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龍 中共湖北省委黨校
長江經濟帶金融生態評價與比較
胡海龍 中共湖北省委黨校
長江經濟帶作為國家戰略,在地理位置上橫跨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域,長江經濟帶未來一定會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本文從金融生態評估的角度,通過對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相關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最后進行聚類分析,準確實現不同省市金融生態的定位,尋找沿線不同省市之間的差距,探索改善金融生態的方法,在金融環境方面做到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保駕護航。
長江經濟帶 金融生態 因子分析 聚類分析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發展好壞對區域經濟發展意義深遠。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就金融工作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深刻闡明了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金融與經濟的辯證關系。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帶動,更少不了金融的支持,在這片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的廣闊區域,我們絕不能忽視金融生態對實體經濟和長遠規劃的影響。
金融生態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國外并沒有這個提法。周小川于2004年在金融協調理論的基礎上將生態學概念系統引入到金融領域,提出了金融生態系統的概念。本文中對長江經濟帶的金融生態評價主要依據中國社科院所建立的體系,即從眾多的因素中選取主要因素代表金融生態環境,但是選擇變量會略有不同。
對金融生態進行評價有很多積極意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能夠促進地方政府改善當地金融生態,促進經濟發展。自2005年中國社科院啟動中國城市/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專題項目以來,已經連續多次發布了《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可以說,對于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評價體系。但是,針對不同問題這個評價體系里面的具體指標也是不斷更新變化的。本文借鑒中國社科院建立的評價體系,根據評價體系系統性、科學性和數據可得性的原則,從眾多因素中選取27個二級指標,11個一級指標,最后抽取4個方面指標建立金融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如表一。

金融發展金 融現狀X9 金融業產值占GDP的比重X10 金融也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之比銀 行業 現狀X11 銀行業存貸比X12 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證 券現狀X13 股票市價總值X14 上市公司家數保 險業 現狀X15 保費收入X16 保費密度X17 保險機構總數司法信用司法水平 X24 律師人數占總人口的比X25 公證處個數信用水平 X26 不良貸款率X27 各省信用評級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因子分析法計算出各個地方的金融生態環境得分,最后通過聚類分析對他們進行評比分類,從而讓不同地方擺正自己位置,了解自己發展階段,實現金融生態環境差的地方向先進地區學習。
本文所采用數據有三種來源,一是《中國統計年鑒2016》、《中國金融年鑒2016》、各省市2016統計年鑒,為了消除各個地方絕對數的差異,數據多采用百分比的形式。二是,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是以各地銀監局在各地頒發的商業銀行金融許可證數量表示,三是社會機構的評級報告。對于各地政府評級得分來源于北京銀通智略投資咨詢有限公司《2016年地方政府評級報告》。
本文使用的統計軟件為SPSS23.0。
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我們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數據的量綱。
將標準化之后的數據導入SPSS進行一次因子分析。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前五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2.337%,能夠反映原始數據的絕大部分信息。此時得到的未旋轉的公共因子載荷矩陣,反映的是每個變量對公共因子的貢獻率,但是它的實際意義現在還不好解釋。
接下來,我們對這前五個因子的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并按載荷系數大小排列,使在同一個公共因子上具有較高載荷的變量在一起,旋轉之后,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每個變量對公共因子的貢獻率。分析可以得出,因子1在X9—金融業產值占GDP的比重、X7—第三產業占比、X24—律師人數占總人口的比、X16—保費密度、X11—銀行業存貸比、X10—金融也就業人數、X22—一般公共服務占財政支出比、X21—債務利息支出占比、X8—非國有經濟就業人數、X3—地區城鎮化率、X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3—股票市價總值這12個指標上具有較大載荷,特別是在前6個指標上表現更明顯。由于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涉及融資等高端金融服務,律師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并且金融也屬于第三產業,我們大致可以把因子1叫做“金融發展因子”,方差貢獻率為58.092%,一地區的金融生態大部分都依賴于金融業的發展,這也是比較符合我們實際情況。也可以這樣說,金融業的發展情況反映了大部分金融生態問題。
因子2在X15—保費收入、X18—地方財政收入、X14—上市公司家數、X5—利用外資金額、X27—各省信用評級、X4—民營經濟占GDP比重、X12—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X19—金融監管支出、X1—人均GDP、X23—公共服務人員數量這10個指標上具有較大載荷。這一因子包括內容多是基礎性的內容,如保費收入,財政收入、人均GDP,金融監管支出、公共服務人員數量占比、政府信用評級等,所以我們把這個因子叫做“經濟基礎”,其方差貢獻率為18.147%。
因子3在X25—公證處個數、X26—不良貸款率這2個指標上具有較大載荷,反映的就是司法和信用情況,所以我們把這個因子叫做“司法信用因子”,其方差貢獻率為6.860%。
因子4在X6—單位GDP能耗、X20—行政事業性收費占比上具有較大載荷,選取單位GDP能耗的初衷是為了衡量各地的發展資源消耗情況,從側面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政績觀,行政事業性收費占財政收入比直接就反映各地的地方政府規模,所以這兩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府治理的內容,我們也就把這個因子叫做“政府治理因子,其方差貢獻率為5.044%。
最后一個因子5,只包含一個指標X17—保險機構總數,對于這個情況,我們通過公共因子選取的一般條件:特征值大于等于1,累計方差貢獻率在85%以上,結合實際數據綜合分析,決定對這個因子進行舍棄,前面4個公共因子已經滿足因子分析的條件,并且能夠反映數據的絕大部分(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8.144%)信息。
通過以上因子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影響一地的金融生態環境發展的因子的主要包括四類:金融發展因子、經濟基礎因子、司法信用因子和政府治理因子。
最后我們根據實際需要,并且檢驗這樣舍棄是否具有數據上的可行性,按提取4個公共因子的要求,重新求得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分析,發現各項公共因子包含內容基本不變,和我們前面分析基本吻合,唯一變化的就是X—17保險機構總數這個指標變到因子2之下,不影響總體分析。
在修正公共因子基礎上,進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我們可以得出每個省市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再利用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三個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做權重進行加權計算,得出各城市的綜合得分,即
F=(35.386*F1+34.334*F2+11.935*F3+6.488*F4)/88.144

