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王詩瑤,毛 林,黃艷紅,王思璇
(1.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農業信息學院, 江蘇 泰州 225300;2.揚州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專業課程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
王永紅1,王詩瑤2,毛 林1,黃艷紅1,王思璇1
(1.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農業信息學院, 江蘇 泰州 225300;2.揚州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針對學生“理論學不進、能力提不高”現象,引入供給側專業課程改革理念,提出在供給側從專業頂層設計出發的“一聚一散兩保障”專業課程綜合改革內涵,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給出實施策略,探討專業課程綜合改革新途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業課程;能力聚合前移;理論分散后撤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發展時期,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而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推進課程改革,加強教材建設”,以及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制度;《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也要求“按照生源特點”對課程內容、資源、理實比重等進行改革。國家層面的一系列要求促使專業課程向綜合化方向改革。供給側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的經濟改革思路,教育部部長認為同樣也適用于高等教育改革[1]。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涉及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專業課程則屬于微觀層面。因此,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質也是專業課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以計算機網絡專業為例,進行專業課程綜合改革探索,提出“一聚一散兩保障”新理念。
近年來,高職院校網絡專業面臨招生和就業雙重挑戰。按照供給側改革理論,需求側的挑戰給供給側專業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計算機教指委曾對網絡專業課程體系開展過系統研究,借鑒ACM/IEEE(美國計算機機械協會/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 Computing Curriculum 2005(CC2005)課程體系的設計思想與理念,形成了研究成果[2],但是,職業教育需求側變化太快,生源變得復雜化,且入校呈低分趨勢;入校后,學生厭倦理論學習,技能提高不夠。事實表明,需求側學習對象已不同于以往的高考統招生。需求側發生的巨大變化,迫使供給側專業課程必須采取相應改革措施。
專業課程綜合改革中,有學者從技能大賽、工作過程導向、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職業能力等多維度對各自領域進行研究[39],試圖改革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以達到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平衡。然而,專業改革中學生的“理論學不進,能力提不高”演進勢頭和困境,并沒有得到有效遏止和解決,仍然是一線教改首當其沖的問題,成為影響專業改革實際成效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供給側與需求側強烈的“失配”感令教師無所適從。到底是什么阻礙了學生的學習?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學習問題除了與生源自身有關外,很大程度上與專業課程頂層設計沒有很好地融入“理論夠用為度”“理實一體化”理念,專業課程結構中理論要素和能力要素發生了扭曲。
“一聚一散兩保障”專業課程綜合改革著眼于專業課程改革的供給側,并從需求者角度把握需求[10]。供給側改革理論認為,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取決于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當供給側與需求側失配時,問題推給需求側學生并不是首選策略,矛盾的主要方面應該在供給側。學生由過去的習慣理論學習轉向如今的厭倦理論學習,表明需求側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如果供給側仍因循守舊,則會使得供給側與需求側產生新的不平衡。為此,我們提出,一是適當剪裁、去除深奧的專業理論,在供給側落實“理論夠用為度”;二是牢牢把握必需的專業理論,在供給側落實“理實一體化”。“一聚一散兩保障”則是“理論夠用為度”“理實一體化”的本地化,為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提供了有力的抓手。確保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教”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學好理論,獲得更高的能力。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一聚一散兩保障”理念內涵概括為:在供給側通過專業基本能力要素聚合前移,專業理論知識要素分散后撤,從專業頂層設計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結構,整合專業課程內容結構,調整專業課程組織結構,形成“一聚一散”。通過資源要素建設,實現 “一聚一散”專業課程綜合改革的基礎保障;通過多元考核體系要素構建,實現“一聚一散”專業課程綜合改革的質量保障,即“兩保障”。改革專業課程供給側結構,調整供給側要素,使得供給側與需求側趨于新的平衡,從而提高專業教學質量。
