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摘要:3D技術的進步,給電影產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給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石。而且,3D技術給電影作品帶來的視覺盛宴真可謂是空前絕后,這種文化底蘊與美學意義勢必會進一步推動科學技術的長足發展,并將科技進步與藝術創作完美融合,延伸出新的生產力,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立體三維技術 空間立體形式 美學沖擊
中圖分類號:J9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8-0128-02
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開發與探索,不論語言敘事風格還是畫面表現形式都需要數字技術來支撐與烘托。21世紀,隨著多媒體計算機、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等科技的發展,不同媒介在電影創作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特性與功能,無形中孕育了3D技術。3D技術在電影創作中的大量運用,將畫面與音頻高度結合,通過熒屏或屏幕將直觀的視聽形象呈現在受眾面前,令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視聽盛宴。在這場盛宴上,受眾能夠看到別具一格的敘事性影像,親臨美輪美奐的場景式意境,將角色造型以空間立體形式傳送到受眾的眼前或身邊。這里面所蘊含的視覺文化與美學沖擊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意味深長的,散發著一股獨特的電影藝術魅力。
一、3D電影所具備的獨特藝術性
3D是一種關于空間、人物以及景物的立體呈現,將3D應用于電影之中,無非就是通過現代科技將電影的畫面效果由二維平面轉化為三維立體。簡單地說,觀眾戴上3D眼鏡后,將會觀看到與現實生活中所見到的立體事物與人物,真實與近距離的感官體驗令人震撼與新鮮。與傳統電影相比,3D電影所要傳達的電影主題與觀念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傳播效果上更具特質。
(一)虛實相間:3D技術在電影作品中的應用,將虛擬環境與現實事物緊密聯系在一起,以藝術形式靈動地傳達著電影主題與情節。在計算機虛擬設計出來的影像空間里把人物或動物的動作立體呈現出來,給人亦真亦假的雙重感受,這種虛實相間的鏡頭語言,給受眾帶來全新的體驗。
(二)視聽盛宴:對比傳統的成像技術,立體成像技術更為先進,它是利用攝像中的長焦鏡頭和大光圈技術,顯示出一種立體多維空間感,使得影片更加逼真,制造出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并運用多聲道立體聲在聽覺上加以強化,達到立體聽覺效果,增強電影的觀賞價值。
(三)想象豐富:很多神話故事形象與場景都可以通過新興的拍攝手法與畫面制作技巧來設計,使虛擬影像更富有立體性,人們的視覺感受更全面。觀眾一方面欣賞到影片中客觀存在的形和制作者的意,而且對這些影像產生主觀想象,從精神心理方面重組和塑造,從而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視覺空間創造力。
二、立體電影所呈現的視覺文化底蘊
受眾通過視聽享受,結合其他感覺體驗,注意力會逐漸被帶離出觀看場所,進入到視覺經驗積累出來的中心,并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視覺能力。這種能力就被稱為視覺文化,實際就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形成,往往意味著受眾思維方式發生了轉變。在這種視覺文化影響下,以往電影中語言的中心地位逐漸被圖像所取代,圖像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在3D電影呈現的視覺文化中,視覺引領著人們的感官功能,人們習慣按照一定順序將不同畫面重新排列組合,構建人與周圍環境或事物之間的關系網、立體空間感以及價值觀,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形成一定的視覺文化底蘊。
(一)在電影制作過程中,電影的創作藝術與客觀存在的實際物體、視覺傳達、影視構圖等關系建立以后,圖像的組合、畫面的構圖、色彩的搭配等形成一種視覺感受,帶給觀眾視覺感官體驗。
(二)特效技術的使用,將圖像近大遠小的縱深構圖運用,將鏡頭前的前景與后景放在視覺中心點,呈現出一種景深的立體影像,形成刺激的感官體驗。
