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敦場 毛林海 林順蕊
[摘要]中日兩國的關系繼釣魚島事件之后,再次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而對于一個以出口為主的島國而言,日本沒有理由不擔心自己的發展前景,一旦中日雙方貿易關系繼續惡化,日本野心勃勃的貿易戰略將再受重創。根據數據統計,中國自2007年起就已經成為了日本最大的貿易出口國,中日之間的貿易在日本對外貿易總量中占19.3%。與此同時,中國持有大量日本國債,截至去年底中國持有高達18萬億日元的國債。除了大家熱議的是否軍事解決問題之外,雙方是否會進行貿易戰也成了關注的焦點。一旦中日關系惡化,兩國經濟損失會怎樣?誰的損失更大?
[關鍵字]中日關系惡化;貿易戰
一、歷史上的中日貿易合作發展
20世紀50至60年代,民間貿易才剛剛起步。由于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條件的制約,到了1952年中日貿易額只有1550萬美元,到了1958年,因“長崎國旗事件”影響,中日貿易一度中斷。
20世紀60至70年代,這是民間貿易發展階段。1970年中日貿易額高達8.2億美元,約占中國對外貿易額的13.7%。
20世紀70至80年代,民間貿易迅速發展。自1972年中日邦交之后,中日貿易得到迅速發展。1989年西方對中國實行“經濟制裁”,中日經貿交流出現倒退。但1990年7月,日本率先宣布解除對我國的“制裁”,兩國貿易往來程度又呈現上升的狀況。
20世紀90年代至2l1世紀11年代,是中日貿易大規模發展階段。1993年中日貿易額達到390.4億美元,日本無疑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合作伙伴,直至2003年日本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國地位。而中國連續多年為日本第二大貿易伙伴,尤其是以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契機,中日貿易發展更加的迅速,平均每隔5年就上一個新臺階。
二、中日貿易戰對兩國的經濟影響
(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是對電子、汽車等行業生產的影響。中國與日本在汽車、電子等重要產業中扮演上下游分工角色。2012年上半年,日本向中國出口的產品中,如機電產品如機械設備、集成電路和半導體,賤金屬及其制品如優質鋼材和有色金屬,運輸設備像汽車零部件以及化工產品四大類產品已經占到了73.5%,由于這些都是機電行業需要的基本部件,一旦出現供應短缺,短期內將會對這些行業的生產造成較大影響。
二是對外商投資的影響。截至201 1年,日本在華投資63.48億美元,差不多是美國的2倍、德國的6倍,與此同時也是除香港、臺灣以外的最大外資來源地。我們注意到,在中國勞動力成本攀升、日資在華企業盈利不斷下降的背景下,201 1年日本對華投資反而大幅增長了76.3%,說明日本仍在看好中國市場,從而加大了設備與技術更新改造的步伐,有利于中國的產業升級。釣魚島事件將會打擊日本企業在華投資信心,屆時投資放緩將是避免不了的措施。
三是對出口的影響。2012年一至八月份,中國出口就增長了7.1%,跟去年相比大幅放緩17.4個百分點,日本目前是我國第四大出口市場,2011年,日本產品對中國出口額比重為7.7%,一旦貿易戰爆發,日本失去了主要市場,再加上歐盟、美國出口市場不景氣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要實現經濟穩步增長的目標十分困難。
(二)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一是日本汽車、旅游,家電等行業將受到一定的重創。日本的主要支柱產業,如汽車、電子、機械、家電等主要市場是中國。對于汽車行業,8月份數據顯示,豐田、本田和馬自達銷量都出現下滑,其中豐田和本田的下降幅度分別達15.1%和14.9%。雖然日產保持了增勢,但增幅不過只有0.6%,而在前五個月中它的增幅一直保持了近兩位數的增長。對于旅游業而言,武漢“十一”赴日游客同比下降90%,康輝旅游集團全國叫停日本游。
二是日本稀土、石油等資源的供應將會受到影響。長期以來,日本是中國最穩定、最大的稀土出口市場。中日關系惡化可能導致日本稀土供應緊張。日本制造業以制造高科技產品為主,稀土號稱“工業味精”,是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次,日本原油供應通道將受到部分地區緊張的影響,一旦發生沖突,日本原油供應將處于緊張狀態,最終導致日本國內油價飛漲。
三、總結分析
中日經濟戰沒有真正的贏家,日方受損會更重,中國經濟應對沖突的回旋余地大于日本。
中國本身具有廣闊的國內市場,而日本則是典型的外需型國家。中國可以通過刺激國內需求和出口多元化填補中日貿易的缺口,據SMBC日興證券研究人員估算,在中國國內的日本企業如果一個月銷售額為零,日本全部產業的銷售額將下降1.5萬億日元,所以日本失去的是支撐其增長的最大出口市場,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對于中國政府來說,釣魚島的歸屬已經是關乎主權完整,是原則性問題。因此,中國一方面需要冷靜處理中日矛盾和爭端,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中國經濟正處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的過渡階段,內需潛力巨大,國債余額約占GDP的40%,低于60%的國際警戒線。隨著中日關系惡化,我們可以在貿易上對日進行制裁,但是制裁日本的作用可能并不會如預想得那么好,會導致雙輸。如果要對日進行貿易制裁,應該選擇日方對中方依賴度大的行業、在中國有較大銷售市場的產品進行制裁、限制。這樣才可能取得更佳的效果當然,這需要有一個非常好的預案,要考慮到采取措施后的影響以及日本可能會采取的反應,需要有一個好的考量。在外需低迷之時,如果中國能夠采取長短期結合、標本兼治的辦法,在短時間內提高投資信度、刺激居民消費,長期內解決好收入分配、產業升級、市場化改革等關鍵問題,中國經濟就不會因中日危機而影響正常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