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市農業局 李民 趙書義 杭天宇
關于土地深耕深松與秸稈還田的調研報告
項城市農業局 李民 趙書義 杭天宇

河南省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總站 主辦
土壤疏松,含水量較高,耕作層明顯加深,平均深度為30 cm,土壤保水保肥性明顯增加。玉米生長勢較強,葉片數8葉1心,平均株高51 cm,平均根系數19條,植株顏色濃綠,根系下扎明顯加深,多集中在0~30 cm的土層中,植株沒有缺水萎蔫現象。據調查小麥病蟲害明顯減輕,每667 m2產量達到600 kg。
土壤有板結現象,含水量一般,耕作層明顯加深,平均深度為27 cm,土壤保水保肥性一般。玉米生長狀況較好,葉片數7葉1心,平均株高47 cm,平均根系數12條,植株顏色綠色,根系下扎明顯加深,多集中在0~30 cm的土層中,耐旱性增強,但個別植株有缺水萎蔫現象。據調查小麥病蟲害明顯減輕,產量達到550 kg/667 m2。
土壤較疏松,含水量稍高,耕作層較淺,平均深度為12 cm,土壤保水保肥性一般,玉米生長狀況較好,葉片數8葉,植株高度46 cm,根系數13條,多集中在0~20 cm土層中,植株顏色綠色,但個別植株有缺水萎蔫現象。據調查麥田全蝕病、紋枯病發生較重,小麥產量平均為530 kg/667 m2。
土壤有板結現象,耕層較淺,平均深度為12 cm,土壤含水量較低,保水保肥性較差。玉米生長勢較差,葉片數7葉1心,株高29 cm,根系數11條,多集中在0~20 cm土層中,大部分植株有缺水萎蔫現象。據調查小麥田全蝕病、紋枯病發生較重,小麥產量為500 kg/667 m2。
綜上可知,土壤既未深耕秸稈又未還田的田塊,土壤狀況、作物生長狀況、作物產量最差,并且病蟲害發生較重;而土壤既深耕秸稈又還田的田塊,土壤土質狀況良好,作物長勢較強,產量也是最高。項城市有耕地面積6.67萬hm2,每年產生大量的秸稈。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礦物質,粉碎還田后既能為土壤提供營養成分,還能改善理化性狀,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中殘留的農藥及重金屬,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大大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據測算,每667 m2秸稈500 kg全部深耕還田,可相當于6.6 kg尿素,6.7 kg標準磷肥,22 kg硫酸鉀,其養分相當于季施肥的25%,等同于42%復合肥35 kg,減少肥料成本70元,同時秸稈還田深耕避免了大量秸稈被焚燒,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
實施秸稈深耕還田,耕作深度比旋耕深約10 cm,打破了犁底層,改善了土壤團粒結構和吸水、保墑、透氣等理化性狀,提高了土壤自身調節水、肥、空氣的能力,改良了土壤結構。
玉米機收每天可收割6.67 hm2以上,秸稈還田省去了砍、運等工序,省時省力,效率比人工收割高出上百倍,而且用人少,用時短,不誤工。
秸稈還田深耕地塊由于改善了土地質量,農作物地下根系發達,地上植物生長健壯,表現出了較好的抗逆性、適應性和穩定性。
秸稈還田不僅減少環境污染還減少了秸稈燃燒造成的安全事故,改善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又實現資源再利用,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產效益。
(一)農民群眾對秸稈機械還田認識不足
受傳統耕作方式影響,相當一部分農民還沒有長期的效益觀念,秸稈焚燒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危害,但對農民來說,這樣處理秸稈省時省力。經濟效益不能立刻得到顯現,積極性不高。
(二)機手受利益驅動的影響,注重簡單輕快、數量
還田機作業速度相對較慢,耗油量稍大,部分收割機沒安裝秸稈還田的碎草機具。
(三)秸稈還田力度還不夠,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四)機械化程度低,不能保障秸稈還田的需要。
充分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等新聞媒體及采取宣傳車、張貼標語、口號、印發宣傳材料等多種形式,告知有關法律法規和各級各部門關于秸稈還田及綜合利用管理的要求,向農民廣泛宣傳焚燒秸稈給環境和土壤帶來的嚴重危害及秸稈還田產生的顯著效益,特別是大力宣傳玉米秸稈機械還田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避免污染環境和影響交通等方面所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切實提高廣大農戶對秸稈還田經濟效益的認識。
把秸稈還田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之一,切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充分發揮行政部門職能作用,深入田間地頭,做好秸稈還田工作;切實履行起監督職責,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焚燒秸稈行為;建立秸稈禁燒目標管理責任制,把責任層層落實到位,做到任務到村,責任到人。加強對重點區域的督查力度和檢查頻次,切實采取強有力措施,將秸稈還田工作推向深入。
做好夏、秋的秸稈禁燒還田工作。堅持“疏”“堵”結合,在積極爭取上級機構補貼項目的同時,加大地方財政補貼資金。每年投入一部分專項資金對大型聯合收割機或實施秸稈粉碎還田的農民進行相應的補貼,促進收割機安裝秸稈粉碎還田裝置,保證農民秸稈還田需要,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和安全意識,增強群眾秸稈還田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