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秋痢綜合防控技術(上)
近幾年,毛皮動物養殖數量不斷提升,其催生的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尤其以腸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為主;不少養貂戶反映水貂在春秋季節發生腹瀉而導致生長遲緩甚至死亡的病例,個別地方死亡率較高。鑒于此,筆者走訪了解其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結合實驗室診斷,做出如下分析并提出一系列防治措施,供廣大養殖者參考。
1.水貂秋痢的癥狀。
主要是以拉稀為主,食欲減退,發病時最先排軟綠便、逐漸變為白痢黃痢、進而排紅痢,最后排黑色糞便,基本以死亡告終;個別體況好的公貂能耐過此病,而母貂耐過者很少,若不加治療多數會發生死亡。對于此種情況,首先要考慮的是細小病毒,因為本病在中后期的癥狀與細小病毒的臨床癥狀極像,僅僅通過臨床癥狀無法做出判定,必須經由實驗室手段進行檢測。但是目前我處的臨床病料檢測結果發現細小病毒的檢出率較低,僅在3%左右,多數是以細菌為主,以魏氏梭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居多;對于本病的發生,很多大型規模化養殖場發生秋痢的情況很少甚至不發病,發病的多數是以中小型養殖戶為主,衛生條件差、飼料來源雜亂者發病更為嚴重。

細小病毒性腸炎 水貂細小病毒性腸炎是由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接觸性傳染病。病貂以腹瀉為主,消化系統極度紊亂,迅速消瘦和脫水,多數初期排黃綠色或灰白色糞便,夾雜粉紅色腸黏膜,有時腸黏膜完整脫落可見到完整的粉紅色管狀糞。本病在青年貂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種獸發病率很低甚至不發病,死亡率也較低,多數能耐過。
冠狀病毒性腸炎 水貂冠狀病毒性腸炎是由冠狀性病毒引起的一種病毒性腸炎。病貂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嘔吐、腹瀉、飲水量增加,排灰白色綠色黏液狀稀便,無明顯套管樣稀便,被毛無光,皮膚缺乏彈性,一般體溫不高;腹瀉嚴重的病貂,經常因機體脫水而發生自身中毒死亡;成年貂和育成貂在春、秋季發病率高,但死亡率較低。
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主要是由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條件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仔貂斷乳后由于飼料轉換消化道不適應,衛生不良、應激反應(如低溫多雨、異常高熱等)都能造成消化系統機能減退,導致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的外源性和內源性感染而發生腸炎腹瀉。病貂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或廢絕,消瘦,活動減少,糞便呈黃色、灰白色或暗灰色,并混有黏液;重度病例,引起排便失禁。
氧化酸敗脂肪所致腸炎 水貂是肉食動物,養殖戶在平常添加的飼料中也以動物性飼料為主,主要是雞架、鴨架、雞腸等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原料;如果不注意這些飼料衛生,其中的脂肪一旦氧化酸敗,其分解產物對水貂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主要是由于這些分解產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消化道黏膜,使整個小腸發炎,造成嚴重的消化障礙性腹瀉。此癥狀在育成期和成年貂都可見到,病貂表現食欲不振、剩食、精神萎靡、口渴、腹瀉、排灰白色黏液狀稀便。當這種腐敗酸化的動物性飼料添加量較高時,往往造成大群同時發病;若添加量較少,可造成散發,尤其是進食較多體格健壯的水貂發病更加嚴重。用抗生素治療基本無效,更換飼料后可自愈,病貂死亡率不高。
仔貂消化不良 其特征是排黃色糞便,又稱為黃色腹瀉,主要是由于仔貂吃了被污染的乳汁造成的;如果舍室內墊草不足,潮濕不衛生,污染了母貂的乳頭也能引起本病的發生。奶汁在仔貂腸道內異常發酵,產生有害物質,刺激腸蠕動加快出現下痢。仔貂腹痛不安,吱吱作聲,排出消化不完全的稀便,呈灰黃色,含有氣泡,肛門被稀便污染,一般發生于初生后1周齡以內的仔貂。本病具有局部發生的特點,即在個別窩發生,死亡率較低,多數轉歸痊愈,后因發育不良的成為僵貂。
(未完待續)
(張小能 劉長浩 齊魯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