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有
摘 要:我國頒布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旅游經濟穩步增長。城鄉居民出游人數年均增長10%左右,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旅游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場總規模達到67億人次,旅游投資總額2萬億元,旅游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對餐飲、住宿、民航、鐵路客運業的綜合貢獻率達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業人數100萬人以上。在此背景下,生態茶園因集文化品位、田園風光、生態環境、市井風情、社交娛樂于一體,將飲食起居與賞心悅目的審美情趣融合在一起,與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新理念 茶葉旅游結合 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9-0-01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有幾千年的記載,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人對茶的研究早已深入各階層,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2015全國茶葉產銷形勢分析報告》稱,“十二五”期間全國喝茶人數從4.2億人增加到4.7億人,年均增加1000萬人,增幅為12%。在世界經濟放緩,國內經濟不景氣,各傳統產業均不同情況遇冷,茶葉的消費群體在國內外市場卻難能可貴地實現了持續增長,但隨之并沒有帶來茶葉經濟的相應增長。如,有著中國產茶大縣、中國有機茶之鄉等諸多榮耀的安徽休寧,“十二五”期間全縣茶葉產值僅突破7億元,年增幅1.5%,茶業主導產業綜合產值才達到30億元,年增幅3%。通過這一縮影,不難看出總量偏小,衍生品單一,特色品牌發展不足,優勢產業支撐不夠已成為縣域茶葉經濟發展的共同短板,既具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般特點和要求,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和改革重點,只有通過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把大規模發展生態茶園和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緊密結合起來,使之成為高附加值的農產品。
一、發展生態茶園的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同樣,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持續推進,旅游消費日趨大眾化已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旅游需求多樣化的選擇中,最青睞的就是回歸自然又具有文化內涵的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最近我國頒布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旅游經濟穩步增長。城鄉居民出游人數年均增長10%左右,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旅游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場總規模達到67億人次,旅游投資總額2萬億元,旅游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對餐飲、住宿、民航、鐵路客運業的綜合貢獻率達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業人數100萬人以上。顯然,旅游產業也必將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此背景下,生態茶園因集文化品位、田園風光、生態環境、市井風情、社交娛樂于一體,將飲食起居與賞心悅目的審美情趣融合在一起,迎合大眾消費心理,與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生態茶園的概念
休寧縣多維生態茶園通過改造,多種作物的花葉果實使畝效益從單一茶園的1000多元提高到8000元以上,較改造前增收7倍多。2015年,該縣的榮山生態有機茶園全年接待5萬余人,收入200多萬元。所以說,生態茶園并非僅指不施化肥,不使用農藥的“生態環境”,是運用生態學原理,以茶樹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熱、水、土、氣等生態條件,合理配置茶園生態系統,因勢利導開展農、牧、漁、林等多種循環互補式生產,通過茶樹與其他生物間互補共生的原理和循環使用,提高太陽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進茶園生態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較大地提高生產能力。在這個基礎上,生態茶園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旅游帶動“食住行游娛購”相關配套活動,刺激茶葉消費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豐富鄉村旅游市場,從而為茶農提供就業渠道,增加經濟收入。
三、生態茶園的發展策略
1.上規模
徽州區謝裕大生態茶基地總面積4000畝,核心示范區1200畝;休寧縣榮山生態茶文化園占地5680畝,所以說生態茶園的規模化很重要。就地勢情況,我國大部分茶園分布于山區地帶,許多地方茶園分布零散,東一塊西一塊,這幾棵那幾棵,茶農各自為政。由于勞動力城鎮化轉移,許多茶園無人管理已走向了荒蕪,這也為建設生態茶園提供了有力條件。對此,我們可以通過政策完成土地流轉重新整合規劃,也可以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還可以通過村為主、專業合作社等形式使生態茶園面積上規模。
2.突生態
茶園內禁止使用各種化肥和農藥,使用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治理病蟲害,在茶園內掛殺蟲燈,黃色滅蟲紙板,用有機肥等共性標準。同時,要體現生態的立體性。如,把茶與樹套作,立體種植桂花、木瓜、銀杏等經濟樹種,既合理遮蔭又降低風、霜、凝凍、旱、病、蟲的災害,提高茶樹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如茶與動物共生,在茶園中放養土雞,利用雞吃草、吃蟲,雞糞發酵作茶園肥料;建造養豬場,將豬糞發酵處理作茶園有基肥,實行茶園施肥有機化;還可以與清水魚養殖結合,形成一條完善的生態農業產業鏈,突出循環經濟的發展。
3.強設施
要科學規劃基礎設施,做到旱能灌,澇能排,既要突出“茶”的特色,又要彰顯風土人情。如,因地制宜建造騎行山路、生態觀光長廊、生態小木屋、有機茶生產及手工制茶體驗區、茶藝表演茶文化交流及旅游接待區、生態養殖場、茶樹良種繁育場、休閑垂釣中心及物聯網絡等設施,這樣才能守得住青山、留得住人。
4.立特色
生態茶園既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廁”等旅游基本要素和“文、商、養、學、閑、情、奇”等旅游發展要素出發,但應各有側重,切忌千篇一律,以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物資與精神享受。以茶山茶園觀光為主,就要展示原生態茶園制作現場、手工作坊、制茶機械等濃郁鄉土氣息茶文化。以體驗游為主的,要大力發展“茶家樂”。游客可以自己采摘茶葉,體會田園樂趣,觀賞茶葉制作過程,農戶要低于市場的價格將茶葉出售給游客,享用山泉沏泡的香茶,茶湯煮的米飯,用茶葉為原料的菜肴。以休閑度假游為主,要營造清新幽雅的獨居環境,讓游客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等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