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坦布蘇病毒感染診斷與防治
坦布蘇病毒感染是我國于2010年新發生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該病以雛鴨、育成鴨腦炎、產蛋鴨產蛋下降為特征。初步研究表明,該病的病原為黃病毒屬中的坦布蘇病毒(TMUV)。
黃病毒屬是一大群具有包膜的單正鏈RNA病毒,黃病毒科包括3個病毒屬,即黃病毒屬、瘟病毒屬和丙型肝炎病毒屬,共有60多種病毒。初步研究表明,引起鴨感染發病的為黃病毒科、黃病毒屬中的的坦布蘇病毒,該病毒呈小球形,直徑多數為40~70納米,該病毒表面有脂質包膜,其上鑲有糖蛋白組成的刺突,包膜內為20面體對稱的核衣殼蛋白,中性含病毒RNA。病毒基因組核酸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均在細胞質中增殖,病毒對熱、脂溶劑和去氧膽酸鈉敏感,在pH3~5的條件下不穩定。
1.流行病學診斷。不同品種、不同日齡的鴨均可感染,10~25日齡肉鴨和產蛋鴨更易感。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夏秋季節多發,冬季也能發生;發病率80%以上,死亡率在2%~10%,蚊蟲、野鳥在該病的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飼養管理不良,氣候突變能促進該病的發生。消化道和呼吸道均為本病感染途徑,病毒可經污染地、飼料、飲水、器具等媒介傳播,病毒亦可經卵垂直傳播。本病流行有三個特點:有一定季節性,主要在夏秋季節流行;疫區內老鴨群發病率低或不發病,新鴨群發病率高;新疫區發病率高,多呈地方流行性,老疫區發病率相對較低,多呈散發性流行。
2.臨床診斷。

(1)雛鴨、育成鴨。以病毒性腦炎為特征,病鴨癱瘓,站立不穩,行走時雙腳向外叉開、呈八字腳、頭部振顫、走路時容易翻滾、腹部朝上、兩腿呈游泳狀掙扎;病鴨腹瀉,排白綠稀便,有的還排褐色糞便,脫水、蹼干燥;嚴重病例采食困難,痙攣倒地不起,兩腿向后踢蹬最后衰竭死亡。
(2)產蛋鴨。以產蛋下降為特征,鴨突然發病,大群鴨精神尚好,采食下降,糞便稀薄、變綠。產蛋鴨采食量突然下降,較正常鴨采食下降約40%~50%,體溫升高,精神沉郁,排綠色稀便,部分鴨癱瘓,個別鴨精神沉郁、流淚、喙出血等癥狀。2~3天后,產蛋量急劇下降,在1~2周內,產蛋率從80%~90%或90%以上下降至10%以下,每日降幅可達5%~20%,30~35天后產蛋率逐漸恢復。
3.病理學診斷。
(1)雛鴨、育成鴨。腦水腫,腦膜有彌散性大小不一的出血點,腦部毛細血管充血;心包、胸膛積液,有時伴有腎臟紅腫或尿酸鹽沉積,肝臟呈土黃色色,腺胃出血,腸黏膜有彌漫性出血、肺出血、水腫。
(2)產蛋鴨。病鴨腺胃出血,腸黏膜脫落出血,胰腺出血、水腫;心冠脂肪有出血點,氣管環出血,肺臟出血;肝臟腫大,脾臟腫大、出血;卵泡變形,卵黃變稀,嚴重的表現為卵黃囊膜出血,卵泡破裂,形成卵黃性腹膜炎。
4.實驗室診斷。該病的發病癥狀、剖檢變化與禽流感類似,易混淆,應注意鑒別。
接種疫苗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有本病流行區域的水禽群,尤其是種禽和產蛋群,在流行季節前15天左右,一般在5~6月,注射滅活油乳苗或基因工程苗;也可以在雛禽或仔禽期先免疫一次,到夏初進行第二次免疫。
1.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因素對鴨的刺激,加強消毒;實行密閉飼養,避免蚊蟲叮咬以及野鳥與鴨的密切接觸;做好疫苗接種,實驗室研究結果表明,黃病毒滅活疫苗對該病具有保護作用,可在7~8日齡、50~60日齡、開產以前分別接種黃病毒滅活疫苗。

2.治療。該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發病后可對癥治療,飼料中或飲水中添加抗生素如環丙沙星或頭孢類藥物,防止繼發感染。作為蚊媒性傳染病,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發生的重要措施,應采用綜合防控方案,包括選好養殖場地、做好家禽場與外界的隔離、改善飼養條件、搞好環境衛生、加強消毒等,特別注意提供優質飼料和清潔飲水,防止飼料霉變。同時,做好其他重要家禽疫病的免疫防控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預防本病的發生和減少疫病發生后的經濟損失。
(于家利 山東省畜牧總站;張帥 山東省畜牧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