一應事情都是我爸照料,包括買菜做飯、遞水煎藥,冬日里母親胳膊舉不起來,脫件毛衣都得我爸幫忙。
母親是長女,底下弟妹一群,有碰上喜事需要送個祝福或境況不順需要送個溫暖的,都由父親代辦。七十幾歲的人,騎個電動車風風火火,給這家捎些東西,給那家送點問候。逢母親的弟弟、妹妹攜家眷來家,父親必熱情地讓人留下吃飯,下廚整出一桌子菜。
外婆沉疴不起的那段日子,父親如兒子般參與照料陪護,直到把老人送走。每年清明節,父親不辭辛苦,乘車四五個小時回母親的老家為外公、外婆上山祭掃。
日復一日,他倆在吵吵嚷嚷中度過。吵嚷并不妨礙日子的運轉—簡直像吵嚷是日子必要的潤滑劑一般。父親也經常有被氣得不行的時候,有時我們都替他打抱不平,慫恿父親發次火,以壓壓母親的氣焰,可父親很快就自我勸慰:“算了,你媽身體不好,我懶得跟她計較!”
倒是我媽還好意思來向我們告我爸的狀,我和姐姐對她說:“知足吧,媽,你可是找了世上最好的男人!”
我媽先是不服,然后呢,不情愿地接受了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