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香云
摘 要:利用生活中常見材料和廢棄物自制教具,指導學生動手完成實驗,改進原有實驗器材,提高實驗效果.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也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自制教具,既培養了學生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又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利用自制教具進行實驗所達到的效果,是任何現有儀器所不具備和不能代替的.
關鍵詞:變“廢”為“寶”;提高教學效果;設計巧妙;容易制作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其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具則是物理實驗的物質基礎,對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理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材內容不斷更新,課程設計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課程思想落實更加深入,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對實驗器材要求更加日常化,更加接地氣.
很多學校物理教學設備配備不足,儀器老化落后,程式化嚴重,使得部分現有實驗教具教學效果不好,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大大地阻礙物理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因此,在學校采購、更新實驗器材的同時,教師帶領學生就地取材,自制并使用教具十分必要和迫切.
現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對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學中的獨特魅力淺談認識:
1 什么是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是指教師和學生,利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按照教學需求自己動手制作的教與學的器具.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曾經說過:自己制作的教具,永遠比買來的好.國外通常把自制教具稱為“無價”或“廉價”教具,這種稱呼指花錢少,不是指教具作用低.麥克斯韋說過“實驗的教育價值與儀器的復雜性成反比,學生自制的儀器,雖然經常出問題,但它卻會比用仔細調節好的儀器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可見,各國教育人士都非常推崇自制教具,并大力提倡.
其實,教師自制教具的過程,就是鉆研教材、研究教學、研制和改進儀器的過程.利用自制教具不僅改進了實驗教學方法,提高了實驗效果,也更容易突出教學重點,并突破難點,從而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自制教具的過程是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知識,通過創造性思維和動手制作,轉化為實物、成果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使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和運用,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2 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2.1 自制教具落實了新課標的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應用于生活
自制教具可以利用的材料很多,如:硬紙板、易拉罐、 玻璃瓶、梳子、雞蛋、小燈泡等,這些材料都是學生見過的或者使用過的,學生已經對它們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現在他們利用熟悉的物品來完成物理實驗,可以從“已知”的環境中發現“未知”,對物理知識會倍感親切,并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對所得到的物理知識倍感認同.學生自己動手研制的教具,也使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制教具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加深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和生活經驗,對外在信息進行心理加工、組織,再通過實踐加以演練,有利于構建成系統的物理知識體系.
2.2 自制教具實現變“廢”為“寶”
利用生活中一些廢棄物如小鐵絲、廢鐵片、木材下腳料、用完的一次性針管,小藥瓶(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種各樣的教具,即就地取材、修舊利廢、因陋就簡,創造條件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教學.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說過“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就是說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大力倡導自制教具.例如講到溫度對電阻大小的影響時,沒有教學儀器,可利用廢舊白熾燈的鎢絲,連入帶有小燈泡的串聯電路中,用酒精燈給鎢絲加熱,讓學生觀察小燈泡亮度的變化.而小燈泡的亮度變化,非常直觀地反映了電阻大小與溫度之間的關系.這既解決了實驗器材不足問題,又節省了教育經費.
例如將一只礦泉水瓶底部剪去,然后瓶底向上,瓶口朝下,放入乒乓球,然后往瓶底倒水,直至水倒滿(瓶口無蓋),有少量水從瓶口流出,此時乒乓球不上浮;用手堵住瓶口后,乒乓球上浮到液面,這一現象讓學生心生好奇,迫切想探明原因.通過分析這一實驗現象,學生更容易明白浮力產生的原因就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產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如果老師制作的教具吸引了學生,在其影響下,學生都想自己親手做,那么他們在生活中,就會處處留心,觀察哪些材料、物品可以用來做教具.并且會認真研究老師的教具,思考其能不能改進,讓實驗效果更好,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3 自制教具可成為學生和家長交流溝通的橋梁
有些自制教具具有魔術效果,學生回到家中把這些“魔術”給家長表演,既讓家長對孩子的表現感到驚嘆,又會讓學生具有成就感.
