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生+黃向榮+王燕輝
摘 要:該文介紹了興國縣在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面的做法,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主要包括:落實扶持政策,強化指導培訓,加強宣傳引導等。
關鍵詞:綠色生態;農業補貼;改革;興國縣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9-0009-2
2016年底國家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要求提高農業補貼資金使用效率,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為此,興國縣結合實際提出了建立綠色生態補償穩定投入機制,推進綠色生態補償制度配套體系建設目標。
1 改革開展情況
1.1 組織領導情況 興國縣農業和糧食局建立了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由縣農糧局長任組長,分管此項工作副局長任副組長,縣畜牧中心、農技中心、水產站、土肥站、植保站等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為成員,明確了各部門任務目標、時限要求、責任清單,推進改革工作的落實。
1.2 工作落實
1.2.1 落實農業“三項補貼”改革 根據文件精神,制定了《興國縣2016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方案》和《關于做好2016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工作的通知》,已完成2016年耕地核實面積33579.571hm2,補貼資金56413702.24元;2017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已按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改革通知》(財農[2016]26號)精神下發了通知,各鄉鎮于2017年7月30日前已完成耕地補貼面積核實工作。
1.2.2 推進漁業油價補貼政策改革 通過上戶走訪和印發政策宣傳資料等方式大力宣傳漁業油價補貼調整政策;對漁業燃油補助資金補貼范圍、補助原則、補助對象、補助程序等進行全面核實嚴格核實享受補貼政策的對象;從漁業漁政信息化、漁港碼頭建設、池塘標準化及工廠循環水改造等方面進行梳理,積極儲備漁業產業發展項目,及時對符合項目申報要求的項目進行申報;為加強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加大實施禁漁制度。
1.2.3 支持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 增施商品有機肥項目,建立增施商品有機肥示范面積0.17萬hm2,通過增施商品有機肥,增加土壤肥力;大力推廣綠肥種植、秸桿還田,在方太、崇賢等6個鄉鎮推廣紅花草高產示范面積0.07萬hm2,推進秸稈的養分還田。推廣秸稈粉碎和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使秸稈得到充分利用。
1.2.4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1)創建了一批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目前,興國縣擁有農業部標準化示范場1家(贛州市博誠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省級標準化示范場1家(興國來溪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市級標準化示范場有興國縣峰順種養專業合作社、興國縣隆興生豬養殖場和興國縣富民發展有限責任公司3家,今年已申報市級標準化示范場3家(興國縣金土地種鵝廠、興國縣龍旺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興國縣吉興養殖專業合作社)等畜禽標準化示范場。(2)加強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推廣糞污處理先進工藝、先進技術及綜合利用模式。加強糞污治理,將投資3500萬元在埠頭鄉玉口村建造1個日處理10t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場,實現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已完成25家豬場改造,建設雨污分離管道5307m,沼氣池4505m3,儲液池2677m2,堆糞棚1870m2。
實施農藥減量增效和綠色防控技術。開展病蟲監測及時準確預警,提升安全科學用藥水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水平、專業化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水平。
2 存在問題
(1)推進漁業油價補貼政策改革方面。項目申報的門檻較高,其中,對集中連片20hm2以上的池塘在才能立項的限制,在贛南山區的池塘水面較小難以立項。
(2)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由于點多面廣量大,還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由于氮、磷、鉀肥不合理的搭配,不注意增施有機肥,導致土壤板結酸化,肥力下降,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農作物秸稈、地膜等種植業廢棄物利用率或回收率不高。當前一些小型養殖場和大戶,養殖規模較小,見豬價有上漲趨勢,便匆匆辦養豬場,因未達到到登記備案的規模,既不用環評,也不用辦理相關證照,極易對周邊環境和鄰居造成污染,產生糾紛。
(3)落實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方面。由于有少部分耕地有些農戶之間存在著爭議而無法確權,有部分鄉鎮由于工作原因出現錯報、漏報的情況,耕地地力補貼工作難以圓滿完成。
3 對策建議
3.1 落實扶持政策 一是加強與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的溝通協調,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規模,推廣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機械施肥等技術,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科學施肥服務,積極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二是將適宜推廣應用的新型高效植保機械(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采購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低毒生物農藥用于統防統治組織開展社會化服務。
3.2 強化指導培訓 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成立專家指導組,深入鄉村、示范區和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確保關鍵技術措施落實到位。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種植大戶、病蟲專業防治組織和種植業合作社技術骨干的科學用藥用肥培訓,提高安全科學用藥用肥水平。
3.3 加強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等現代媒體,大力宣傳科學用藥用肥技術,增強農業生產者安全用藥用肥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通過科技下鄉、示范展示、現場觀摩、印發資料等形式進行宣傳。通過示范片建設,總結宣傳典型經驗,擴大示范帶動效應。
3.4 強化市場監管 深入開展執法護農行動,強化農藥化肥市場監管,嚴厲打擊銷售禁用、假劣農藥化肥等違法行為,保護各方合法權益。建立農藥化肥經營溯源管理體系,做到關口前移,從源頭上防止非法農藥化肥產品流入市場經營和農業生產環節,確保用藥用肥安全。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