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族生肖中有龍無鳳的文化闡釋

2017-11-07 11:04:32張忠家吳艷榮
社會科學動態 2017年10期
關鍵詞:文化

張忠家 吳艷榮

漢族生肖中有龍無鳳的文化闡釋

張忠家 吳艷榮

龍鳳天生是一對,但漢族生肖中卻有龍無鳳。據秦漢簡牘及 《論衡》所載“十二禽”,遲至東漢“辰”與“龍”才固定搭配。漢代天下一統,促進思想文化的整合,龍既在形式上定型,也在生肖文化中固定下來。針對生肖起源的種種因素,以龍為參照,從自然神性來看,龍能興云播雨,比鳳更適應中國農業社會的需求。從政治文化屬性來看,在生肖萌芽、發展的商周時期,龍的文化地位不及鳳,鳳凰與政治、王權聯系密切,在商族的創生、周族的興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鳳凰的文化地位與政治屬性使其不可能與龍及其他凡間動物一樣進入十二生肖的行列。比較龍鳳出現的自然時空,龍與大自然、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密切,龍的生命節律比鳳更迎合了生肖紀時所包含的時間特性以及自然界呈現的時序空間。生肖動物的選擇體現了古人在生產生活中與大自然的依存關系。

生肖;鳳;龍;文化

生肖,古代又稱十二禽、十二獸、十二神、十二屬、十二物、十二蟲,民間稱為十二屬相。東漢王充 《論衡》云:“子之禽鼠,卯之獸兔”,“禽”與“獸”并舉,說的就是生肖。

龍鳳天生是一對,漢族生肖中為何有龍無鳳,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有人認為生肖中有雞,而雞是鳳凰的原型之一,可以代替鳳。如果以這樣的邏輯推理,蛇亦是龍的原型之一,為何生肖中有蛇還有龍?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需先了解生肖的起源。生肖的起源包括起源地、起源時間、起源思想、動物的選擇等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復雜的,多有學者研究探討,但至今尚無定論。本文以已有的關于生肖起源的諸多因素為文化背景,重點以龍為參照,探討鳳凰為何不在漢族十二生肖之列的原因。之所以限定漢族生肖,是因為一些少數民族有自己的生肖,與漢族生肖略有不同,比如桂西彝族生肖中就有鳳。另外,其他一些國家的生肖也不在本文的探討范圍之內。

一、生肖起源概述

生肖的起源包括了起源地、起源時間、起源思想以及生肖動物的選擇等問題。各種問題學界說法尚未統一。

1.起源地

關于漢族生肖的起源地,主要有本土說、外來說兩種。外來說如北方游牧民族風俗說,見清代趙翼 《陔余叢考》①;古巴比倫說,以郭沫若②為代表;印度傳入說③等。本地說,以吳裕成④為代表。

不過,隨著秦漢簡牘的考古發現,依據其上所記載的“十二禽”,讓更多的學者認同本土說。

2.起源時間

趙翼 《陔余叢考》:“十二相屬起于何時,諸書皆無明文。”當今學者們根據文獻與考古資料,有史前說,如常峻⑤;夏代說,如劉堯漢⑥;殷商說,如劉青⑦;春秋說,如仲候⑧;戰國說,如曹彥生⑨、劉信芳⑩;東漢說如姚政?,等等。

另有研究者經過對文獻資料及考古資料綜合梳理,認為生肖文化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漸進的發展演變過程,生肖文化的發展經歷了萌芽期、發展變化期、成熟期、廣為流傳期等幾個階段。夏商時期,干支紀日法已形成體系,生肖文化開始萌芽,生肖動物的名稱在甲骨文中已出現,但與干支尚未聯系(干支體系此時已成熟);戰國時代,陰陽五行說興起,方士們將干支紀日與生肖動物相對應,并聯系十二支的五行屬性,即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未戌丑屬土,用來解釋種種自然現象,推算禍福災異,這種推算法一直延續到秦漢。這一時期出現了兩種并行的生肖體系,其中一種流傳了下來,成了主流,而另一種則轉入了三十六禽體系中。西漢時期,已有生肖銅鏡出現;到了東漢時期,生肖文化正式出現于文獻記載中。?