(三)導演的不同,會采取不同的創作手法。如夸張、擬人、戲劇等手段,對立體電影的影像進行深度制作,給觀眾帶來集美感與空間感、形式感合為一身的感官體驗。
在上述過程中,人們的思維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產生生理感覺之后直擊心靈,形成心理層面的知覺與視覺感受,逐漸向文化心理方向發展,這就是立體電影在精神觀念和意識形態層面上的視覺文化底蘊。
舉例說明,科幻電影多采用3D技術,在場景的設計上更突出色彩感,極富想象力。比如,《阿凡達》這部影視大片中,樹木會發出熒光,人踩在地上也會發出晶瑩般的藍光,山體與藤蔓都會漂浮在空中,猶如人間天堂般虛幻且迷人地呈現在受眾眼中。這種場景設計說不上是奇幻,卻極度唯美,直擊人心,為影片增添了無限魅力,將其打造成3D立體空間,人們的真實體驗感更強。人們的視覺功能逐漸被放大,感官刺激愈發明顯,連通著人們的通覺與統覺,甚至可以通過日常經驗盡情地對夢幻般的視覺場景加以補充與豐富,強化視覺效果的同時更能讓受眾者的意識與該場景相互呼應,形成一定的思想觀念與精神力量。
三、3D電影所展現的視覺美學沖擊
作為一項藝術,電影有著深遠意義的影像展現,具有強烈的美學價值。電影所呈現出來的美學價值往往體現在文學性、繪畫感、音樂感、戲劇性、攝影藝術等方面,語法規則相對嚴謹,邏輯結構相當縝密。在3D技術的帶動下,電影更是以多維立體的視聽特征征服了人心,讓敘事性行走于真實與虛幻之間,塑造個性鮮明的特征,形成一定的審美觀與藝術觀,逐漸延伸出獨特的電影美學沖擊力。
(一)敘事美:文學作品若要接受美學,首先就得肯定讀者會接受意識決定作品意義,并綜合考慮讀者的生活經歷、文學修養、欣賞水平以及藝術趣味性等,盡可能地在一個閱讀期待值內讓讀者主動接受。電影中的敘事美勢必要有關于接受美學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做支撐,再考慮觀眾的審美接受力以及時代審美需求等因素。3D電影就是使用了前所未有的立體圖像與虛實相結合的情節構成的,積極地調動了受眾者的參與性與互動性,誘發受眾者接受視覺刺激,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敘事美。
(二)意境美:文藝美學最高的境界就是追求意境美。為了更好地表達創作者的意圖,這就需要畫面、聲音、造型等齊上陣,將圖像的直觀有限性與意境的無線想象力合二為一,構造出電影獨特的意境審美。這其中必定要以傳統文化為底蘊,運用傳統藝術的空間意境營造手法來構圖。相對而言,3D電影增加了光影維度,視聽效果更追求聲畫同步、聲畫分立等,在受眾者有限的視覺與聽覺空間范圍內無形中放大了想象的空間。關于意境的營造也逐漸從靜態變為動態,從抽象變得更具體,真實或者形象地還原或重現客觀環境,塑造出唯美的虛擬環境,使受眾者身臨其境,在傳達影片主題與故事脈絡的同時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美。這一點在國產3D電影《畫皮2》中就有很好的表現,比如霍心鎮守邊疆的唯美畫面,令受眾者在領略大自然風情萬種的同時產生萬般的意念,與營造出來得空間場景容易產生互動,引發受眾者的無限想象,將電影的主題與意境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虛擬美: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虛擬表達來滿足人們的精神慰藉。立體電影使用數字技術后,結合了虛擬現實客觀存在的美學理念,在觀眾的頭與眼睛方向進行虛擬場景的轉換,用故事情節來帶動受眾者的情緒,將受眾者直接帶勁虛擬世界中,盡可能地消除受眾者與影像空間的界限,在自己思維空間中虛擬出想象畫面,自我營造出虛擬影像美感。比如美國3D大片《泰坦尼克號》中航船場面大部分都是虛擬制作而成,也就是把老版拍攝出來的畫面制作成立體圖像,遠景中船上的游客、海中的海豚、船行駛過程中激起的朵朵浪花以及遠景的天空都是虛擬出來的,但卻給人唯美至極的感覺,使受眾者毫無虛假的懷疑。這種境生象外的虛擬美景,能使受眾者自然而然地進入畫面,充分調動自身的內心去感悟、去想象,將虛擬美直接延伸到受眾者的內心深處,產生強烈共鳴。
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離不開3D技術的推進,而3D電影所帶來的視覺文化底蘊與美學沖擊也是不容小覷的,在電影審美形態上獲得了豐富,在電影藝術格調上也獲得了提升,并且增強受眾者的對藝術審美的鑒賞力與理解力,更大程度地展現了電影作品的主題美、藝術美以及文化美。
參考文獻:
[1]張超.3D電影持續燃燒的美學價值[J].魅力中國,2011,(21).
[2]胡毅.3D電影美學初探[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04).
[3]王淑華.論電影藝術的審美接受[J].東南傳播,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