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為, 唐 云
(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8)
循環生態農業策略下的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谷城縣石花鎮五家洲村農家休閑觀光園為例
鄭 為, 唐 云
(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8)
文章圍繞生態循環經濟為主題,以谷城縣石花鎮五家洲村農家休閑觀光園為例,對其生態循環策略進行闡述,包括總圖規劃、建筑設計、建筑造型、綠色建筑四個方面。探討了現代生態農業園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及具體的路徑和措施,為當前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農業生態園; 循環經濟; 生態農業; 魚菜共生
我國經濟已進入平穩發展的新常態時期,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擴張,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加大,現代交通體系的完備,使久居水泥森林的城市人渴望親近自然,還原原生態的田園生活,在這個大背景下,以城市人群為目標的農業生態園、觀光園應需而生。在谷城縣石花鎮五家洲村的設計實踐中將循環生態農業策略與當前農業生態園建設相結合,初步實現了因地制宜、地域建筑、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的目標,成為循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現代循環農業生產的重要示范載體。
循環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發展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方法,結合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技術學原理及其基本規律,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
發展循環農業是實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循環型農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的方法,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農業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源開發和化石資源投入的增加,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品,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生物多樣性減少或消失的問題、土壤板結造成的自然肥力退化問題、地下水資源污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我國農業在世界上創造了用7 %的土地養活22 %的人口的奇跡,但同時,農業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資源消耗源,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巨大資源的浪費源,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節能減排、降低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農業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設計策略:因地制宜、分期開發、親水理水、循環共生。
本項目地點位于襄陽市谷城縣石花鎮五家洲村,潭口水庫庫區。潭口水庫作為谷城縣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場地位于庫區大壩下游,有庫內流水自西向東流經本項目規劃場地。場地地勢比較平坦,西南地勢較低,現狀為濕地區域,東北地勢較高,場地建筑物應考慮洪水位影響,主要建筑物室內地坪標高不應低于南側圍墻外主要道路標高(圖1~圖3)。

圖1 場地現狀鳥瞰

圖2 場地內水系

圖3 場地內溝渠
總平面規劃通過多方案的比選,從模糊逐漸清晰,最終概況為因地制宜、分期建設、特色分區、景觀軸線、生態循環、人車分流的特色農業休閑觀光園規劃布局。考慮到資金投入與項目回報周期,一期工程以特色農業種植采摘、小型民宿餐飲、兒童娛樂場地、溫棚餐廳為主,倡導休閑農業觀光旅游與小客流的短期住宿,結合當前方興未艾的周末農業休閑游市場,積聚人氣。二期則以精品別墅民宿、溫泉酒店為主題,在一期市場依托下,倡導農業生態園產品的中高端需求與產品升級,打造具有濃郁鄂北地方特色的大型農業生態園,成為鄂北鄉村農業休閑旅游的亮麗名片(圖4~圖6)。

圖4 設計前期概念

圖5 設計中期方案

圖6 農業生態園總平面規劃
設計策略:底層架空、魚菜共生、庭院組合、光伏發電。
根據場地獨特的壩區下游環境,在建筑設計時必須考慮到特殊時期場地內澇的影響(很多臨水農家樂項目都存在類似問題),為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整體場地設計不主張大面積的回填與開挖,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新建的建筑物力求融入環境,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在我國南方地區,人類便結合自然環境創造出干欄式民居,形態多樣,在鄂西廣泛分布著適應地域氣候與環境特點的吊腳樓、竹樓。底層為牛欄、豬圈,中層住人,頂層貯藏糧食與蔬菜,房頂易于排水,架空的吊腳樓防潮防水淹,體現了傳統民居適應自然環境的建造智慧(圖7、圖8)。

圖7 山區吊腳樓

圖8 臨水吊腳樓
在本項目設計中,延續這種古人對建筑與環境的適應,在建筑的一層采用架空的方式解決建筑一層與場地內澇水位的關系。架空層內布置魚池、農產品加工作坊和局部停車場,在洪水淹沒場地時,不會對架空層造成過大損失,庭院圍合出來的院落在架空層區域采用半填土的方式,讓內庭院地坪高于架空層地面1.5 m,開高側窗,內庭院地面低于±0.000標高1.5 m,內庭院與內廊通過樓梯上下溝通(圖9~圖11)。

