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良榮
互聯網時代的黨刊大有可為
文/李良榮
隨著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媒體融合已步入深水區。為鞏固思想宣傳主陣地,掌握輿論主導權,傳統媒體尤其是專注于黨建報道的黨刊,該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加快創新和轉型?筆者通過多年對黨刊的研究,現將一些想法與大家分享,以期為我國黨刊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在互聯網時代,黨刊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個時代需要慢報道。慢報道就是深入地、深度地解讀,對事情做全面的、全方位的呈現,才能夠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把握方向、明確趨勢、理清思路。這樣的深度解讀,只有黨刊能夠真正地承擔起來。黨刊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它的立身之本是以慢對快、以全對偏、以正對奇、以思想對信息。
互聯網時代閱讀存在以下特點:一是快閱讀。編得很快,讀得很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快報道、淺閱讀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快報道、淺閱讀所帶來的新聞,往往都是一種非思想性、碎片化的信息,所以它一般都是非常淺薄的動態性的新聞。二是碎片化閱讀。互聯網時代大量井噴的信息,使得受眾不能再慢閱讀,如今受眾的閱讀都是利用零碎的時間做一些碎片化閱讀。人們在閱讀當中不求甚解、走馬觀花,所讀到的碎片化信息不是系統的、全面的,都是點點滴滴的新聞。三是視頻化閱讀。讀者越來越愛看的就是視頻新聞。四是“回音壁”閱讀。在互聯網上不管是客戶端,還是自媒體,用戶都是私人定制。客戶端或自媒體會根據每一個用戶的閱讀興趣推送信息,用戶讀來讀去都在信息蠶繭里,所發出的聲音就像回音壁一樣,只能聽到自己的意見,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在互聯網時代,這樣的閱讀造成了殘缺的知識和殘缺的心理。
可以說互聯網到處都是信息,我們無法甄別信息的真假。在互聯網時代,黨刊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個時代需要慢報道。慢報道就是深入地、深度地解讀,對事情做全面的、全方位的呈現,才能夠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把握方向、明確趨勢、理清思路。這樣的深度解讀,只有黨刊能夠真正地承擔起來。黨刊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它的立身之本是以慢對快、以全對偏、以正對奇、以思想對信息。
以慢對快。網絡速度這么快,黨刊沒法比,尤其是機器人寫作,一篇千字稿子5秒就可以寫出來,10秒鐘傳遍世界,你能快得過它嗎?黨刊能夠與之抗衡的就是慢報道、深度報道。
以全對偏。網絡新聞個性化的推送營造的是信息孤島。黨刊應該推出更多的綜合性報道,讓讀者能夠看清全局,能夠立體化、全過程、全方位地呈現某一個事件。
以正對奇。互聯網上有很多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優質的評論,但是偏激的評論也不少,各種五花八門、奇奇怪怪的言論充斥著網絡。黨刊要有一種理性的評論來對抗那些奇談怪論。
以思想對信息。黨刊不能以信息取勝,只能以思想取勝。當然信息是思想的載體,沒有信息哪里來的思想?黨刊要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與網絡媒體、大眾媒體區別開來。
黨刊作為傳統媒體,作為期刊陣營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群體,與其他媒體相比,受新媒體沖擊較小,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需要破解。
一是定位不明確。在大眾化和精英化之間游離,到底走大眾化之路,還是影響社會有影響的人,走精英化之路?
二是堅持內容為王還是堅持渠道為王?堅持內容為王就是黨刊+互聯網,如果堅持渠道為王就是“互聯網+”。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多數黨刊一直在這兩者之間舉棋不定。為什么舉棋不定?因為做內容是黨刊的強項,互聯網+前景到底怎樣說不清楚,互聯網投資像個無底洞,越投越多但看不到市場效益,目前互聯網+還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
三是做差異化內容還是做系統化、全面的內容?現在很多人提出黨刊要做差異化內容,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但是黨組織對黨刊的要求又是系統的、全面的。黨刊做有特色的內容,有利于其在市場上贏得受眾,但會偏移黨組織對黨刊的要求。何去何從,頗費思量。
筆者認為,黨刊的受眾應該是社會精英,首選的精英應該是“70后”“80后”的中間階層。中間階層現在占全國人口的20%左右,這批人中“70后”“80后”是主力軍。他們現在都是家里的頂梁柱,未來10年他們將是國家的棟梁,這一批人是當前國家最先進的生產力代表。他們從事的都是國家最前沿的那些產業,如服務業、金融業、IT行業、傳媒業、律師業等。大量集中在高新技術、最前端的服務型行業里。農村的那些致富帶頭人,基本都是中間階層。隨著改革開放,他們受到了高等教育,受到了黨的好方針、好政策關照才崛起的一代人,他們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過去互聯網上是以三低人群為主,從2016年開始,中產階層、三高人群(高收入、高教育、高消費就是中間階層)這群社會精英們開始成為互聯網的主力軍,所以互聯網的整個議題都改變了。過去互聯網上充滿的都是底層社會的找工作、農民工討薪、拆遷等信息,現在轉變成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醫療安全等議題。黨刊要爭取這批社會精英,就要認真地去研究他們的訴求。
黨刊要想抓住社會精英讀者,就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內容需要深度報道。黨刊有很多理論文章、深度報道,都屬于以思想取勝,以理論取勝。這樣的深度報道如果能夠把真相呈現出來,就可以抓住這批社會精英們的關注點。
二是議題需要改變。很多人都在提刊網互動,把黨刊的內容復制到互聯網,為什么互聯網上的問題我們不能放到線下來解決?如今黨刊最大的問題就是失聲,裝作聽不見,其實很多問題不是你不要報道,而是怎么報道,怎么發聲的問題。拒絕報道就是把黨刊的讀者全部推到互聯網上去。而互聯網上全部都是像騰訊、新浪微博、今日頭條一樣的各種各樣的商業網站、自媒體,黨刊把讀者推到他們那邊去,就是在自廢武功。
三是要實現媒體融合。筆者建議黨刊只做“+互聯網”,不做“互聯網+”。通過互聯網擴大黨刊的影響力,而不是把黨刊內容全部復制到互聯網。黨刊競爭不過互聯網,只能夠踏踏實實把內容做好,這是黨刊自身的優勢。做“互聯網+”按照互聯網的要求做黨刊,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四是多做一些大數據報道。筆者想告訴大家做大數據新聞的關鍵,要像做傳統新聞一樣敏感,能夠有一個好的議題。做大數據新聞如果沒有好的議題,那么這個數據做出來是沒有用的。新聞的深度報道首先要是人們比較關注的議題,數據新聞同樣如此,要做人們關注的議題。同時大數據新聞一定要交代所用數據的來源,大數據新聞的數據不在于多,而在于科學。要用科學的方法去挖掘大數據,要用深刻的思想去分析大數據,在各數據之間努力尋找它們的邏輯聯系。黨刊做大數據報道,考驗的是黨刊的數據收集分析能力和理論功底。
新時期黨建工作的加強,媒體融合發展的推進,給黨刊發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可以預見,在黨的十九大東風的吹拂下,黨刊必將大有可為。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