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久美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講到中國文藝“有高原、無高峰”,這更讓我們客觀理性的審視自身文化、解讀自身文化、認識自身文化。本文結合西藏唐卡藝術高辨識度的文化特征和視覺載體,立論:“唐卡藝術具有唯美主義藝術的視覺美感、教化主義藝術的辯證基礎、神秘主義藝術的深邃和實用主義藝術的社會功能性”。民族藝術構建了一個民族的集體審美,記錄了民族、民俗、文化發展的歷史。
關鍵詞:唐卡藝術 文化價值 文化特色 傳承與創新 真善美
中圖分類號:J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8-0045-02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更豐富了其內容,也承載了歷史與中華文明的發展。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極”等稱謂,是因為在地理位置上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卻孕育了優秀的中國西藏民族文化。當下,西藏唐卡藝術的發展備受世人矚目,這一切得益于國家對西藏文化的大力保護與扶持,使之西藏文化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有著廣泛關注。
唐卡藝術緣起于佛教,生根并成長在西藏這片地理和精神的高地上,它是獨特的藏族文化和擁有堅韌意志的藏族人民用智慧、愛心孕育出的人類對理想世界和崇高人格的殊勝圖景,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有著獨特價值的一個藝術門類。唐卡是傳播教義、闡述歷史的視覺化圖像,也是記載和記錄文化歷史發展的一個視覺載體,在西藏唐卡畫有著悠久的歷史時間和博大的文化背景,是閃耀在西南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卡畫作為宗教藝術的門類,同時又作為歷史畫和世俗生活圖景的藝術載體,在繪制和裝裱形態上它是以卷軸畫的形式呈現,畫底材質為布面,也有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等甚少量的存世之作。唐卡的繪制是一個具有強烈儀式感的過程,因為唐卡本身是作為佛教教義傳播的一種視覺呈現,固然和繪制者的精神領域有著必然且最為直接的聯系。從最早的繪制意圖開始,就需要如同修行般的虔誠態度去對待這幅作品的創作,念誦被畫本尊的經文、畫家本人的凈身、礦物顏料的考究選取和加工碾磨、從復雜的繃布到畫底的制作,更甚者自制木炭條和動物毛畫筆等。在經過一系列的復雜準備工作后由本派畫風的度量經做造型引導,白描、上色、點染、勾金直至開眼完成,這還不能是一幅作品的完成,還需上師和寺廟僧人加持念經從而獲得開光,這才算是傳統唐卡作品的最終完成,也是唐卡畫師一次從心而發的完整修行。
從唐卡畫的內容來分有佛像畫、傳記畫,歷史畫五大類筆者不在本文中詳述這方面的內容,以便于簡潔明快的闡述觀點。
第一,佛像畫:即是釋迦牟尼、觀世音、度母、文殊菩薩蓮花生等諸佛、菩薩、護法、大成就者等佛教人物的畫像,這類畫像又分為怒神、善面等表象分類。
第二,傳記畫:通常以情景化的方式呈現佛本生故事及大成就者得道經歷等,是一種圖解式的記錄描繪。
第三,歷史畫:多表現為藏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松贊干布、赤宗德贊、八思巴等,也有表現藏族傳統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如格薩爾王的征戰歷史、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山羊馱土建造大昭寺等宗教和民風民俗內容。
第四,藏醫藏藥:悠久的藏醫文化,包括有四部醫典圖、經絡圖、解剖圖、藥材圖等的繪制。
唐卡是西藏五明中工巧明中的具體體現,在其藝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多藝術面貌。由于西藏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的獨特魅力,國際國內對西藏唐卡藝術有著持續上升的研究力度、收藏力度以及傳承學習的熱情,國家對西藏文化的保護政策,也促使西藏文化圈的熱度一度攀升,唐卡已成為中國文化藝術認知度和辨識度最高的一個藝術門類。
