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要]會計理論研究一直是會計學界研究的熱點,在中外學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中,會計理論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本文從會計的內涵,屬性,目標,經濟效益的關系淺析會計理論發展所經歷的若干階段以及所需注意的若干問題。
[關鍵詞]會計理論;會計目標
1.會計的內涵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提供會計信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逐步開展預測、決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眾多學科重新排列組合,出現了許多邊緣學科,會計也是如此,所以閻達五教授說會計是一門多種屬性的邊緣學科。
國外的會計內涵極其龐大,而中國國內的會計內涵相比而言卻比較單薄,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對會計工作的重視程度和人們思想觀念的不同。在國外,會計向生產的各個領域以及經營管理的各方面滲透,這就賦予了會計人員更多的職能和權利,同時要求會計人員掌握更多的知識,使會計工作與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而在國內,人們對會計的理解往往停留于做賬的方面,這就使得會計人員長期與生產經營環節脫節,致使會計人員在如何提高經濟效益的方面毫無發言權。從長遠來看,會計人員必須豐富自己的知識,深入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將會計工作與企業的產供銷,技術,安全,質量緊密結合起來。
2.會計的屬性
關于會計屬性,建國以來會計學界曾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討論會計有沒有階級性,當時中國的會計受到蘇聯的深刻影響,蘇聯專家指出“會計是一種有階級性的科學,是永遠執行著該社會統治階級所賦予它的那種目的和任務的科學”。第二個階段是六十年代初,關于會計階級性問題,形成三派意見。一種看法是,會計是物質生產過程的物量反應,承認會計是工具和方法。另一種看法是,評定會計的屬性要看會計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要根據一定的階級觀點來制定會計制度和會計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會計具有一定的階級色彩。第三個階段是80年代,鮮明的階級性論和工具論都已經越來越少了,管理活動論和經濟信息系統論各有比較鮮明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接著,把“兩論”結合起來的論述日漸增多,形成了第三學派的趨勢。筆者認為會計是一項管理活動,從會計的產生和發展來看,會計具有增加利益和計算方面的意義,增加利益需要加強管理和核算,所以會計是適應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并且經濟越發展,經濟過程越復雜,作為管理經濟活動的會計就越重要。對于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會計在經濟管理上的重要性更為必要。要把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作為會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已經不再是學術討論問題,而是上升到國家的法律規定。蘇聯A.M.奧馬羅夫教授在《社會主義經濟管理的科學原理》中指出:“任何一種經濟管理所固有的一般職能是:計劃、組織、調節、監督和核算。”會計明顯具有以上職能,并且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應和監督,所以會計是一項管理活動。
3.會計的目標
關于會計目標,在美國有兩個代表性觀點,一個“受托責任觀”,一個是“決策有用觀”。1982年,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學院請“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派代表人物和其他杰出的會計學家進行討論,兩派觀點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受托責任觀”代表人井尻雄士提出幾個觀點:受托責任觀注重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即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會計人員服務于委托者的需要,但并非委托者的仆從,應注意協調兩者之間的利害關系;會計人員必須將注意力放在客觀信息上,而不是向決策者提供越多信息越好;會計的首要目標是計量受托業績。而“決策有用觀”學派則認為受托責任從屬于提供決策信息。美國會計學會前會長索羅門斯指出:明確受托責任的主要內容是業績評估,而業績評估旨在為決策提供依據。兩者雖是互相關聯的會計目標,但確定受托責任構成決策作用的一部分。不過在現今美國,決策有用觀代表主流派的觀點。
在我國,閻德玉教授提出會計目標分為直接目的和終極目的。直接目的可概括為:為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經濟決策中有用的財務會計信息。認識會計的終極目標,必須與會計的本質、定義、職能等問題聯系起來。基于上述分析,會計的終極目標是提高經濟效益。
4.會計和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任何社會階段,社會形態,社會性質,其經濟活動的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貨幣是表現商品價值的手段,而會計具有貨幣計量屬性,會計通過價值形式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管理,促進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促進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的統一,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傳統的會計理論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將會計完全作為一種政治工具,批判其重視利潤和經濟效益的觀點。另一種是片面地強調會計是工具,只講究記賬,算賬,報賬,忽視會計的管理職能。我們要認識到經濟效益是會計管理的中心,也應該是會計理論的中心。我國實行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理論也應該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會計科學應運而生。會計科學首先要確定會計工作的總目標,由于一切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管理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工作,應該將提高經濟效益作為其總目標之一。現實生活中,經濟效益往往與社會效益發生沖突,這時候就需要國家通過宏觀調控,經濟杠桿等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加以控制,使之兩者和諧統一。
本文從會計的內涵,屬性,目標,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四個方面指出了會計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階段,以及在不同階段會計學界對于同一種問題的眾多分歧和爭論,從中可以看出會計理論是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的,人們逐漸淘汰了舊的觀點,建立了較為科學的認識。但是會計理論的發展還是任重而道遠的,這就需要整個會計學界的共同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