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國超 歐陽海南
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為黨刊媒體矩陣裝上“融合芯”
文/鄧國超 歐陽海南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大數據應用的不斷深化,新聞信息的生產方式、呈現方式和傳播方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近年來,從新聞主管部門、學術界到各媒體單位,都深切感受到了這種變革帶來的壓力、沖擊和機遇,各媒體積極探索,尋求新形勢下的新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對新形勢下如何充分運用新技術創新媒體運行方式,通過不斷強化媒體融合,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作出了清晰的論述和明確的指示,成為傳統媒體創新發展的思想綱領和行動指南。
與所有的傳統媒體一樣,近年來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來,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也在媒體融合大潮中進行著自己的創新探索,通過媒體融合推動內容生產、呈現和傳播的平臺創新、過程創新、思維創新,為黨刊媒體矩陣裝上“融合芯”,持續提升黨刊傳媒集團“四力建設”。
與所有的傳統媒體一樣,近年來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來,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也在媒體融合大潮中進行著自己的創新探索,通過媒體融合推動內容生產、呈現和傳播的平臺創新、過程創新、思維創新,為黨刊媒體矩陣裝上“融合芯”,持續提升黨刊傳媒集團“四力建設”。
媒體融合發展,界定的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平臺形態間的互促關系,擁有各類傳播平臺是融合的硬件前提,獨木不成林。2017年1月5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著力拓寬傳播平臺載體,特別是要確立移動優先戰略,創新移動新聞產品,打造移動傳播矩陣,為媒體融合發展打下基礎。
2016年7月,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全力對旗下各媒體平臺進行優化,補強擴軍新媒體傳播平臺。在對當代先鋒網進行提質升級的同時,中國黨刊網和當代貴州客戶端等一大批新媒體傳播平臺集中上線,使集團核心新媒體矩陣陣容從以前的“一網單行”拓展至目前的“1422即一網四微兩端兩朵云”(當代先鋒網、當代貴州微博、微信、微刊、微視、當代貴州客戶端、領導者客戶端、中國黨刊云平臺、國學數字出版云平臺),構成了集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客戶端為一體的新媒體矩陣。
各新媒體傳播平臺實現精準定位、各有側重:“當代先鋒網”為集團海量新聞資訊和權威信息發布的主平臺;“領導者”客戶端精準定位黨建、時政用戶人群,是重點為鄉鎮以上的各級黨政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領導干部量身打造的資訊推送平臺;“當代貴州客戶端”致力于拓展各類用戶群體,打造貴州本土生活“新聞+服務+互動”一站式服務平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傳播各類資訊的主流移動媒體;黨刊云平臺、國學云平臺“兩朵云”則立足中國黨刊分會資源和孔學堂雜志、孔學堂書局等國學平臺,突出專業化信息傳播,等等,從而在新媒體平臺內部形成“新聞+服務+互動”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個性化品牌和精準服務核心主流人群的差異化傳播的良性格局。
在平臺建設中,突出自主創新研發,自主研發產品“掌上貴州”“領導者”“當代貴州”移動客戶端,并在短時間內上線推出。而“當代黨員手機雜志”項目、“中國黨刊大數據中心及黨建數字出版云平臺”項目被列入國家文化改革發展重點項目庫,“紅色新媒體”工程、“掌上貴州”移動媒體平臺等項目獲得的互聯網專項資金資助。
經過一年多建設,截至目前,加上傳統媒體形態的8刊1報1出版社,全集團已經形成了“811傳統媒體”+“1422新媒體平臺”的全媒體傳播平臺格局,呈現方式從文字、圖片延展至包括音頻、視頻、微電影等,傳播渠道和手段日益多樣化,傳統媒體的深度與新媒體的速度開始互補結合,為各平臺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構建當代貴州全媒體融合發展新格局奠定了硬件基石。
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相加,而是深度相融。要完成傳播平臺間的“合而為一”,就需要包含團隊觀念、流程制度、組織方式等在內的“融合軟件”的深層驅動,構建“融合芯”。
對于當代貴州傳媒集團來說,黨刊是根是樹干,子報子刊和各新媒體平臺是繁盛的枝和葉。在創建融合發展的一系列制度體系過程中,集團提出“黨刊為本、移動優先”融合發展戰略,堅持傳統媒體內容質量提升和新媒體平臺內容創新同布置、同推進,各美其美和融合互通同向發力,謀求最佳融合效應。