圖9 四合院架空層平面

圖10 四合院庭院

圖11 四合院一層平面
結合坡屋面局部的有機水培蔬菜種植,將生活、生態、生產三種系統有機統一、立體組合,即上層屋頂局部水培蔬菜,中層正常居住,架空層魚池養殖,最終形成農業循環經濟,實現節約用地,高效產出,為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改造探索出一條新路(圖12)。

圖12 循環經濟魚菜共生建筑模型
設計策略:地域風格、傳承文脈、地方材料、現代工藝。
進入21世紀,“綠色”和“生態”概念日漸普及、農業和旅游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觀光農業將是重要的娛樂產業,農業觀光園作為觀光農業的主體必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農業生態園建筑建筑造型一方面滿足餐飲住宿會議等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加強調本土建筑文化與建筑材料的運用,以滿足人們回歸自然回歸田園的心理需求。
在本項目中,設計者積極探索鄂北民居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構造的結合,延續了鄂北民居典型的封火山墻元素應用于建筑的山墻面,形成典型的鄂北民居特色建筑,在建筑細節中尋求變化。特別是在入口處結合入口門廊將坡屋頂雨棚形成層層跌落,形成本建筑的獨特標志性入口。并在窗套、窗框等細節上大量采用傳統民居建筑的簡化樣式,既體現濃郁的傳統鄂北民居的傳統韻味,又要確保現代施工工藝能夠按圖施工建成。
地方建筑材料的運用,白墻灰瓦采用傳統工藝,在瓦面的選擇中,創造性采用日本鐵瓦,這種瓦面具有更黑的光澤度,更穩定的色彩滄桑變化,將傳統坡屋頂建筑的韻味完美體現。架空層基座整體采用當地盛產的灰色毛石貼面,將地方材料與建筑裝飾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現代建筑傳統韻味的設計思想(圖13)。

圖13 農業生態園內四合院建筑
設計策略:節能圍護、閣樓隔熱、庭院通風、光伏發電。
積極采用傳統民居建筑的被動式節能技術措施,盡可能因勢利導,采用合理南北向建筑朝向與布局,較厚的墻體厚度獲得良好的墻體隔熱效果,合理的窗墻比控制窗戶的大小,斷熱橋型鋁合金中空玻璃窗,并嚴格控制玻璃幕墻的使用面積。建筑造型將傳統的窗檐、門檐與南向與東西向的遮陽相結合,既豐富了立面造型,又起到了良好的外遮陽效果。屋面采用較厚的倒置式通風閣樓屋頂,提高了坡屋頂建筑保溫隔熱的能力。被動式節能技術在圍護結構上繼承傳統,創新發展,實現合理投資,經濟運行(圖14、圖15)。

圖14 遮陽處理

圖15 建筑各時刻溫度與輻射模擬分析
建筑物底層架空與庭院通風有效改善了夏熱冬冷地區建筑物的內部通風效果,每個房間都有自然通風采光,架空又實現了較好的底層防潮效果,為四合院的餐飲與住宿經營創造了良好的空間環境。
另一方面建筑設計將循環經濟策略植入到綠色建筑設計中,策略中的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小型風力發電為建筑物提供綠色清潔能源供應。
通過本項目循環經濟策略下的建筑設計實踐,摸索出一條新型農業生態園規劃與建設的成功經驗,對于特色生態園總圖規劃,地域性建筑單體設計,建筑造型與地方建筑材料的運用,立體循環農業與被動式節能技術措施的綠色建筑應用,均有設計的亮點,通過這些技術的綜合運用,為周末休閑旅游新常態下農業生態園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1] 馬思捷, 嚴世東. 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態勢、問題與對策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6, 37(9): 160-164.
[2] 史云, 王中華, 陸文勵, 等. 休閑農業親子游憩活動優化設計——以保定市農業生態觀光園為例[J]. 河北林果研究, 2016, 31(1): 75-78.
TU982.29
A
[定稿日期]2017-08-14
鄭為,男,建筑學碩士,講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唐云,女,建筑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與環境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