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路獨舞
美國職場,中國職場
文|心路獨舞

我博士畢業后一直在美國工作,還真沒經歷過爾虞我詐的事情。我想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職場非常奉行“職業精神”,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交友的,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以“職業精神”為宗旨。
法國管理學教授艾琳邁耶曾經這樣描述美國與其他一些國家在職場文化上的差別:全世界范圍,美國人的商業準則是最以任務為導向的,管理者和雇員更專注于工作。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希望完成工作而已。但在其他許多國家,這種方式卻并不適合,相反,這被認為是一種徹徹底底的冒犯行為。在那些國家里,“生意”與“個人”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所以,能在那些國家成功的管理者,都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同事,譬如經常在一起用餐,但在飯桌上并不討論業務問題。許多美國人會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而在其他國家,你的同事首先需要了解和信任你,然后才能與你一起共事。
我在目前供職的大學待了十幾年了,工作中有合作多一些的同事,也有交集不太多的。平時大多數同事交流都很少,這十幾年來彼此一直只限于工作上的往來,出了辦公室之后完全沒有聯系,甚至不知道他(她)們的個人、家庭等情況,也不會對此感興趣。而工作中合作比較多的同事,會在中午相約一起外出用餐,如果感覺合得來的話,偶爾會進一步相約工作后一起進健身房、節假日燒烤,或是去酒吧喝一杯等。但是在相處比較好的同事中間,大家不約而同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非工作時間不談工作,更不涉是非,大家說得比較多的是體育、天氣、孩子、個人愛好等話題,這也算是“職業精神”的延伸吧。
那到底職場上有沒有真正的朋友呢?這得看你對“朋友”的定義是什么,如果你認為朋友就是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親密無間、共同進退的,那么你在哪里都會失望,因為即便是家人也有意見不同的時候,更何況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兩個人,尤其還可能有利益沖突。所以我建議,適當放低對朋友的期待值,自重的同時也要去尊重別人,保持適當的空間和距離,這樣的話,不論在哪里都會找到值得交往的朋友。
博士剛畢業那幾年,我常有這類糾結:某組長的業務能力真不敢恭維,某上司的應變能力太差了,某主管真不知道怎么被提拔到那個位置上的,等等。工作十幾年之后,我反而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那個業務能力有限的組長在發揮本組每個人的優勢上做得真好,那個應變能力比較差的上司在項目遇到關卡時總能拿出意料之外的好方案,那個當初不知道怎么被提拔上來的主管原來很有人脈資源,能給學校引進很多資金。
而這時再低下頭來看自己時反而清醒了,誰也不是完人,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比,這應該算是不想干下去了。
不管是對領導也好,對同事也罷,如果只糾結于讓我們失望的那一面,那我們很可能就不會注意到他們值得我們學習的另一面。
當然,有時也真會遇到能力比較差的上司,如果確實覺得無法干下去的話,換份工作應該也不是什么難事。當然,如果你連換工作都困難,還要去挑剔領導的能力的話,還是先自省一下自己的問題為好。不過在放棄之前,我會把遇到一個無能上司這件事看作一個挑戰和機會:一個好的雇員是能夠主動把自己融入團體的,既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悄悄去彌補別人的不足,同時也不懼在需要的時候挑起大梁。我想,這樣堅持下去的話,職場的路會越走越寬。
我曾在美國最大的一家化學品公司做過研發部的主管,負責過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面試;現在在弗吉尼亞一家公立大學就職,部分工作是招募和面試學生助理、實驗室工作人員和部分課程的part time(半時)任課老師,在此談談我對簡歷中工作經歷的看法。
如果申請人以前有工作經驗,我會注意兩點:一是以前的工作經歷和目前申請的工作是否有關,有關的話算有經驗,那么面試時我會詳細詢問這一部分經歷,看是否對迅速進入新崗位有幫助,還要排除公司可能面臨的不正當競爭方面的限制。二是看這個人在以前的工作崗位上干了多久,干得短或頻繁換工作的話有可能是眼高手低、不安心工作或工作表現不盡如人意;工作和工作之間不是無縫過渡的話,有可能是被開除掉的,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面試中一一排除。
面試時,作為面試官的我其實并沒有什么希望得到的回答,而是會通過交流來感覺對方是否是要招收的位置上最合適的候選人,其中包括業務能力、交流能力、表達能力、親和能力、可信度、融入現有團隊的可能性、穩定性(招進來能否安心工作)和發展潛力等,這些問題想在短短的面試中找到答案很難,能找到的可能只是一個確定的拒絕原因,譬如經驗不夠、交流能力差等,或者只是一種下意識的感覺,“嗯,很可能就是他了”。
國內很多用人單位好像在篩選最優秀的候選人,而不是招收最適合的候選人,或許這就是中美文化在這個問題上的差異吧。
這些年我在美國經歷的招人培訓中非常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招收最適合做這項工作的人,這包括合適的專業培訓背景、學位、工作經歷、表達能力、團隊內部和團隊之間的合作能力等;二是避免招收不夠資格和超資格的候選人。
先說資格不夠的。簡歷上看就資格不夠的好篩選,因為招聘聲明中一般都會明確規定需要哪類學位,比如會明確寫出Master Degree Preferred,也即希望招收碩士學位的候選人,那本科或以下學位在第一輪簡歷篩選中直接就篩掉了,根本到不了第二輪電話面試那一關。而對簡歷滿足基本要求的人,電話面試主要是進一步篩除那些實際上可能不勝任這項工作的人。
再說超資格的。美國職場很不愿意招收超資格的雇員,其原因在于,美國職場中人的年薪和學歷、職責等密切相關,雇主會認為,低就的雇員不大可能安心于工作,一旦遇到更好的機會立刻就會跳槽,對公司的穩定性不利,也是對雇員培養的一種浪費。因此,像前面要招收碩士學位的位置,如果有博士應聘的話,就會過不了簡歷篩選的第一關。
那么,在美國,如果你有高學位,又想低就職位時,應該怎么辦呢?
一種做法是在簡歷上省略可能造成超資格的學位,譬如應聘招收碩士學位的位置時,就省略自己的博士學位不提。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作為超資格的候選人早早被踢出局,壞處是應聘單位一旦發現,會認為你不夠誠實,同樣影響最后的錄用,或者影響錄用之后的發展。
另一種做法就是我自己的經歷了。我申請現在的職位時算是低就,年薪比之前的工作少了不少,但當時女兒只有兩歲,我和丫爸兩地分居,因此急需換一個在丫爸城市而且相對輕松的工作,好有時間陪孩子,因此在申請信、電話和現場面試時我非常誠懇地表示了自己申請這項看起來“低就”的工作的愿望,讓學校相信我會安心去做這項工作。如今我在這所學校已經工作近12年了,升職加薪按部就班,雖然挑戰不多,但看到孩子日益變得幸福、優秀、自信,內心還是很安慰的,我也因此有時間爬格子,也算是年少的夢想成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