3.起源思想

其一,圖騰說。代表人物有何星亮、董家遵、劉堯漢?等。如劉堯漢根據彝族的圖騰和哀勞山虎銜山神廟紀日“十二獸”壁畫及彝文 《母虎日歷》碑,主張十二獸起源于原始圖騰崇拜。

其二,動物崇拜說。持此觀點的有穆子敏、方舟?、張秉倫?等。如張秉倫認為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認識自然能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如六畜)產生依賴感,對危害自身的動物(如虎、蛇)產生恐懼感,對一些超過人類的動物器官功能(如狗的嗅覺等)產生崇敬感,導致產生對動物的崇拜。十二屬相動物便是人們在動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響下產生的用來紀年、紀月的獸歷。

其三,天文、星象說。如鄭文光的觀點較有代表性:“十二生肖來自十二支。午為馬,有天上眾星命名為證。前面的辰為龍,也是如此。……當然,十二生肖不能完全從星象里找出根源,恐怕只有一部分符合,另一部分是拼湊上去的。”?

其四,地支說。葉舒憲?認為十二生肖源于十二地支,是古人“遠取諸天”的產物。即十二之數來自天象,地支和屬相都是用來記載歲星一周天這十二年的方式,由于地支紀日法過于抽象,因此才加上生肖以便使用和記憶。

其五,綜合說。常峻?認為中國十二生肖是圖騰崇拜與古歷法十月歷相交融、組合產生的。吳乃華、魏彬?提出,“生肖是一種潛在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從多方面吸取營養,既有人們對天象的觀測,對自然的認識,又有人們從日常的生活、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智慧結晶。 經過數百年以至數千年不同文化的交融匯合,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才最后形成。”劉信芳?指出,生肖本質上屬于古代數術,是歷法和占卜的混生形式,同時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十二生肖、《爾雅》 十二月名(包括楚帛書十二月名)與十二支同屬于物名紀月的范疇。邸永君?認為,十二生肖的產生,依托于動物崇拜、圖騰崇拜的盛行與干支紀年法的運用,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4.動物的選擇

隋代蕭吉的 《五行大義》?是目前見到的就十二生肖選取動物做出最早解釋的古籍,該書記載,十二屬并是斗星之氣,散而為人之命,系于北斗,是故用以為屬。即上應天星,下屬年命。宋代朱熹認為,十二生肖動物的選用和排列,是根據每天動物活動的時間來確定的,如夜晚十一時到凌晨一時,是子時,老鼠最為活躍;……早七時至九時,為辰時,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等等。?

另外,民間關于十二生肖源流的傳說頗有一些,但亦不外是以十二獸紀辰與紀歲兩種,并由此發展為同“人命所屬”相聯系的“生肖”。就其演繹故事的情節特點而言,主要有賭賽排位次、自然定位和外來說三種類型。?

綜合以上種種關于生肖起源的觀點,結合本文所要論證的問題,筆者認同生肖起源本土說,商周為生肖文化的萌芽、發展期,生肖起源思想綜合說。至于動物的選擇,應該說,十二獸的選取與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是古人基于對與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的了解,總結物候規律,使之服務于現實,更好地趨利避害。?在此前提下,下文從文化學的角度論證生肖中有龍無鳳的原因。

二、生肖中有龍的幾種原因

人們很容易問:為什么漢族生肖十一種動物都是現實中所有的,惟獨龍這一種卻是現實中沒有的呢?