“一聚一散兩保障” 專業課程綜合改革理念包括4個組成部分,即一聚、一散和兩個保障。4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結構如圖1所示。
一聚指專業基本能力要素聚合前移,是整個“一聚一散”的出發點。一聚又是一散的前提,為一散提供可能性;沒有一聚,一散則失去了依存的價值。
一散指專業理論要素分散后撤,是“一聚一散”的提升。一散是對一聚的完善,為一聚提供可提高的條件。沒有一散,一聚則失去了上升的活力。

圖1 “一聚一散兩保障”體系結構
保障一指專業課程資源要素建設,既是“一聚一散”實施過程中的中間成果固化,又是為“一聚一散”順利實施提供的基礎保證,對“一聚一散”起支撐作用。
保障二指多元考核體系要素構建,在“一聚一散”實施過程中逐步形成,是對“一聚一散”實施的質量保證,為“一聚一散”保駕護航。
“一聚一散兩保障”理念的核心是“一聚一散”。
按照供給側改革理論,從結構性有效供給入手,調整供給側各要素配置,使資源從過剩領域轉移到符合需求的領域[11]。“一聚一散兩保障”體現了供給側專業課程改革的精髓,其實施策略如下。
走開放的專業課程綜合改革之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與企業共建專業課程體系。借助專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能力對接之際,按照企業崗位需求,以工作能力為核心,重新整合專業能力。原專業課程體系中,第一課程鏈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綜合布線技術”“服務器架設技術”“網絡互聯技術”以及“網絡安全技術”等課程。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網絡規劃、設備配置等網絡工程內容后,勉強邁入專業領域的門檻。接著到校外頂崗實習,然后忙于畢業設計。從實際調查分析可知,學生畢業時專業能力仍處于“低”的水平,這是因為缺少一個能力提高環節。因此,供給側能力要素亟待調整。按照供給側改革理論,將專業能力劃分為項目級、崗位級和企業級3個層次。聚合前移專業平臺能力到第一層,積淀形成寬實的專業能力基礎,為后續課程拓展出更多的時間、空間,給學生強化第三層能力提供更大的可能性。通過實施專業能力要素的“一聚”,畢業生獲得的能力由網絡管理員初級,躍升為網絡工程師中級以上,從而解決了高職學生能力不“高”的問題,讓畢業生更易為企業認可,暢通了專業出口。
專業課程理論知識對接職業資格標準,打破原有的專業課程理論體系,通過專業理論分散后撤,達到為專業能力服務的目的。實施中可以采用項目引領,專業理論知識重新序列化,合理分散后撤到每一個項目中,實現與能力有機融合。原專業課程體系中,大部分專業理論過度集中于一兩門專業基礎課程,為后續的大部分專業課程提供理論鋪墊,時間上安排在第一、二學期講授,其后果是過早地將學生置于艱澀難懂的理論境地,超過了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水平[12]。按照供給側改革理論,將專業理論逐步分散后撤到每學年后續課程中,項目需要時,再進行“做中學”“做中教”理論學習。通過專業理論要素的“一散”,真正落實“理論夠用為度” 和“理實一體化”。
專業課程綜合改革中,為確保“一聚一散”落實到位,需要進行專業課程資源要素建設。在專業課程資源與工作過程對接中,引入“互聯網+”教育理念,創設網絡教學與診斷平臺,建設精品開放課程、網絡課程,建設共享資源庫。編著新型教材,制作微課。建設專業課程資源要素,夯實專業課程改革基礎,既固化了“一聚一散”成果,又保障了“一聚一散”順利實施。
構建專業課程多元評價體系,為“一聚一散”實施提供常態化診斷與改進。組建“1+n”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即1位校內課程負責教師和n位企業專家、工程師。在網絡教學與診斷平臺上,前臺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共同評價學生的學業,并結合學生自評、互評,實施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后臺引入先進的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學習技術,進行追蹤分析。創設“職業資格度量”模塊,真正實現用行業企業的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檢驗學生所學,形成具有特色的多元化考核體系[13],為“一聚一散”提供質量保障。
以網絡專業為例,運用“一聚一散兩保障”理念,在供給側進行專業課程結構性改革,調整供給側要素,促進學生學好“必需的”專業理論,增強學生“更高的”專業能力,改善專業質量。
在網絡專業課程體系中,課程“計算機網絡技術”是專業基礎課,為整個專業課程服務,包括專業基本能力和專業基本知識。在課程改革之前,該課程以理論為主,講授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及其相關概念,操作能力要求幾乎為零,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提供大部分專業理論知識支撐。
按照供給側“一聚一散”理念,將網絡專業的能力分解,聚合前移,重新形成專業課程的能力結構。通過調整供給側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內容結構和組織結構,將“計算機網絡技術”置于體系結構的第一層次,以項目形式組織課程結構,精選網絡認識、網絡應用、局域網組建、無線局域網組建、企業網組建、服務器架構等企業項目,實現專業能力前移。再以項目需求為引領,確定需要的理論知識,其余的理論分散后撤到后續課程中,實現“理論夠用為度” “理實一體化”。課程供給側改革前后對照見表1。
