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驍宇 陳嘯飛
[摘要]清末民初,隨著西方先進的法律思想和政治體制的引進中國,尤其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作為制度變遷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司法制度也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中華民國成立后,南京臨時政府和袁世凱時期的北洋政府都進行了司法體制改革。對這一改革成果,在1913年“宋教仁案”司法活動中得到體驗。
本文以探究民國初年的司法制度為目的,從法理的角度上來解析這樁民國疑案,從法律與社會上來敘述當時的司法環境,并就“宋教仁案”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宋教仁案”是當時的大案,受到全國各階層的關注,并且對以后的政局產生了歷史翻天的影響,因此,這對考驗當時的司法制度有著放大鏡的作用。
[關鍵詞]宋教仁案;上海租界;司法審判
宋教仁到底被誰所,已是歷史迷案,這并不是本文所研究的重點。從法律人的角度看,無論是謀.情.1.,原本都是一個涉及刑法的法律事件,至于具體情節,那可能只是量刑時需要考慮的因素而已。從這一點來說,“宋案”無非是一個刑事案件,所以本文歷盡將“宋教仁案”當成一刑事案件來敘述民初的司法制度的具體應用,而不過分的參合政治因素。
一、民初的檢察制度在“宋案”中的運行
檢察制度是國家司法制度的重要一部分,民初的檢察制度沿z清末所改制的檢察制度,清末在沈家本的推動下,仿效大陸法系的訴訟制度,在《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法院編制法》和《檢察廳調度司法檢察章程》規定了檢察制度,在規定“四級三審制”的審判機關的同時,也相應的設立檢察機關的組織體系,此時的檢察權限為:司法警察的調度權、接受告發和行使公訴權,以及對審判機關的審判實行監督。對檢察機關介入案件的工作包括:立案偵查、起訴和審判監督。
1.1“宋教仁案”的偵查工作
宋教仁遇刺后,先有案發地的傷害鐵路車站向北2巡警局報案,由于根據當時的法律,警局在派員勘察現場,收集證據時,就通知上海地方檢察廳,讓它派員監督。在確定案件的性質后,檢察廳就命令上海各地區協力34,并要求租界協助34。3月23日,一位叫王阿發的人至租界巡x房,提供犯罪嫌疑人應56的線索,租界巡x房立即派人將人應56抓獲,巡x在應56家搜出的電報中,發現時任國務總理的趙秉7、國務秘書5述祖等均牽涉此案。尤其是3月13日,5述祖致電應56,“毀宋酬,位,相度機宜,妥籌辦理?!倍?月21日,應56復電5述祖,“89已滅,我軍無一亡,勘:,望轉呈報。”一個“望轉呈報”,不管袁世:是不是真想.宋,還是趙秉7等揣摩0意自作主張.宋,總之“宋案”幕后的袁世:已經<然若揭。次日將直接4手武士英抓獲。
不管任何,此時的線索將焦點對準了大總統袁世:,該案的后續影響繼續發=,引起了全國轟動。相比之下,上海檢察廳卻沒有任何收獲,反為租界的外國人搶到先機,并且關鍵線人寧愿到租界的巡x房提供線索也就是說,在當年的中國社會里,最為可靠的人權保障,并不是來自本國政府,而是來自租界當局所堅持的治外法權。由于租界想對此案件進行預審,這違反了《洋,?會審章程》有關案件管轄權爭議的規定,就此該案件在雙方爭議下暫停。
最后在一系列的交涉下,兩位犯罪嫌疑人被引渡到內地受審,在受審前,一切事物由上海地方檢察廳負責,并對該案件的物證、書證等證據經行保全和鑒定。
1.2“宋教仁案”的審判監督
民初的檢察機關對審判機關的審判實行監督權,在《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中還規定檢察官享有刑事上訴權。在第一次公審后,原被告律師都提出理由,均通過上海地方檢察廳向江蘇高等檢察廳提出上訴申請。在《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規定“凡判決之執行,有檢察官監督執行”,然而,“宋教仁案”在以后的發展中,越來越復雜,該案的審理被迫中止,一直沒有結案,這是很可惜的,沒有驗證檢察官監督執行的程序。
二、“宋教仁案”對民初審判制度運行的檢視