先了解一下古代龍究竟是什么。對此,學者們眾說紛紜,這里選取一些與生肖的起源有關聯的觀點:

龍為農,象征著農業的起源與發展;龍為虹,虹被稱為龍吸水;龍為雷和閃電,閃電的光痕像龍,雷為龍吟;龍為云,與水有關,云形不定,變化多端,龍亦如是;龍為星,十二地支中辰為龍,而辰又指星辰,《易經》中乾卦的“潛龍勿用”、“飛龍在天”,被認為是星星的出沒,標志著不同的季節;龍為恐龍,恐龍大約在六千萬年前滅絕,那時還沒有人,也許原始人早已發掘過恐龍化石,知道了這種巨大的動物,并稱之為龍;龍的原形為蛇,蛇在民間稱為小龍,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即是說蛇在春天要從休眠狀態爬出來(另一種說法,是指星辰);龍為許多種動物的綜合,這是一種圖騰說,認為在遠古有眾多的部落,分別以鹿、蛇、駱駝、蜃、魚、鷹、虎、牛、豬、狗、鱷、蜥蜴、穿山甲等等動物為各自的圖騰,后來他們統一起來了,于是創造出一種新的圖騰動物——龍。因此,龍的不同部位保留著不同動物的形狀,如角似鹿,頭似駝,身子似蛇,鱗似魚,掌似虎,爪似鷹……龍為神靈,很有可能是水神了。?物候代表形象的組合:龍身是“扭動的蟲形”,龍角是先民“測定時間的工具——表”;“在廣大的范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歷法之參照動物,……后來,這些關系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等等。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龍是虛擬的生物,但既然龍的原型那么多,遠古時期被視為龍的生物,未必就是現實中不存在的。

分析一下,漢族生肖中有龍的原因應該主要有幾種因素:

其一,龍與農業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一方面,某種程度上這種“密切”僅僅是建立在傳統觀念的信仰上的,如龍能興云播雨。另一方面,與龍相聯系的天文星象、物候的因素等,在古代均是服務于農業生產生活的,如古人“觀象授時”,以物候安排農事等。

其二,圖騰崇拜與動物崇拜。這其中包含了巫術、神話、宗教等信仰。

其三,龍進入“十二禽”之初并不是虛擬的生物。如 《國語·魯語》說“水之怪曰龍”,韋昭注“龍,神獸也”。放馬灘秦簡 《日書》(甲)?稱:“辰,蟲也”。當時所謂“蟲”大概是指蛇。先秦時期,龍被看成是一種不常見的神秘動物,但是還沒有神圣化,《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起源于民間的十二生肖說自然不會將人們看不到的動物列入其中。概括說來,先秦時期,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民間就出現了六畜為核心的十二生肖說,其它所配動物尚未固定,到了漢代,加入了龍,十二生肖說乃告定型,一直流傳到現在。?

其四,與龍的演變與定型過程有關。觀察“先秦秦漢文獻、簡牘(《日書》)及后世十二禽對比一覽表”(表1)?,在秦與西漢簡牘的 《日書》記載的十二禽中,與“辰”對應的或為龍,或為蟲,或空缺。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辰”的肖形動物曾經是“蟲”,乃古代數術家從字形附會來的。?李零則認為放馬灘秦簡 《日書》中辰對應的蟲是龍的誤寫。?但可以肯定的是,直至東漢,“辰”與“龍”才成為固定的搭配。“龍在漢代,在形式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空前的高度。漢代是龍的真正的定型期。”?不管是龍在形式上的定型,還是民俗“十二禽”中“辰”與“龍”的固定,均反映了漢代一統天下后在思想文化整合方面的作用與影響。自古人們把蟲視為龍的原型之一,古人神化昆蟲,這實為龍的形象與崇拜來源。夏禹形貌為虬龍,其名“禹”,恰和“蟲”同字,故龍、蟲義同。?加之漢代祥瑞觀念興盛,龍是代表性的祥瑞之一,此時以龍取代蟲應該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使然。

表1 先秦秦漢文獻、簡牘(《日書》)及后世十二禽對比一覽表

三、生肖中有龍無鳳的文化闡釋

聞一多曾經指出,龍與鳳代表著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龍鳳是天生的一對。龍鳳對舉的例子在文物、文獻、民俗中比比皆是,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影響力的生肖文化中有龍無鳳,的確是引人好奇,要解開這一文化之謎,自然要以生肖起源這一大的文化背景為依托,更宜以龍為參照,探尋其中的因緣。今天龍鳳同為中華文明的象征,盡管造型各異,但其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在類別與層次上有許多共性的地方,而尋找兩者與生肖文化有關的差異所在,則應該是解答生肖中有龍無鳳的有效方法。

