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強
近年來,福建省充分發揮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16年,福建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總數達4363家,從業人員83.8萬人,主營業務收入9881.85億元,同比增長9.86%。全省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值為3.0︰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據測算,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值每增加0.1個點,可帶動 230萬人就業,增加農民人均收入193元。從數據來看足以說明福建有效促進了全省現代農業建設、農村產業融合和農民就業增收。
依托傳統產業和各地資源優勢,福建以市場為導向,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生產力空間布局得到優化,形成了果蔬、茶葉、食用菌、林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花卉苗木七大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目前,福建擁有13個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12個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已建成農產品加工園區92個, 入駐企業3703家,從業人員60.72萬人。
品牌+龍頭企業引領產業發展
在福建連城,當地通過發展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連城紅心地瓜干”加工業,帶動連城13萬農民搞加工,年產值近30億元,銷量占全國70%以上,從業農民平均增加年收入15000多元。品牌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有效引領了產業發展壯大。
福建官方數據顯示,當前,福建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68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50家),農產品加工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18個、省著名商標433個,省名牌產品469個,擁有地理標志商標253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488個,產品1866個;綠色食品企業377家,產品730個;有機食品企業32家,產品124個。
為推進農產品加工品牌建設,福建多措并舉,借助6·18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9·8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11·18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平臺,搭建科企、企企對接平臺,促進了產、學、研合作;推動加工研發體系建設,目前全省有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的企業、科研單位上百家,擁有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通過閩臺合作引進臺灣先進農產品生產、加工設備和技術項目,像食品流態單體速凍、低溫真空脫水等加工技術在閩臺商企業中廣泛應用,并逐步向全省推廣。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福建已累計批辦臺資農業項目2608個,合同利用臺資37.5億美元,農業利用臺資的數量和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建設成果尤為突出,已成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的新亮點和示范樣板,成為福建現代農業的窗口。
聯通上下全產業鏈發展
近年來,福建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帶動了上下關聯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了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由一產向二、三產發展、加工企業由二產往一產、三產前后延伸、加工環節由不同層次加工企業上下銜接完成、“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向農業滲透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
福建“農時通”食材物流園位于閩侯縣南通鎮海峽農產品物流中心,園區占地50畝,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該園區設有10000平方米農產品加工中心,設有三個加工廠,分別為凈菜加工、熟食加工、速凍食品加工,配套有1000平方米的企業技術中心,1萬噸的冷鏈倉庫,8000平方米的倉儲配送中心及城市物流配送車隊,3000平方米的產品展示中心以及電子商務平臺,形成農產品綜合加工及農產品流通一體化經營。“農時通”以農產品溯源管理為基礎(堅持所有食材實施源頭追溯,原料追溯到生產者,加工品追溯到加工企業);以批量訂制化為經營手段(按軍隊、高校等大型食堂及連鎖餐飲企業需求安排訂單生產);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運用物聯網技術、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貨物智能交接,客戶信息精確鏈接,使農產品訂單預售成為可能)打造農產品智慧流通平臺。以此鏈接農產品生產基地(種植養殖),加工企業,形成安全食材供應鏈,實現社會化農產品批量訂制的流通業態,做到農產品供應端組織化、流程標準化、產品標件化、物流配送專業化。
從田間到廚房的全程質量安全可追溯是農時通的王牌。據介紹,該公司綜合應用溯源終端、二維碼、視頻監控、RFID、GPS、GPRS、GIS等現代信息化手段,對農產品食材原產地的生長環境、種植過程、采收環節、加工及物流過程進行信息采集和管理。在網絡和移動終端上為消費者提供全程可追溯查詢服務,讓消費者享有知情權。
福建“農時通”食材物流園是福建農產品加工業全產業鏈發展的一個“縮影”。在福建,龍頭企業通過建基地、發展深加工、打造品牌、開拓市場,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運行機制,讓農民分享從種養、加工到流通各環節的收益。
精深加工嶄露頭角
福建省農產品種類繁多,可提取萃取功能物質的加工原料也很多,如甘薯、馬鈴薯、木薯在福建省常年種植面積約達400萬畝,平和琯溪蜜柚種植面積70萬畝以上,閩西北蓮子種植面積10萬多畝,古田食用菌年產50多萬噸,可利用這些農產品生產變性淀粉、果膠、精油、黃酮、生物堿、生物蛋白、多糖等非食品加工產品,再通過深加工生產保健品、化妝品、中成藥等產品,具有巨大的產業發展空間。