2.1“宋教仁案”的管轄爭議
“宋教仁案”的管轄爭議,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也為民初的法律發展,在管轄爭議方面提供了絕好的素材。這期間出現租界與內地管轄的爭議,而后出現普通法庭和特別法庭之爭,最后上海審判廳與京師審判廳搶奪審判管轄權。這些之爭,實際上是租界治外法權與中國司法主權之爭,行政權與司法權的制衡,中央與地方利益的爭奪。
租界與內地管轄的爭議。犯罪嫌疑人應56、武士英等人在租界被外國巡x房抓獲,為實現領事裁判權,租界堅持要對該案件進行預審,這引起了極大地案件爭議問題,租界堅持認為犯罪嫌疑人在租界被9,就應在租界處受審,而上海檢察廳認為違反了《洋,?會審章程》有關案件管轄權爭議的規定,應引渡會內地受審。對此,租界最先并不買賬,公共租界先后對該案預審七次,第七次預審時才將管轄權轉移到內地。
2.2“宋教仁案”的審判
“宋教仁案”的審判比較全面,歷經了公判、上訴、再審的過程。在該案的公判階段,正處于上海地方司法機關的改革,幾經改組,甚至有些部門脫節,此時的上海的審判檢察機構相對比較混亂,這對案件的審判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開庭審理前一天,武士英在@中果真“被自.”中s身亡了。并且在這一上海司法環境下,上海地方審判廳于5月30日對“宋教仁案”進行了公開審判。在此,經過上海地方檢察廳對犯罪嫌疑人應56等人審訊,原被告律師均出庭展開了激烈的辯護,但此次的公判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宋教仁案”,而對一些無聊的話題經行無休止的辯論。
2.3“宋教仁案”的上訴
公判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原被告律師都提出抗告,上海地方檢察廳援引《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的有關規定,指出刑事上訴權專屬于檢察官,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并無上訴權,駁回了他們的抗告,并上報于江蘇高等審判庭,而后,江蘇高等審判庭專以湖南省的事例說明被害人沒有刑事上訴權,最后對原被告所提出的抗告理由不合法而于駁回,并A令上海地方審檢兩廳繼續審理該案。
2.4“宋教仁案”的再審
5月30日,由于原被告律師提出抗告,最后有江蘇高等審判庭裁決有上海地方審檢兩廳繼續審理該案。在7月16日,上海地方審檢兩廳對此案第二次對該案件公判。此時上海的司法環境大變,上海地方檢察廳改組,新任檢察長未到任,以致再審日期一拖再拖。同時政治環境也發生巨變,以c中山為首的國民黨認為刺.宋教仁的必是袁世:,對該案件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已失去耐性。并且當時的<論普遍認同該案的主4是袁世:,于是c中山在南京試圖再次通過武力奪取政權?!岸胃锩币槐l,社會陷于嚴重的混亂狀態,而作為“二次革命”的起因,“宋教仁案”的法院就此中止。
“二次革命”結束了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宋教仁案”,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大悲劇。C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失敗后,該案的犯罪嫌疑人應56趁亂逃出監@,雖然當時的政府嚴令各警局通3,但一直沒有結果,該案就此不了了之。
該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民初的司法制度運行時非常復雜而有序的,首先它涉及到國內法與租界會審公D制度的沖突,這牽涉到案件管轄權和司法審判權的問題,其實探究其本質是一國司法主權的問題,最后經過中國司法機關和民間人士的努力完美的解決;其次,在京師法院和上海法院搶奪審判權時,可以看出,民初的司法體系還是比較混亂,但在結果上看,由于這些行為都極具有開創性,促進了民國的司法獨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