1.龍鳳自然神性的比較

中國自古以農為本,龍鳳各有其自然神性,且其中均有與農業生產生活相關聯的地方。

以鳳為例。其與農業生產生活密切聯系的神異形狀主要有三:其一,鳳為太陽鳥。如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鳳朝陽”牙雕、“雙鳳負日”骨雕?,證明了鳳凰與太陽的“伴生”關系,而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普照。其二,鳳知歷。 《左傳·昭公十七年》言東夷少皞氏以鳳鳥氏為“歷正”,即主管天文歷法的官員,杜預注,“鳳鳥知天時,故以名歷正之官”。其三,古代鳳與風相同,鳳被視為風神,主管東南西北四方風,以及四季。季風、季節均與農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但需要明白的是,史前時代鳳凰的這些帶有神話氣息與巫術色彩的神性進入文明時代已經淡化或不復具備,不再在人們的生活信仰中占據重要位置。

而龍不一樣。農業生產與雨水關系十分密切,但是旱災總是頻頻發生。龍與中國農業最密切的一點,就是能興云播雨。從古至今,龍王廟在全國各地都廣泛存在。

《甲骨文合集》13002:“乙未卜:龍亡其雨?”29990:“其作龍于凡田,又雨?”依據這兩則卜問,可見商代即建立起雨水與龍的密切關系。商代祈雨巫術在焚巫、尪的同時又使用龍,龍形玉雕“瓏”因而流行。 《說文》:“瓏,禱旱玉也”。瓏很可能正是祈雨巫術中巫師所用的一種禮器。?

《呂氏春秋·召類》云:“以龍致雨。”高誘注:“龍,水物也,故致雨。”周制 《月令》,東周時,“龍見而雩”,即夏歷四月黃昏,蒼龍七宿的角、亢在東方出現時,組織童男女各八人跳舞作求雨之祭,以滿足農作物對雨水的需要。有學者以為這與龍星有關,與龍無關。筆者不以為然,天上的龍星與地上的龍是對應的,并非沒有關系。“辰位的角宿一(室女座a)和大角(牧夫座a)這兩顆亮星,正是象征著東方蒼龍這條龍的兩角,因而得名。”?

從西漢起,龍的雨神地位有所提高。 《春秋繁露·求雨》記載了官方主導的求雨活動,雜匯多種求雨方式,并納入五行學說之框架。春旱求雨,于東門外,于甲乙日,作大蒼龍一條,小龍七條。夏旱求雨,于南門外,丙丁日,作大赤龍一條,小龍六條。秋旱求雨,于西門外,庚辛日,作大白龍一條,小龍八條。冬旱求雨,于北門外,壬癸日,作大黑龍一條,小龍五條。為湊夠五行,加季夏旱求雨,于南門外,戊己日,作大黃龍與小龍。每次求雨,都有多項儀式,如縣官向社(地神)稷(谷)、山神、河神祈禱;巫師以酒魚肉供神,跪陳禱詞;組織小童八人向土龍跳舞,取悅于龍;暴曬巫尪,乞憐于諸神,以求降雨。

從巫術的角度考察,龍的起源本質即根植于中國農業文明。如以龍為主導的巫術祭天,主要的目的便是祈雨。由于雨水關系到農業的命脈,因此,祈雨是古代地方官政務中的一件大事。不管他信不信神,遇到天旱,都得向龍神求雨。在民間,龍神廟是分布最廣泛的廟宇,以此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成為古往今來一種普遍的民俗心理。?以龍求雨的習俗不僅存在于中國古代,甚至到了近現代,它還流行于一些偏遠地區。

