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強
[摘要]紹興大通學堂是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訓練革命黨人、培養軍事干部的一所學校。大通學堂盡管存在時間很短,但是其產生的影響卻較為深遠。時至今日,研究辛亥革命時期的人才培養等諸多重大問題,大通學堂仍然是學界關注的對象。在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影響下,大通學堂從創立之初起,就在教學科目、內容和方法方面對傳統教育有所改革,特別是它開設的體操專修科開創了我國師范教育體系中體育專業的先河。同時大通學堂作為一所培養革命骨干的學校十分重視軍事教育,其辦學思想更多地服務于其軍事教育的需要。在清末大革命浪潮中,大通學堂在浙南地區的革命,特別是紹興地區的革命過程中曾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過系統考察關于大通學堂的歷史文獻,梳理大通學堂的辦學史實,以分析其辦學思想的內容及影響。
[關鍵詞]大通學堂;辦學;思想
清末民初的中國處于強鄰四)的“危局”,西方列強通過“辛丑條約”的簽訂加緊對中華民族的]奪,經歷了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的沖擊,代表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政治呼聲日益高漲。1901年,清政府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開始推行新政,頒布上^,力求改革,認為“興學育才,實為當今急務”。在教育問題上,一方面,主張建立類似于歐美國家的近代教育體系,從制度上對封建舊教育進行變革,導致《一定學堂章程》和《奏定學堂章程》的先后頒布。另一方面^令各地興建各類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中國的教育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潮的沖擊下,發生了由舊向新、由古向今的轉變,進入了由傳統向近代的發展時期。在近代西方教育的影響下,始于洋務運動時期的新式學堂在20世紀初開始在中國廣大地區出現。在這種大背景下,為了貫徹清a的意旨,紹興知府b起c將創辦于19世紀末的“中西學堂”改辦為紹興府學堂,校址也由山會8倉遷到龍山書院。借助于這股辦學潮流,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學堂為突破口擠進了清政府的新政事業中,力圖把新式學堂發展成傳播新思想的<論中心和培養革命力量的大本營。大通學堂就是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出現的一所被d入了當時社會現實的學堂。
一、大通學堂的辦學實踐。
(1)大通學堂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大通學堂以“倡體育、講武事,以積蓄革命力量”為宗旨,設置了體操專修科(包括器械體操、兵式體操、p行軍、e山、f水),還設有音樂、圖畫、英文、日文、代數、測繪、國文、地理、歷史、理化、生理、教育、軍號、倫理。學堂分設普通班和特別班。特別班的學生全部為光復會會員,只練操習武,不用修其他學科;而普通班的學生則為非會黨成員,文武兼修。不同于早期的舊學堂,大通學堂采用新式的“星期授課制”。
(2)大通學堂的師資。從師資上來看,大通學堂由徐R g、n成章負責,錢hi
任總教習。大通學堂教師有三種:一種由光復會員兼任。如徐R g,訓練時都由徐親自督率“每訓練,必身先之”;如秋j“亦自著|子體操浮裝,乘馬出入城中親自督率”;如王金發親任體操教員。一種由學堂聘請。倉橋體育會教官原在杭州新軍供職的武備學堂畢業生魏勵勁、張健即為秋j所聘請。一種由學生兼任。如大通學堂附設體育會即由學堂指定同學四人教授學生體育課的初步動作。
(3)學生。大通學堂生源有兩種:一種是光復會員及各會黨骨干。主要集中在金華、處州、紹興三府。學堂對他們有計劃分期分批進行軍事訓練,另一種向社會公開招收“年在18 7以土,30 7以下的青壯年。
(4)培養手段
學堂內部編制,悉仿正式陸軍。起L、息x、上課、下課都用步號。催起號角一鳴,學生立即把被k捆好。鞋子一律放在門外,不得在室內穿脫。除星期日外,每天第一課起,三課兵式體操,跑到幾里路外的大校場操練。
二、大通學堂對浙南地區革命的促進作用
胡國8同志在《光復會與浙江辛c革命》一文中如此概括紹興大通學堂:“這是特殊的人物辦起來的,有特殊功能的一所特殊學校,既是一所師范學校,又是一所職業學校;既是一所普通中小學校,又是一所崗位培訓補習學校;更是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學校。”“它的教材、課程、課外活動都是一般學校所沒有的,具有創造性,‘反對清a,建立共和是大通學堂的總課程。”大通學堂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教師的師范學校,實際是浙江革命黨人的一個重要據點和訓練軍事干部的陣地。它的創辦,擴大了光復會在浙江的影響,使光復會在浙江有了比較扎買的群眾基礎。大通學堂辦學前后不到兩年,其意義卻是深遠的。大通學堂自成立起,便成為革命黨人聯絡會黨,積極組織反清力量的基地。自此,光復會的浙江聯絡點移至大通學堂,光復會本部的事權也由上海移到紹興。
三、大通學堂的歷史局限性
(1)由于大通學堂的“體操”教師多由新軍的中下層軍官充任,而這些人沒有體育的專門知識,只能將兵操和一些普通軍事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就使體操課的內容只能是兵操。同時由于這些教官“既不識教授為何物,又不知學校為何地,好勇斗z,無所不為”,在社會上影響極壞,清a學部才通令全國各省,于省城師范學堂“附設五個月畢業之體操專修科,培養小學教習”。
(2)大通學堂的部分教師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日本“軍國民主義”思潮對他們有很大影響,這種思潮又由他們傳給學生。一些留日學生,口著為救亡圖存,強種強國的目的把日本的“軍國民主義”的教育被他們接過來,更具體地傳授給學生。
(3)教育從屬于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大通學堂是在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其辦學思想在當時是積極而有效,且其在中國教育近代化歷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在和平與發展作為世界發展的主旋律下,把軍體教育作為一個學校的主導教育思想明顯是不合時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