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

作為城市規劃和建筑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學校的城市規劃課中我們就知道霍華德的名著《明日的花園城市》。不要被里面那幅田園和居住區交織的漂亮平面規劃圖迷惑了,以為那是供設計師模仿設計手法的教科書,或許正是因為很多人只是想簡單地模仿那張圖,百年來我們的城市規劃有非常多圖面漂亮的規劃方案,卻并沒有幾個城市真正形成了那樣的美麗風貌。只要詳細往下翻閱那本書,你就會知道那不是一本城市規劃設計表現手法的圖集,而是一本城市建設的商業計劃書和運營管理手冊。一幅美好畫卷的形成,不僅是一張圖畫,更重要的是商業計劃和運營管理方案,或者說,城市建設更需要的是一本“操作手冊”。《田園綜合體模式研究》,就是一本操作手冊,一本鄉村建設的操作手冊。“新田園主義”,就是在《田園綜合體模式研究》的基礎上,試圖提出的中國當前鄉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實施導則。
中國社會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城鄉二元問題——二元就是指不同,這個不同形成的差距不僅是物質差距,更是文化差距。解決差距的主要辦法是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的主要路徑是通過產業帶動。那么,在鄉村社會,什么樣的產業可以并需要發展起來呢?在一定的通識范疇里,快速工業化時代的鄉鎮工業模式之后,鄉村可以發展的產業選擇不多,較有普遍性的只有現代農業和旅游業兩種主要選擇(在這里,我們并不否認少數地方具備有特色的其他產業條件,如科技、加工業、貿易等,但我們這里討論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產業)。農業發展帶來的增加值是有限的,不足以覆蓋鄉村現代化所需要的成本。而旅游業的消費主體是城市人,它的增加值大,因此,旅游業可作為驅動性的產業選擇,帶動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地彌合城鄉之間的差距。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用城市因素解決鄉村問題。解決物質水平差距的辦法,是創造城市人的鄉村消費。解決文化差異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城鄉互動。關于城鄉互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空間上把城市人和鄉村人“攪合”在一起,在行為上讓他們互相交織。我們理解的“人的城鎮化”,不是上了樓就是城市人了,也不是解決了身份待遇就是城市人了,文化得以彌合,才是人的城市化。那么,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城鄉互動。
歐美、日本的美麗小鎮,它的長成經歷了百年的積淀。中國的鄉村現代化,在現在的物質和文化現實差距下,由鄉村自行發展,要想呈現好的發展局面,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它不具備良好的發展因子,所以我們看到了非常多的鄉村社會在無序、無力和分散的思想下,在竭澤而漁中走向凋敝。從目前的環境來看,我們主張嘗試用一種恰當的方法論經歷這個過程,是否可以在當前環境下,用八年、十年或更多的時間,讓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聯合政府和村民,以整體規劃、開發、運營的方式參與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針對鄉村建設的目標主體問題,有一些觀點認為,“誰的鄉村?鄉村建設是解決農村人自身的需要?還是城市人的自嗨?”。我們認同和理解這些觀點,也認為多年以后,鄉村會呈現某種“自治”(社會平衡條件下,內生力量形成后的有序發展)。但今天,我們更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帶有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
我們在這里提出新田園主義的主要載體,就是田園小鎮,而田園小鎮的商業模式,就是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經濟技術原理,就是以企業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
第一,企業承接農業,就可以避免實力弱小的農戶的短期導向行為,可以做中長期產業規劃,以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法提升農業產業,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形成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
第二,規劃打造新興驅動性產業——綜合旅游業,也可稱之為文旅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產生大的發展。
第三,在基礎產業和新興驅動性產業起來后,當地的社會經濟活動就會發生大的改變,該地區就可以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為原住民、新住民、游客這三類人群,營造新型鄉村、小鎮,形成社區群落。所以也可以這樣描述,田園綜合體最終形成的是一個新的社會、新的社區。
綜上,田園綜合體就是農業+文旅+地產的綜合發展模式。
