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軍 廖佳 胡窕
(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雷山 557100)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分析
楊紹軍 廖佳 胡窕
(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雷山 557100)
近些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對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和自然保護區的工作越來越重視。對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管理,不但可以保護當地區域的自然環境,還可以促進當地區域的發展。本文主要結合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分別對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管理進行分析,以期和同行交流和探討。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區管理
現階段,在建立自然保護區之前,需要對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這樣才能滿足保護的規定,同時保護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保護區的作用。結合當地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和野生動植物的多樣性特征,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此外,要做好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保證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可以落實到位。在實際的情況中,要將以上兩個方面有效的結合起來,實現保護自然保護區的目的。如何做好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工作,本文將予以探討,僅供參考。
貴州省人民政府在1982年批準和建立了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并且在2001年貴州省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的東南部,跨越雷山、臺江、劍河和榕江四個縣11個鄉(鎮),44個行政村。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總的總面積共有4.73萬hm2,在4.73萬hm2總面積當中,國有土地的比例達到19.13%,即國有土地的面積有0.91萬hm2,集體土地的面積大都80.69%的比例,即集體土地的面積為3.82萬hm2。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有4.25萬hm2的有林面積,因而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比較高,森林覆蓋率高達88.76%。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位于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比較明顯的分水嶺高低,因而是顯著的山地環境。建立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目的,主要是對以臺灣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生物野生動植物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目前,已經鑒定的生物有5084中,其中,有2582種高等植物,2239種野生動物,134種珍稀和特有動植物。
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由于跨越的縣和鄉(鎮)比較多,因而保護區內的人口較多,加上保護區所經區域社會發展程度不高,社會經濟水平較低,所以人們有“靠山吃山”的習慣,通過建立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對人們“靠山吃山”的生活習慣進行改變,促進了保護區內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簡介:
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野生動物有:白頸長尾雉、紅腹錦雞、獼猴、穿山甲等等,野生植物有:伯樂樹、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翠柏等等,具體如表1。
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在對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過程中,以及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過程中,政府要積極的發揮其職能,積極的接受和采用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促進傳統管理模式的改變。①要建立具有政府職能的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于各縣政府管理鄉鎮的職能要進行取消。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局對于該區域內的社區經濟發展、農業生產、醫療衛生等等,直接履行政府的職能;②保護區管理局要統一管理保護區2種職能單位的人事權和財政權,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質量;③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局要明確保護區和功能區的范圍,做好該范圍之內的社區發展總體規劃工作,并且要向上級機關進行匯報,由上級機關進行審批,嚴格的遵守總體規劃的標準,保護區的鄉(鎮)政府對保護區內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進而對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

表1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
建立野生動植物破壞補償組織,是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在野生動物肇事的補償條件、對象、程序、方式和基本標準的基礎上,結合自然保護區區內的具體情況,制定可行的補償措施,同時要加強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對這些政策和規定的認識,保證自然保護區內的農民因為自然保護而受到野生動物破壞發生經濟損失時,可以根據規定進行上報并獲取賠償。此外,要合理的鑒定和評價野生動物破壞莊稼帶來的經濟損失,對補償標準進行兌現,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保證自然保護區內的農民可以穩定的生活。
貴州雷山自然保護區在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過程中,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保證農民充分的認識到保護區內資源的作用,為農民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奠定基礎,同時也實現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的目的,協調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
在自然保護區內,除了要保證農民有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保證農民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同時還需要做好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根據自然保護區的具體情況,建立健全自然保護管理的制度,對各個環節的責任和權利進行明確,為各個環節的管理效果奠定基礎,在整體上實現對自然保護區的資源進行保護的目的。
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保護自然區內自然資源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對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進行保護,在根本上還是為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和利用工作服務,如果只是一味的進行保護,而忽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保護就沒有任何實際上的作用,因為開發和利用資源,是促進經濟進步和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經濟進步,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自然資源的保護工作才能得到保障。所以,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要結合自然資源的優勢,開展森林生態旅游業,鼓勵和支持區內農民發展種養殖業,保證農民有充足的綠色產品開展農家樂等副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改善農民傳統的靠山吃山的意識,使農民積極的參與到保護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在根本上實現保護自然資源的目的。
對于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而言,要積極主動的處理能源的問題,降低區內群眾生產生活對森林資源的需求量,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對于森林內的水資源,要充分合理的利用,修建小水電工程,減少區內農民的用電消費,支持鼓勵農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使用電力資源,例如:取暖、做飯等等,降低農民對薪材的依賴程度,同時也減少了農民的勞動量,使農民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發展經濟的工作中。此外,對于節柴灶項目的開展,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在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內,農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普遍的使用老虎灶,老虎灶節能效果較差,因而需要積極的推廣節能灶,降低薪柴的消耗量,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
總而言之,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作為我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要重視其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同時要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合理的管理。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但是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區內的經濟水平發展較低,區內農民的自然保護意識較差,給區內自然資源的保護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結合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加強自然資源保護意識的宣傳和教育,實現保護區內自然資源的目的。
[1]張祥慶.林業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分析[J].現代園藝,2015(12):167.
[2]鄂璠.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體制”——專訪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巡視員孟沙[J].小康·財智,2016(9):40~42.
[3]張前江.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0(6):157~158.
[4]侯德華.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33):5~6.
S759.9
A
1005-7897(2017)20-0136-02
2017-9-28
楊紹軍(1970-),男,漢族,貴州雷山人,林業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資源林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