近年來福建省農產品功能性物質提取、加工開始起步發展,如安發(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錦溪集團有限公司、福建文鑫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這類企業的發展使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質的飛躍,實現農產品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值。如安發國際采用靈芝、銀耳、猴頭菇等食用菌和中藥材,提取多糖、腺苷、三萜等有效成分,開發生產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和功能飲料等產品,實現增值達30-100倍以上;福建文鑫蓮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建蓮梗、蓬、殼生產黃酮、生物堿、生物蛋白,黃酮售價數百元每斤;連城健爾聰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地瓜及其副產物生產變性淀粉、酒精、醋酸等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endprint
新常態下的新思路
加快農產品初加工發展。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布局,擴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實施區域、品種和資金規模,加大蔬菜、水果、食用菌、糧食、畜禽和水產等農產品冷藏、烘干設備的建設力度,鼓勵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通過合資合作方式建設設施,引導項目集中連片建設,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建設。加強菜籃子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商品化處理,改造升級農產品冷藏保鮮、烘干、分級、包裝和運銷等設施裝備,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向物流配送和電商拓展。
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深化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精深加工研發,篩選和推廣一批國內外領先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成熟適用技術、工藝和環保節能型技術裝備,同時借助6·18平臺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集成基地,解決制約精深加工的技術瓶頸問題。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裝備改造升級,給予符合條件的技術改造項目資金補助。鼓勵發展食用菌、蓮子和中草藥等主要特色農產品功能性物質的提取,并用于加工生產保健品、化妝品、中成藥等產品。
提高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圍繞殘次果、果皮、果渣、茶梗、茶渣和動物血骨、內臟等副產物及廢棄物,研發、推廣一批綜合利用技術,引導企業和產業園區“吃干榨盡”農產品加工副產物和農林剩余物,致力于實現農產品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對終極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按照節能、減排、清潔、安全、可持續要求,培育一批綜合利用技術先進、市場競爭力強、發展潛力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的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試點縣、試點園區、試點企業。重點發展柑橘類殘次果、皮、渣生產果膠、精油、有機肥料,畜禽血骨、內臟生產血漿蛋白粉、血球蛋白粉、內臟休閑食品,薯類藤、皮、邊角料生產酒精、醋酸、寵物食品,茶梗、茶渣生產茶多酚、咖啡堿、速溶茶等,提升副產物綜合利用價值。
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建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融標準化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和體系化物流配送市場營銷網絡于一體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探索農業內部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農業新型業態等多種產業融合形式,及時總結推廣農村產業融合的好經驗。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和營銷設施,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企業和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民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優化財政支持辦法,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信貸擔保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應,引導撬動金融資本投向農產品加工業。緩解農產品加工企業抵押物不足、貸款難、融資貴等問題。重點支持帶動或輻射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在技術研發、設備升級、信息技術應用、教育培訓、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等方面支持力度。積極支持符合上市條件的大型農產品加工型企業通過多種方式上市融資,加快自身發展。
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鼓勵成立農產品加工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準制定、開展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以“合作、共享、服務”為宗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以聯盟的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引導全省開展農產品加工產業聯盟建設,探索聯盟發展壯大的方式和途徑,充分發揮產業聯盟在科技服務、信息傳遞、資金融通、品牌共建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