那么唐卡畫從初始到當下,為何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散發著文化和智慧的芳香?筆者認為唐卡藝術是一個超越視覺、超越時空、高于基本道德的信仰藝術,它所承載的正能量,充滿著真善美的心靈意境,是人意向往與視覺美感的無縫默合,是人類對極樂圓滿世界的一個心靈構想,并能夠用這種構想來凈化和升華自己。唐卡畫本身是作為佛教宣傳視覺化的教科書,在經歷了時間和空間的縱橫變化而出現了多種繪畫樣式和派別,如勉唐派、噶赤派、欽則派、久崗派等。唐卡畫是由一種思想理論體系作為藝術創作的情感基礎和心靈指導,并且這種體系對所有唐卡畫師來講,都是是群體性的自覺意識,這種意識從唐卡的產生到當下的延續從未改變。所以說,唐卡的理論體系在藏族社會文化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是極具思想歸屬感、認同感的,唐卡在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也是必然的。筆者認為唐卡藝術具有唯美主義藝術的視覺美感、教化主義藝術的辯證基礎、神秘主義藝術的深邃和實用主義藝術的社會功能性,承載和豐富了民族文化面貌的多樣性和趣味性,記錄了民族、民俗發展的歷史,是一本藏文化歷史的圖解式教科書、活文獻。
今天,唐卡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朵璀璨的西南明珠,綻放在世界藝術之林,黨中央對西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大力扶持下,唐卡畫創作群體也在不斷壯大。西藏勉唐派藝術大師丹巴繞旦先生首次將西藏唐卡畫引入學院派藝術,從教于西藏大學藝術學院。與此同時,民間藝術大師中勉薩派代表人物阿頓大師(已故),在其民間的青年才學中也培養和挖掘的到目前來講,是西藏數一數二的傳承學徒。和他一樣的還有西藏東部昌都地區的嘎瑪德勒大師等。熱貢唐卡藝術也以大群體的大規模創作,先后較早的進入了國內及國際藝術品市場的平臺中,這種西藏文化熱、唐卡熱充分體現在跨區域、跨行業的市場收藏和唐卡藝術研究中。近年間,由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牽頭的西藏百幅新唐卡藝術創作工程更是一次對唐卡藝術創作領域的開拓和嘗試,在歷時兩年之久的新唐卡創作中,從創作群體結構來講,是學院派藝術家和民間唐卡畫師,從創作內容來講,自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重要的歷史事件的再現、西藏人文風景和自然景觀的描繪、西藏當代社會風貌和民間民俗的真實寫照等,更進一步拓寬了唐卡藝術的表現內容。即唯唐、唯新的藝術概念得到了有益嘗試,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新唐卡作品,如韓書力、丹增達吉合作的《和平解放西藏》,邊巴頓珠的《酸奶飄香雪頓節》等,都是西藏百幅唐卡藝術工程的精品力作。正所謂傳統繪畫與當代藝術的文化界定值得我們深思,如果說當代藝術是具有明確時代特征和時代認同感的藝術,那么唐卡畫廣泛得到文化界關注和社會民眾廣泛認可,是活在當下的藝術,也可以說,它既是傳統又是當代藝術,它的受眾決定了它自身的時代價值和藝術價值。多元的文化環境中,唐卡依然保持著自身的藝術特色,這就體現了這門藝術的成熟與高度。
唐卡藝術從形象崇拜到內化于心,外化于世俗生活的一種符號化的轉變,這種轉變如同潤物系無聲般發生著變化,筆者深深感受到,文化藝術它不是無根的浮萍,不是無病的呻吟,真、善、美才是具有長久生命力的藝術。習總書記講到中國文藝“有高原、無高峰”更讓我們客觀的認識到文藝發展的很多不足,從地理位置上講西藏是高原,從精神層面來講西藏也是全國幸福指數最高的城市之一,那么這樣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必將讓我們創造西藏藝術的高峰。西藏是中華特色文化保護地,國家對西藏文化的巨大扶持和發展,使西藏已成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精神高地,不斷孕育能夠感動自己、感動人民、感動所有文化受眾的當代傳統藝術。所有正能量、接地氣的傳統藝術與當代理念的結合,都將植根于文化脈絡和時代精神,一切具有時代感召力的藝術作品,需要綻放在中國文化的精神高地上,文化強國才能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