2.商周龍鳳政治文化屬性的比較

(1)商周時期龍的文化地位。商周時期龍的文化地位可以從出土文物中找到答案。就商周青銅器所裝飾的紋樣看,龍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普遍是居于從屬和陪襯的地位。它們很少作為主體紋飾裝飾于器物的顯著部位,一般都出現在鼎、簋、觚等禮器的口沿下、圈足上。當它們出現在器物腹部時,幾乎總是作為獸面紋的附屬紋飾。只有極個別龍紋型式偶爾占據盤心、尊肩、刀柄、卣提梁等次要器類的較顯著位置。周代以后,龍的地位似乎略有提高,作為主體紋飾裝飾于器蓋和器腹的龍紋型式與數量均明顯增加。但就總體而言,西周早期青銅器上龍紋的地位仍不及獸面紋,并未改變其從屬和陪襯的形象;而稍后獸面紋衰落后,龍紋的地位又不如大量新興的鳳鳥紋突出。由此可見,龍紋在商周青銅器上并沒有居于主導地位,龍既不是商族也不是周族的主要神靈,這也是決定商周青銅器上龍紋面貌的主要因素。這在古代文獻上也有反映,《禮記·禮運》稱,“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僅居四靈之末位,由此也能窺見龍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此外,從目前的材料看,東周時期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上至諸侯國的國君,下達“士”級貴族,甚至還有極其少數的平民墓葬中也有出土。出土單體龍形玉器墓葬的墓主有男性也有女性,而且在可以推斷是夫妻關系的兩座墓葬中,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往往是女性墓葬。?

可見商周時期龍的文化地位并沒有高高在上,也沒有在政治層面居于主導地位。

(2)商周時期鳳凰的文化地位與政治屬性。文獻記載,鳳凰與商族的創生、周族的興起息息相關;商代鳳凰為天帝的使者,享受人間祭祀;周代鳳凰具有“見則天下安寧”的政治屬性。鳳凰的身份高貴可見一斑,其文化地位也遠遠高于龍。奠定商周時期鳳凰文化地位與政治屬性的幾則史料如:

《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為鳳凰的原型之一,商人崇鳳,多有學者論述,此不贅述。商代甲骨卜辭記載:“于帝史鳳,二犬。”?傳遞兩條信息,其一,鳳為天帝的使者;其二,以兩只犬來祭祀鳳凰。 《國語·周語》:“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鸑鷟為鳳鳥之屬。由此借鳳凰創造了天命王權的政治神話。

由于鳳鳥在商族創生、周族興起的神話傳說中的重要地位,商周時期的藝術家們大大豐富了鳳鳥的形象,不但在文字中創造了鳳鳥的形象,而且也將其運用于玉器、青銅器等造型和裝飾藝術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分別有鳳和鳥的形象。如鳳紋是商周青銅器裝飾紋樣中非常常見的題材,大約出現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及西周中期昭、穆之時,甚至西周早期到穆王、恭王,被譽為“鳳鳥紋時代”。?

《山海經·南山經》:“鳳皇……見則天下安寧”;同書 《西山經》:“鸞鳥……見則天下安寧”(鸞鳥為鳳凰之屬)。聯系 《論語》:“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凰的出現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是儒家標榜的理想社會象征符號,扛著象征“天下安寧”的政治大旗。

總之,在生肖文化萌芽、發展的商周時期,鳳凰文化屬性中的神性與政治神話色彩是龍所不及的,這也是決定鳳凰不可能與龍及其他凡間動物一樣進入生肖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3.龍鳳出現的自然時空的比較

前文已經比較龍鳳的政治文化屬性,故這里的時空維度,僅指自然意義上的時間、空間因素。另外龍、鳳(朱雀)同有作為天文星象的時空共性,以下時空維度的比較也不包括這一點。此外,龍鳳出現的時空維度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故以生肖萌芽、發展的商周時期到生肖成熟定型的漢代這一時間段來作比較。