表二

貴州 -0.56994 -1.13663 0.3666 1.34244 -0.5230966云南 -0.01896 -1.33326 -0.39505 1.36389 -0.4800448
通過上面的因子分析,我們看出整個長江經濟帶金融生態環境不同區域之間省市得分差距明顯,但是區域內部省市卻得分相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聚類分析,讓這種差異更加直觀,并且探求地區發展差異。
對于金融生態環境我們劃分四個等級,分別為優、良、一般、差。上海、江蘇、浙江得分較高,且都為正向指標,其金融生態環境定為優;重慶和四川得分在原點附近,其金融生態環境定為良;安徽、湖北、湖南離原點稍遠,其金融環境定為一般;最后江西、貴州、云南得分相對較低,其金融環境定為差。對比實際情況可以知道,金融生態環境優劣和經濟發展狀況息息相關,整個長江沿線,長三角地區發展最好,其金融生態環境也最好,長江上游成渝地區,金融生態也還不錯,長江中游經濟帶,金融生態環境總體相對較差,西南地方經濟基礎最差,其公共因子2得分較低也鮮明的體現了這一點,其金融生態也比較差。
從上海市因子得分中可以看出,其金融發展因子得分最高,領先其他省份很多,這更加證實了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生態環境評估的目的,就是為金融發展提供軟環境,沒有金融業的發展,自然也談不上金融生態,所以每個地區對金融的發展應該足夠重視,創造優良條件如環境因素、信息通訊因素等等,吸引金融機構入駐。但是,對金融的發展也不能盲目,金融風險具有很強的傳遞性,發展不好,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映,就如同網上很多小型借貸公司,披上互聯網的外衣,吸引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上當受騙,一旦跑路,后果不堪設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地方政府對發展金融業,要按照有利于實體經濟、風險可控等原則,不斷創新。
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江蘇、浙江兩地,經濟基礎好、經濟實力強,其經濟基礎因子得分最高,金融生態相應也很好。貴州、云南等地經濟基礎太差,金融生態也很差。所以,優化產業結構,扎實推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經濟活力,對改善金融生態影響重大。每個地區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充分利用各種發展機遇,當前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對沿線省市就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對于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們經濟的發展應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對于長江沿線的發展,更應該堅持綠色發展,長江沿線環境優美,但生態脆弱,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好了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
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尤其對于金融的發展更是離不開信用。整個金融生態體系中,各種各樣的合同如同網一樣,維持著整個金融生態的正常運轉,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成為合同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來約束大家的行為,這個生態體系很容易瓦解,一旦信用缺失,造成的損失就是長遠的,這也是為什么溫家寶總理在金融危機之中高呼:“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原因。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完善的司法體制能夠強制人們合法守信,這也是法制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的公平正義,不能只靠大家內心的堅守,更要有實實在在的獎懲制度,我們要的就是讓合法守信的人暢通無阻,讓失信違法的人寸步難行,這是金融生態需要的社會環境。
[1]伍艷.中國區域金融生態與區域金融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7.
[2]白欽先.以金融資源學說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戰略——理論研究的邏輯[J],華南金融研究,2003.06.30.
[3]鄧瑜.河南省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及優化建議[J].人民論壇,2015(04).
[4]胡濱.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方法與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09(06).
[5]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課題組.廣東區域金融生態實證研究[J],南方金融,2016(11).
[6]彭建華.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湖南金融生態評價與比較[J].科技展望,2016(17).
[7]韓占兵.河南省金融生態水平的實證評估研究[J].企業經濟,2011(03).
[8]陳雁云,劉曄.江西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J].江西社會科學,2013.5.
[9]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12.07.[10]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1]王國剛,馮國華.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2013-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胡海龍(1990-),男,湖北武漢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