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在線】
2017年7月26日,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發生特大洪水災害。洪災過后,救災工作陸續展開。在此期間,一張小男孩累癱在礦泉水“山”旁的“最小志愿者”照片走紅網絡。
照片中,一個戴著眼鏡、留著寸頭的小男孩,背靠在由礦泉水堆起的“山”旁,嘴巴半張,在太陽下蜷著腿熟睡。小男孩的身上別著一塊紅布,上面印著“志愿者,遠竹中學”字樣。
男孩名叫胡智博,年僅12歲。放暑假之后,他自己要求去救災。從7月28日起,他就來到遠竹中學救災物資接收點當志愿者,通常一天要“工作”將近10個小時,主要工作是將外地運來的救災物資卸車搬運。有時搬運的是整件礦泉水,有時搬運的是每袋25公斤的面粉。據悉,他有一天連續扛了70袋面粉,累得晚上睡覺都不能翻身。
“我去做志愿者還是智博動員的,他比我強。洪災之后,他說想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智博媽媽說。雖然皮膚曬黑了,背心汗濕了,但胡智博從不跟媽媽抱怨。“在救災現場,智博每天都會一直裝貨卸貨,其他人讓他休息一會兒他也不去,擰得很。”
深度解讀
善良——
小智博的行為讓我們感動。在小智博的身上,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愛心”“奉獻”,12歲的年紀,“志愿者”的稱謂,主動加入的行為,這都是滿滿的正能量。無私的奉獻,源于他偉大善良的心。網友的點贊和轉發就是對這份愛心及奉獻精神的傳揚。
堅持——
我們看到了“堅持”,堅持就是面對困難不退卻,小智博每天10小時的工作時間,雖然搬運物資辛苦,但他沒有退卻,這就是堅持最好的體現。
責任——
我們看到了“責任與擔當”,作為志愿者,就把志愿者背后的辛酸與苦累都擔在肩上,這就是責任意識,這就是擔當精神。
統籌——
從安排救災者的角度看,這么小的孩子做這么勞累的工作是不是欠妥當?因此,我們可以從“合理統籌,合情安排”角度入手,談保護志愿者就是保護社會的善良。
素材運用
示例一:堅持
12歲的稚齡,瘦小的身形,每天10小時的工作時間,數不盡的救援物資,這一做就是十幾天,十幾天的烈日暴曬,十幾天的汗水揮灑,十幾天的疲憊憔悴,但他沒有退縮。咬緊牙關,堅持扛了一袋又一袋,堅持迎來一車又一車,堅持善舉一天又一天。
是什么讓人們感動落淚?是堅持,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堅持,他用自己的堅持把瘦小站成了偉岸。
示例二:責任
工作很苦,身體很累,但他沒有半句怨言,只因他是一名志愿者。報名的那一刻,他就明了“志愿者”三個字背后的辛勞與汗水,就背起了志愿者的擔當和責任。把物資及時送到災民手中,這是作為志愿者的責任,是不因年齡而改變的責任。他,擔起了責任,挺直了脊梁!
運用
素材的敘述有三個原則:定向原則,概括原則,充分原則。我們首先要遵循的是定向原則,即緊扣中心原則。中心是議論文的靈魂,緊扣中心才能讓文章觀點鮮明。想表現一個人的堅持,就必須要寫他面臨困難時的表現,如示例一就極力敘述小志愿者面臨的困難——高溫、勞累等,排比羅列這些困難,再寫其堅持就水到渠成了。示例一重點寫的是工作的困難以凸顯堅持的可貴。示例二則是略寫苦難,重點敘述了身份意義,即作為志愿者的責任與擔當。
總之,牢記素材敘述三原則,扣緊中心,精練概括,就會讓自己的論據準確有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