例如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時,將由一個藥瓶制成的“浮沉子”放入一個盛水的飲料瓶內,就能表演魔術——“聽話的小瓶子”;在學習浮力產生的原因時,利用礦泉水瓶、乒乓球和水,讓學生給家長表演魔術——“被水壓住的乒乓球”;在學習流體壓強和流速關系時,利用漏斗和乒乓球,讓學生表演魔術——“吹不跑的小球”……這些魔術先讓家長來破解,然后再讓學生給家長解釋其原理.還有些教具,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會完成地更好.比如,有的家長比較精通電路,利用這個優勢,電學部分內容學完之后,讓學生自制一個串、并聯電路,家長把關,不合理的地方予以糾正.他們共同完成的作品,其中電池盒、開關、燈座都做得非常好,并且固定在木板上,整個電路教具很精致.這樣在共同制作的過程中,既讓學生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親子關系.
當然,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挖掘更多學生可以表演給家長的“魔術”,以及學生和家長可以一起制作的教具,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與家長交流的機會,又讓自制教具真正成為學生和家長交流溝通的橋梁.
3 自制教具在教學中的應用要求
3.1 自制教具應力求設計巧妙,取材方便,構造簡單,容易制作
針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急需解決的問題而制作的自制教具,更能便于學生突破重難點.例如在學習溫度計時,引導學生采用小藥瓶、酒精、不同粗細的吸管,自制多個溫度計來進行對比.通過這一巧妙的設計,學生們了解溫度計的改進過程,理解了溫度計的原理和構造.這樣不僅給學生以形象具體的認知,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些簡單易做的教具也彌補了原有教學儀器的不足.
再如,在演示證明大氣壓存在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時,教師補充演示了這樣一個實驗:取一個常吃的大蘿卜,中間攔腰一切,取其帶根的一半,中間挖空,然后將其用力按在一潔凈的平底盤子里.這時,拎起蘿卜根,會連盤子一起帶起,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將它們分開.由于所用的材料極為簡單(半個蘿卜,一個盤子),又來自學生身邊,面對這個現象,學生極為驚訝,便很想弄清其中原因.教師借機分析引導,使學生真正地認識到了大氣壓的存在.
3.2 自制教具應增強演示效果,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見度
教材中一些演示實驗效果不理想,師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教具改進實驗.例如在透鏡對光線的作用環節,教材中的演示實驗,不僅無法讓學生親自動手,在實驗中去體驗成功的快樂,而且此實驗利用激光燈直接在空氣中照射透鏡,不易觀察出光的傳播路徑.為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可以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究實驗,采用小組合作,共同改進教具:將無色透明大可樂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入凸透鏡或凹透鏡,將點燃的香頭放在瓶中,收集少量煙,形成一個“煙室”.再用激光燈對準透鏡照射,觀察透鏡對光的作用,我們可清晰地看到光的偏折情況.這時,適當調節激光燈和透鏡的高度,三束光同時照射,又可以觀察到通過凸透鏡的光會聚一點,通過凹透鏡的光相互遠離.因此,通過學生自制教具,形象直觀地展現了透鏡對光的作用,提高了教學效果.
有的學生還能結合生活實際,自主創新,改進教具.例如在研究《聲音的產生》一節中,把正在發聲的音叉放入水槽中,可是后排的學生根本看不到被激起的水波.有的同學提出在音叉旁邊掛一小塑料泡沫,泡沫在發聲的音叉上蹦蹦跳跳.這樣不僅提高了實驗現象的可見度,也使學生廣泛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天地廣闊,大有可為.雖然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教育投入持續增長,各校的教學儀器日臻完善,但是仍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使用自制教具能彌補以上不足,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師生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反復實驗、協同合作,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許多奇思妙想都可以在實驗中得到實踐.其創作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找到了一個極為有力的支撐點.
參考文獻:
[1]陳兆華.開展自制教具活動解決實驗教學問題[J].教學儀器與實驗,2007,(12).
[2]朱成巧.物理實驗創新與自制教具[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3]張道清.新課標下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探討[J].物理教學探討,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