基于企業化運作的特征和為了形成一種可提煉的模式考慮,田園綜合體里的三個產業(農業、文旅、地產)應以如下思想作為指導原則。農業要做三件事,現代農業生產型產業園+休閑農業+CSA(社區支持農業);文旅產業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態型的旅游產品+度假產品的組合,組合中需要考慮功能配搭、規模配搭、空間配搭,此外還要加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以多樣的業態規劃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地產及社區建設,無論改建還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說,即使是開發,那也是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并且更重要的是要附著管理和服務,營造新社區。這里還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不是要打造一個旅游度假區,而是打造一個小鎮本身,只是這個小鎮有很多旅游度假設施,小鎮本身也具有非常豐富的旅游價值。在城市綜合體營建理論中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原則,在田園綜合體中同樣適用。
上述田園綜合體的產業模型,細分解為業態和規劃模型。這里要著重說明的是,在田園綜合體的商業模式指導原則中,對于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項目,強調有一半按照模塊化共性內容作安排,而另一半則應結合項目在地情況以個性化內容來發展。
伴隨過去幾年實踐中的思考和對未來的展望,我們嘗試著提出“新田園主義十大主張”,用以倡導,并將在此思想框架指導下努力踐行。
一、主張產業驅動和可復制:新田園主義強調用可復制、可推廣的田園綜合體商業模式來實現理想,是用旅游產業引導中國鄉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
二、主張對接三農:新田園主義鼓勵與三農產生關聯,積極促進產業和文化的發展,實現三農“富強美”的發展目標,包括各種可行的合作方式。
三、主張城鄉互動:新田園主義鼓勵城市人來鄉村消費、旅游、創業、生活和定居,帶來經濟和文化互動,促進交流與融合。endprint
四、主張教育和文化:新田園主義主張項目須包含教育和文化設施,須容納、對接并開展社會公益事業;雖然項目強調商業模式,是商業項目,但也要帶有社會企業目的,每個項目至少要有一部分業務作為社會企業目標,并力爭將文化根植和建立于企業內部,提出“復興田園,尋回初心”。
五、主張鄉樸美學:新田園主義認為美學是社會發展的文化內核,在美學上拒絕符號化、標簽化和裝飾主義,在鄉村建設中反對浮夸的仿古中式風格等約定俗成的東西,新田園主義的美學觀是洗盡鉛華后的自然、天真,見素抱樸。
六、主張開放與共建:新田園主義主張兼容并包、培養別人、聯合發展,應是許多共建者參與的過程,也是社區居民、游客、員工共建的過程,所有人都共享快樂成果。
七、主張與時俱進:新田園主義要營造的是現代田園生活,不是固守傳統、保守復古。在可持續發展,人文和自然等理念的指導下,主張鄉村現代化,也主張將傳統田園生活與現代科技相對接。
八、主張可持續發展:新田園主義主張遵循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生”統一。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經濟上可持續盈利,當地人的生活可持續發展、成長。強調可持續的產業培育,方法上可持續、可循環,強調自然生態理念,包括風格、技術、運營和管理文化。
九、主張營造新社區:新田園主義是以人為本的哲學,這里說的人包括“原住民、新住民、游客”這三個人,而不是其中兩個或一個人。新田園主義不止停留在建造物理的空間,而更重要的是營造追求自然和人文主義的生活方式,營造有場所精神的社區。
十、主張實踐:新田園主義不能只停留在一番情懷、一篇理論,應結合社會環境、時代背景,以可持續成功的商業模式、產品模式開展實踐,務實地作用于中國鄉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從上面可以看出,新田園主義在田園綜合體商業模式之外,還對城鄉關系、鄉村規劃、農業、教育、建筑、社區文化提出主張,而所有的主張,都基于關心人自身、關心人與人的關系、關心人與環境的關系、鼓勵人們勇于實踐可持續的經濟、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在新田園主義社區,人們之所以能夠積極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參與共建著一種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正是在這個人本主義思想復興的時代人們的共同追求。它將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未來的關系,表現為“發現自己、分享快樂、觸摸自然、播種未來”的圖景,在這幅畫卷上,充滿著陽光的色彩。
田園綜合體是通過一種商業模式,一種產品模型來實現一個有意義的目標。田園綜合體正面臨政策大力鼓勵和鄉村旅游市場迅猛發展兩大歷史性機遇,而在科技推動、人本主義復興的今天,多元價值觀的興起,也給田園綜合體在政策理念、商業理念、消費者理念方面帶來極大的促進,也加快了這個模式的成功實現。加之田園綜合體具備一種可持續經濟的屬性,將是中國鄉村和小鎮走向現代化,實現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最好的模式選擇。
新田園主義,對社會而言,表現為一種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的實踐;對消費者而言,表現為對田園生活和文化的倡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