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干
摘 要:搞好素質教育關系到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本文從教師素質的提升、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及全社會的協力配合等方面論述如何推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 教師素質 評價制度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9-00-01
一項針對全球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數第一,創造力倒數第五。這些數字引起了人們對教育現狀的擔憂和反思,也反映出這些年我國“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但“應試教育卻搞得扎扎實實”。如何切實推進素質教育,改變雷聲大雨點小的現狀呢?我認為應大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因此,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長期以來,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但真正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觀念及素質問題。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打鐵先要自身硬。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是柏拉圖,柏拉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三人被譽為古希臘最著名的思想家。在古代中國,孟子是孔子的學生子思的高徒。在當代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的的老師是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由此看出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那么,教師應如何提升自身素質呢?第一,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俗話說,要教學生一碗水,教師應有一桶水。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對。在信息化時代,教師應是一條常流常新的小河。為此,廣大教師應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第二,要加強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這是我們進行學科教學的關鍵。對于中學政治教師來說,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政治學的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理論水平。第三,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這能為我們的教學提供方法論的指導。我們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學習。學習孔子的因材施教、啟發性教學;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學習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學習王金戰老師的《英才是怎樣造就的》;學習歐陽芬老師主編的《做專業的教師——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等等。第四,要廣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政治教師應是位“雜家”,廣泛學習各方面知識,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要學習法律知識,如《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要學習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學習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了解最新的自然科學成就等。要廣泛閱讀報刊雜志。我們學校給每位政治教師訂了《半月談》,我自費訂了《中學政治教學參考》、《參考消息》等,課余時間到學校閱覽室廣泛閱讀。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擴大我們的知識面,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實起來。除此之外,還要學習新課程理念,積極推進新課改。要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不僅做到學高為師,更要做到身正為范。
其次,改革考試評價制度。理想的考試評價制度,可以實現“一手托兩家”,既能滿足對各類人才的選拔,又能始終把正評價導向、教育方向。為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正在穩步推進。中考把日常評價與畢業考試評價結合,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高考在部分省份進行自主命題改革,一些高校開展基于高考的綜合評價招生。這些探索對實施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在現行考試評價制度下,考試依然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對學生的評價仍然集中在考試分數上,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集中在升學率上。特別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不僅“指揮”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經影響到小學甚至學前階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素質教育就不會成功”。為此,必須通過改革,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和科學評價學生的體系。
再次,搞好素質教育需各方協力推進。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是學校的事,也不僅是教育部門的事,而是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只有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營造有利于素質教育落實的良好育人環境,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搞好素質教育,以下幾方面要協力配合:
政府是主導。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基礎性事業,讓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各級政府應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強對學校推行素質教育的指導。按照不低于4%的目標,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門不應用升學率對學校進行排名和獎懲,不向學校下達升學指標,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創造寬松條件。
學校是關鍵。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各級各類學校都應樹立正確辦學理念,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強化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真正把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關愛每個學生的進步,為他們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
家庭是基礎。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人成長的第一站。不少家長懷著望子成龍的期待,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不顧子女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學“奧數”、考證書、上“占坑班”……成為應試教育的“推手”。其實,這是對教育規律的扭曲,而很多家長或渾然不覺,或無可奈何。父母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為根本,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長,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到子女身上。應該配合學校安排好學生的課余生活,避免“學校減負、家長加壓”,把家庭變成“第二戰場”。
此外,社會對人的評價機制、用人機制,對教育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應該倡導正確的人才觀,改變單純追求學歷、追求文憑的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質、重實際能力的觀念。大力營造“身份無高低、職業無貴賤”的社會風氣,消除行業歧視,縮小行業間收入差距,使人們不再僅僅靠拼升學、拼職業贏得社會尊重。努力消除社會浮躁之氣、功利之風對教育的侵蝕,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真。
教育是家事,更是國事;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社會都應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推進素質教育的落實,給每個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給億萬家庭一個幸福美好的希望,給國家民族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