2016年12月,集團制定出臺《全媒體采編流程改革方案》,首先對《當代貴州》雜志進行優化改版。此后陸續制定出臺《解讀及執行案》《編輯出版流程管理制度》《業務績效考核辦法》《差錯處罰處分辦法》等十余項制度規范,形成了確保優質內容建設的采編制度體系。隨后當代先鋒網等其他傳媒平臺均參照該制度體系,在充分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前提下,優化設計各自內容建設和采編審發制度。以這組制度體系為指導的《當代貴州》全新改版從2017年第1期開始實施。
改版在內容建設和傳播力建設上牢牢把握住“深度”“鮮活”“融合”3個主題詞。拓展深度新聞方面,改變以前一個部門負責一期稿件的做法,將“當代視線”“當代關注”“熱點訪談”“聚焦”“貴州榜樣”“學習實踐思考”辟為選題競爭性欄目,由6個一線采編部門進行報題競爭,擇優執行;將“當代聲音”“基層典型”“深度觀察”欄目辟為稿件競爭性欄目,每期由5個一線采編部門至少提供一篇相關稿件,擇優刊發。調整后,每期周刊的16個相對固定欄目中,有9個欄目實現稿件從“一選一”變為“多選一”,確保稿件有相應的“思想深度、事實深度和理論深度”,鮮活的要求也在這一過程順勢得以實現。
在融合方面,各新媒體平臺也全面接口新的內容生產流程,實現全媒體生產、全介質傳播和全方位運營。新組建的新聞中心,既是新媒體平臺的新聞中心,也是雜志社、集團的新聞中心,從而打通媒介間的內容互通渠道。紙媒競爭性欄目優秀稿件,直接進入新媒體發稿流程,成為新媒體一個重要的稿件來源。整個內容建設朝著“一次采集,多種生成”的融合方向發展。
為推動全集團員工樹立起融合意識,在推動深度融合中啟動組織機制變革,紙媒采編部室和新媒體部室合為一體,紙媒采編部室負責人兼任當代先鋒網副總編輯,直接負責當代先鋒網、當代貴州客戶端各類頻道的采編業務,同時將時政黨建特色較強的領導者客戶端交由時政黨建部運營建設,將社會民生色彩濃郁的掌上貴州移動客戶端交由社會科教部籌劃推進等,同時通過績效考核手段,將傳統媒體內容生產任務和新媒體內容生產任務實行一體化考核,以此為導向讓媒體融合思維逐步在整個團隊中扎根。
通過一系列的機制流程創新,真正打通了各平臺采編部門前后端之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橫向聯系,融合發展逐步成為現實。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媒體融合發展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各平臺采編內容質量大幅提升,傳播力建設核心指數增長明顯,同時由于融合發展全方位發力,使各平臺間的整合發生化學反應,綻露出乘數效應。
媒體平臺建設質量大幅提升。2013年,當代先鋒網被中央網信辦授予一類時政新聞網站資質,成為全國黨刊中首家獲得該資質的網站,被列入中央網信辦公布的可供網站轉載新聞的新聞單位名單,再次創造全國地方黨刊“第一”;集團獲“全國報刊媒體融合創新30佳優秀案例”,為貴州唯一;《當代貴州》獲第四屆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年度“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站在了全國黨刊新媒體傳播的第一方陣;2017年上半年,《當代貴州》再次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中國出版政府獎”。
內容質量提升顯著。2017年上半年,《當代貴州》供稿發稿比為1∶1.33,同比提升33%,使稿件優中選優成為可能;共刊發原創稿件575篇,同比提升30.7%;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報道同比提升了103.7%。新媒體內容質量也大幅向好,以當代先鋒網為例,上半年共刊發了11125條稿件,是2016年同期2.5倍;總點擊率6000萬次,是2016年同期的4.6倍,其中發稿量近半數的增長貢獻,來源于此前極少涉足新媒體內容生產的傳統媒體采編團隊。
作為一個內容質量判定的硬性指標,2017年上半年,《當代貴州》獲貴州省委宣傳部10次新聞閱評,比2016年全年還多2倍。新媒體46篇稿件獲中央網信辦肯定。
在首先確保社會效益并取得不俗成績的同時,經濟效益也水漲船高:2016年,全集團完成經營產值1.14億元,利潤2088萬元。2017年1~8月,全集團完成經營產值8089萬元,利潤2041萬元,分別比2016年同期增長22%和34%。經濟效益的持續向好為全集團全面提升社會效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媒體融合是一次深層次的變革,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起好步、開好頭,就是成功的一半。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將堅定不移推動媒體融合不斷深化,持續提升黨刊傳媒集團的“四力建設”水平,不負使命,不負當代。
作者鄧國超系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當代貴州雜志社社長
歐陽海南系當代貴州雜志社總編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