(1)鳳凰出現的自然時空。其一,天空。 《詩經·商頌·玄鳥》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詩經·大雅·卷阿》:“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其二,山。一是仙山,《山海經·南山經》:“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二是岐山。 《國語·周語》:“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其三,高崗、梧桐。 《詩經·大雅·卷阿》:“鳳皇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其四,東方君子之國。 《說文》:“鳳鳥出東方君子之國,過昆侖……暮宿風穴(此“風穴”或為“丹穴”)。”其四,四方、四時。前文已述 《左傳·昭公十七年》言東夷少皞氏以鳳鳥氏為主管天文歷法的官員;古代鳳被視為風神,主管東南西北四方風,以及四季,即四時。

(2)龍出現的自然時空。 《周易·乾》記載,九二:見龍在田;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 《管子·水地篇》:“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于天下,欲高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 王充 《論衡·感虛篇》:“方今盛夏,雷雨時至,龍多登云。云龍相應,龍乘云雨而行,物類相致,非有為也。” 《論衡·寒溫篇》:“虎嘯而谷風至,龍興而景云起,同氣共類,動相招致,故曰以形逐影,以龍致雨,雨應龍而來,影應形而去,天地之性,自然之道也。” 《說文》:龍乃“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從上可以看出,與鳳凰共存的時空元素主要有:四時、四方、東方君子之國、天空、山、高崗、梧桐;與龍共存的時空元素主要有:盛夏、雷雨、云、天空、深泉、淵、春分、秋分。

就龍鳳出現的時空維度來比較,有幾點明顯差異:其一,龍的出現與天氣、季節因素密切相關;而鳳的出現顯然不具備這一特點。其二,鳳出現的時間、空間因素比較純粹、單一,而龍的出現往往體現出時空的交互運動,如 《周易·乾》記載了不同季節,龍的動態存在空間;又如王充 《論衡·感虛篇》記載的盛夏、雷雨、龍登云,特定的時空交融中龍華麗登場。

王大有指出,中國視龍為自然界中一種實有動物,又視龍有種種呼風喚雨、行云播霧、馭雷駕閃電的功能,司職農業、水、旱、河湖海洋漁業之利;龍為水物,生于江河湖海大澤,冬眠、春蘇、夏秋活躍,喜溫濕,不喜干旱;可以敏銳地感受氣壓變化而預知晴雨,每當下雨前吼呼,聲如雷,聞之占雨,能吐氣成云致雨,故龍從云,龍升景云舉,名曰忽雷(呼雷),又名辰、震、蜃。此為本體龍生活習性學特征,亦即龍的生命節律學。?隋代蕭吉的 《五行大義》記載:“問曰:‘禽蟲之例數多,何故不取麟、鳳為屬,乃取蚯蚓、蛇、鼠小蟲?’答曰:‘取十二屬者,皆以其知時候氣,或色或形,并應陰陽故也。麟、鳳已配五靈,非是虛而不用。’又問曰:‘麟、鳳己配五靈,更不取者,龍、虎亦配,何為復用?’答曰:‘龍動云興,虎嘯風起,此是應陰陽之氣,所以須取。麟、鳳雖靈,無所作動,故不重用。’”?此段話中有兩點認識是科學的,其一,十二屬者,皆以其知時候氣;其二,鳳雖靈,無所作動,故不重用。這里的“無所作動”應該是指鳳凰與大自然的時空變化之間并無密切的感應關系。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有賴于掌握時令。遠古時代確定農時的方法之一,便是“遠觀宜于鳥獸”?,如戰國時期的 《夏小正》其中有大量的物候描述,反映了古人根據觀察物候來定農事活動的季節。比較龍鳳出現的自然時空,龍的生命節律更迎合了生肖紀時所包含的時間特性、物候特性以及自然界呈現的時序空間。

