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的夢想
袁隆平“飚英語”
2017年7月11日,在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87歲的袁隆平院士以流利英語完成了一次長達20分鐘的演講,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
開場時,袁老謙虛地說:“I speak broken English(我的英語不好)。”然而袁老演講全程,幾乎未見停頓或失誤。現場觀眾數次為其報以熱烈的掌聲!除了出色的英語能力,袁老還用他嚴謹扎實的科研精神征服了聽眾。
袁老曾說,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一個是雜交水稻畝產實現1000公斤的夢。實現了以后還有沒有更高的目標呢?他希望培養一些年輕人向雜交水稻畝產更高的1100公斤、1200公斤來奮斗。袁老的夢想就是,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
素材點擊
袁隆平研究出來的超級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使人類增產的糧食每年能養活1億多人,世界人民因此受益。他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拼到老的精神,更是讓人欽佩!而我們部分學生只是學習初中英語就畏難不已,真得好好學習87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的拼勁。
(肖樹偉)
青年的良心
滿懷愛心的助產士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助產士劉軍,工作20多年,她和同事們接生的嬰兒超過萬名。助產士一手托兩條性命,沒有過硬的技術和強大的內心是很難勝任的,她們中的很多人患有失眠和高血壓病癥。能讓劉軍這樣的資深助產士在這個崗位上堅守20多年,“靠的是愛和良心”。她說:“分娩是一個女人最艱難、最無助的時刻,她們能依靠和信任的只有我們。”
素材點擊
有些醫務人員認為,醫院的主要任務是治病,只要抓好技術就行,不必過多注重“醫德”。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白求恩同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可見作為一名醫護人員,“醫”很重要,“護”也很關鍵。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發展的支柱。醫德建設的核心也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不僅是因為它關乎我們個人的性命,更因它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是衡量一個社會良心的準則。
父親的本能
生死線上父親將孩子推出“死亡沼澤”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在不幸遇難的市民之中,有一對來自湖北武漢的夫婦。早前,他們帶著孩子一家四口前往九寨溝自駕游。就在地震當晚,他們的車行至神仙池酒店附近時,被巨石砸住。孩子的母親當場被落石砸中身亡;而孩子的父親,則在臨死前砸碎了車窗,將正在上六年級的孩子推了出去。孩子獲得了生機,父親卻永遠地離開了。
素材點擊
在天災面前,人的本能都是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一個父親的本能卻是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傷害。這就是偉大的父愛!經得起時間和災難的考驗。
運用示例
父愛有時如山一般深沉。在生死攸關的那一刻,父親拼盡最后一絲力氣,也要將孩子推出巨石之下。孩子活了,父親卻永遠地去了。父愛有時又如水一般,柔情。一位父親給自己即將上大學的女兒寫了一封信,信里字字句句的囑托,事無巨細的叮嚀,令人感動。無論你走多遠,總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你,請記住,那是父親的眼睛啊!
(陳遠蘭)
少年的擔當
小志愿者累癱礦泉水旁
2017年7月26日,陜西綏德縣發生特大洪水災害。洪災過后,救災工作陸續展開。在此期間,一張“最小志愿者”累癱在礦泉水“山”旁的照片在網絡上走紅。
照片中,一個戴著眼鏡、留著寸頭的小男孩,背靠在礦泉水“山”旁,嘴巴半張,在太陽下蜷著腿熟睡。小男孩的身上別著一塊紅布,上面印著“志愿者”字樣。
男孩名叫胡智博,年僅12歲。別看他年紀小,他一天能背70袋面、3000箱礦泉水、2000箱方便面,一點不輸大人呢。不僅如此,他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鼓勵媽媽也參加志愿活動。據了解,胡智博的父母已經下崗,家里的開銷全由父親在外打工掙得。聰明懂事的胡智博學習成績優異,在家時常常會幫助媽媽做家務,他知道媽媽有腱鞘炎,所以就包攬了家里掃地的活。
多維解讀
1.擔當。胡智博雖然只有12歲,但是當洪災過后,救災緊迫之時,他能夠挺身而出,積極參與到抗洪救災當中去,這是一種有愛心、敢擔當的表現。在救災過程中,他一天背70袋面、3000箱礦泉水、2000箱方便面,這說明他不怕累、不怕苦,更體現了他的擔當。
2.奉獻。胡智博參與抗洪救災,并不是他在法律上要承擔的責任,而是他自發自愿地,本著一種幫助他人的態度去的。這就是一種甘于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
3.責任。胡智博在報名的那一刻,就明了“志愿者”三個字背后的辛勞與汗水,他背起了責任,把物資及時送到災民手中,這是作為志愿者的責任,是不因年齡而改變的責任。他,擔起了責任!挺直了脊梁!
4.堅持。胡智博每天有10小時的工作時間,雖然搬運物資很辛苦,但他沒有退卻。這就是堅持最好的體現。
長輩的建議
我祝你不幸并痛苦
“我希望你們在未來歲月中,不時遭遇不公對待,這樣才會理解公正的價值所在;愿你們嘗到背叛的滋味,這會教你們領悟忠誠之重要;我還希望你們時常會有孤獨感,這樣才不會將良朋摯友視為理所當然;愿你們偶爾運氣不佳,這樣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地位,進而理解你們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地義。無論我怎么想,這些遲早會來臨。而你們能否從中獲益,取決于你們能否參透人生苦難傳遞的信息。”
這是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兒子畢業典禮上的致辭。與普通的致辭不同,在談及孩子們的未來時,他給出了“我希望你們交點厄運”的建議。他沒有祝福畢業生們前途光明、一帆風順,而是希望他們遭遇“不幸”“挫敗”,甚至是“背叛”,從而去領悟人生的可貴之處。
素材點擊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真誠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順遂,健康,快樂,夢想成真。但生活中又有誰是真的一直順遂,毫無波折,一路無憂無慮無懼呢。與其祈禱一生順遂,倒不如做好各種準備,坦然接受和面對人生的快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榮耀與失落。特別是對于心懷夢想的人,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些如挫折、坎坷、不公、背叛等的壞運氣,也不是一件壞事。
運用示例
約翰·羅伯茨在這篇致辭里,送給孩子最大的祝愿竟然是希望孩子通過那些不美好甚至痛苦的經歷,去感悟世界的另一面,從參悟“苦難的人生”中獲益。
如何幫助孩子去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完整的世界,這也許是家長最重要又最難完成的課業,因為家長往往“不忍心”“舍不得”讓孩子受苦。真實與完整,意味著孩子的世界不應該僅有一家人圍著他一呼百應地呵護,還應該有得不到滿足時的等待、沒有關照時的孤獨,以及對別人的感恩與報答;真實與完整,還意味著孩子并不僅僅會遇見慈眉善目的熱心人,他還需要學會辨別和警惕周遭出現的很多“狼外婆”;真實與完整,更重要的是“吃一塹長一智”,長的那個“智”,就是知道世界還有另一面,只有看到了另一面,孩子才會獲得“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