與企業合作,校企共建網絡教學與診斷平臺,提供日常教學及教學診斷功能。在平臺教學資源建設模塊,建成“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網絡課程、“綜合布線技術”等校企合作課程;重新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等新型教材,設計制作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綜合布線技術”多門課程的微課,進行數字化專業課程資源。根據供給側改革理論,既固化供給側改革的成果,又為繼續改革打下基礎。
在平臺教學診斷模塊,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多元考核體系。日常課前、課中、課后形成的數據存儲在云端,包括翻轉課堂之前的師生活動記錄,學生課堂態度、職業素養記錄,師生互動、學生操作記錄,課堂測試、答辯記錄、課后作業記錄,以及各種評價記錄等,生成師與生、教與學的全過程數字檔案,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的技術支持,完成“樣本=總體”的全數據分析、測評、問題追蹤、實時預測,精準評價,以及可視化呈現,實現過程性與終結性考核,保證了專業課程教學質量。

表1 課程供給側改革前后對照表
綜上所述,隨著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亟須優化和重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一聚一散兩保障”理念的提出,針對性明確,有助于專業課程綜合改革的頂層設計真正落實“理論夠用為度”“理實一體化”,從供給側解決高職學生“理論學不進、能力提不高”的問題,促使供給側與需求側漸趨平衡。本文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一聚一散兩保障” 理念,從實踐中產生,經過提煉而成,再回到實踐中去檢驗、修正,在實踐契合度方面,滿足網絡專業課程綜合改革的需求,這是一條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綜合改革新途徑。
[1] 袁貴仁. 高校改革實質是中國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EB/OL]. (2016-03-10)[2017-09-19]. 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6-03/8686442.html.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高等學校網絡工程專業規范(試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 馬成榮, 尤學貴, 龍曉君, 等. 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促進專業技能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5(17): 27-32.
[4] 丁金昌. 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 119-124.
[5] 雷俊霞.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動漫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J]. 教育與職業, 2014(6): 133-134.
[6] 陳秀虎, 諶俊, 劉元江, 等. 現代學徒制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5(21): 81-84.
[7] 劉衛東, 張悠慧, 向勇, 等. 面向系統能力培養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 2014(8): 48-52.
[8] 趙曉潔.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 教育與職業, 2015(12中): 101-103.
[9] 李靜, 趙志升. 軟件測試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改革[J]. 教育與職業, 2014(2): 135-137.
[10] 馮志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 經濟問題, 2016(2): 12-17.
[11] 呂景泉, 馬雁, 楊延, 等. 職業教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6(9): 15-19.
[12] 徐國慶. 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7(4): 9-11.
[13] 王永紅, 王詩瑤. 基于高職教育屬性的課程多元化考核理論和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 2015(8): 61-64.
1672-5913(2017)11-0123-04
G642
2015年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一聚一散兩保障”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內容改革的探索(2015JSJG341);2016年全國農業職業教育“十三五”一般研究課題基于理實一體化的網絡專業特色教材建設研究(2016-135-Y-153)。
王永紅,男,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職業教育、網絡技術、農業信息技術,153216619@qq.com。
(編輯:彭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