《中國歷史大辭典》這樣闡述十二生肖文化:自古以來,十二生肖就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衣食住行緊密相連,寄托了人們對自然界的崇敬和美好愿望。它反映了古代人們對動物的崇拜與熱愛,是古代人們尋求人類與自然界關系的一個契合點。人們希望能夠像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一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與自然界相依相成、生生不息。?這個闡述是科學智慧的,反映了生肖與人們的關系,亦即人與大自然的關系,這種關系靠人們的生產生活來具體化。總結來看,在生肖文化萌芽、發展的商周時期,龍與大自然、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密切,而鳳凰與政治、王權聯系密切。另外,早期生肖中的龍,或許是生活中實有的生物,龍的原型很多,蟲亦是諸多生物的一個概括,某些時候,龍與蟲相通。 《說文》:“龍,鱗蟲之長。”漢代天下一統,促進思想文化的整合,龍既在形式上定型,也在生肖文化中取代蟲類而固定下來。

注釋:

① 趙翼:《陔余叢考》,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727頁。

②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1卷,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32頁。

③ 馬昌英:《中國十二生肖起源探微》,《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④ 吳裕成:《中國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78頁。

⑤ 常峻:《中國生肖文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

⑥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彝族家宇宙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⑦劉青:《從甲骨卜辭看十二生肖之衍生——兼論十二生肖衍化的思維模式》,《思想戰線》2008年第5期。

⑧ 仲候:《十二屬相與人生》,中國商業出版社2006年版,第9頁。

⑨ 曹彥生:《十二生肖歷的起源及其在北方游牧民族間的傳承》,《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5年第4期。

⑩?? 劉信芳:《生肖的起源及文化屬性》,《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 姚政:《十二生肖說》,《文史雜志》2011年第6期。

? 張珊珊:《生肖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 何星亮:《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29—333頁。

? 穆子敏、方舟主編:《生肖珍聞詞語大觀》,藍天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頁。

? 轉引自仲候:《十二屬相與人生》,中國商業出版社2006年版,第6頁。

?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130頁。

? 葉舒憲:《生肖文化及其起源》,《尋根》1998年第1期。

? 常峻:《中國生肖文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頁。

? 吳乃華、魏彬:《奇趣生肖歷》,氣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頁。

? 邸永君:《十二生肖與圖騰崇拜》,《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8月12日。

?? 蕭吉:《五行大義》(叢書集成本),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116—117、116—117頁。

?? 王紅旗:《神妙的生肖文化與游戲》,三聯書店1992年版,第25—26、138—141頁。

? 曲彥斌:《生肖文化考(上)》,《文化學刊》2012年第4期。

? 李菁葉:《睡虎地秦簡與放馬灘秦簡 〈日書〉中的十二獸探析》,《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5期。

? 陳綬祥:《中國的龍》,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馬灘秦簡》,中華書局2009年版。

? 周慶基:《十二生肖說的起源和功用》,《河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 睡虎地秦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馬灘秦簡》,中華書局2009年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頁。

? 徐乃湘、崔巖峋:《說龍》,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

? 郭靜云:《史前信仰中神龍形象來源芻議》,《殷都學刊》2010年第3期。

? 《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8年第1期; 《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期發掘的主要收獲》,《文物》1980年第5期。

? 張珊珊:《生肖文化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38頁。

?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130頁。

? 蔣明智:《作為巫術信仰的龍》,《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 楊遠:《夏商周青銅容器的裝飾藝術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93頁。

?趙萌:《東周時期單體龍形玉器的形制探討——以“中原式”為重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94頁。

?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第14225正片,中華書局1979年版。

?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頁。

? 王大有:《中華龍種文化》,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頁。

? 王應麟:《玉海》卷10,廣陵書社2016年版。

? 轉引自張麗華:《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K203

A

(2017)10-0056-07

張忠家,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教授,湖北武漢,430077;吳艷榮,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張衛東)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欧美亚洲欧美区|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亚洲青涩在线| 久久五月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91毛片网| 国产你懂得|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国产亚洲精|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99视频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一级毛片网|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亚洲小视频网站|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老色鬼欧美精品| 99国产在线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69av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a毛片免费观看|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在线观看无码a∨|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亚洲最黄视频| 一级黄色欧美| 亚洲av无码人妻| 婷婷六月色|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新AV天堂|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