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巖, 肖 瑜, 張鶯于
(1.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 610059; 2.成都市龍泉驛區園林綠化工程建設管理處,四川成都 610010)
基于旅游開發視角下的民族建筑文化傳承研究
——以四川理縣地區為例
孫 巖1, 肖 瑜1, 張鶯于2
(1.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 610059; 2.成都市龍泉驛區園林綠化工程建設管理處,四川成都 610010)
四川西部的理縣地區是羌族與藏族的傳統聚居區,近年來隨著該地區民族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已對其寶貴而豐富的民族建筑文化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并對民族建筑文化的傳承產生了嚴重影響。文章基于對該地區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以及對在旅游開發影響下建筑文化現狀的調查,針對如何處理好旅游發展與建筑文化傳承這一矛盾性問題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民族建筑文化; 旅游開發; 建筑文化傳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與經濟作用逐漸增強。近年來,四川西部民族地區特色旅游產業持續推進,極大地推動了該區域經濟的發展。川西理縣地區是羌族與藏族聚居區,由于該地區獨特的藏、羌民族文化,其民族旅游產業發展迅速,不但有傳統意義上的自然與人文的旅游模式,而且結合少數民族村寨文化特點,產生了傳統村寨旅游等多種旅游形式。
建筑文化作為整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重要的物化表征之一[1]。但是近幾年,隨著理縣地區民族旅游開發的飛速發展,該地區寶貴而豐富的建筑文化資源,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旅游開發與民族建筑文化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對立面。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使我們開始正視旅游開發對建筑文化帶來的深刻影響。
理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的雜谷腦河地區,生活著以藏族、羌族為主的多個少數民族。從桃坪經薛城至甘堡以羌族聚居為主,從甘堡經理縣至米亞羅以藏族聚居為主。由于生態環境因素影響,該地區各民族之間形成 “大雜居,小聚居”的生活方式,即相互交往又彼此獨立。因此在該地區的建筑文化中即表現出一定的共性,同時也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征,形成了該地區統一性與多樣性并存的建筑文化特色。
川西地區的民族建筑雖然有著各自的風格特征和文化特征,但這些建筑都擁有顯著地統一性。首先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該地區獨有的片石砌筑材料所形成的房屋立面,不論是桃坪至薛城一帶的羌族聚居區,還是甘堡至米亞羅一帶的藏族聚居區,在房屋修建上都采用當地的片石與塊石相間的砌筑方式,在建筑形象上則都表現為原始、古樸的石材砌筑,形成了該地區統一而獨特的石砌建筑形象(圖1)。

圖1 桃坪羌寨傳統羌族建筑
該地區在建筑裝飾上都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藏、羌兩個主要民族在宗教信仰上不同,但由于該地區千百年來藏羌文化的相互交融與影響,不論是藏族或是羌族建筑均形成類似的建筑裝飾。如屋頂山墻上的白石裝飾,房屋四角升起的三角形女兒墻等,雖然藏、羌民族所處地域不同但這些建筑裝飾基本一致。
該地區民族建筑種類豐富,按照季富政先生在《中國羌族建筑》中的種類劃分,單是羌族民居建筑即可劃分為“石砌民居、土夯民居、板屋以及碉樓民居[2]”。并且各種類型的羌族建筑在平面布局、建筑體量、裝飾形態上都不盡相同。同時該地區的藏族建筑也有著豐富的建筑形式,如在甘堡藏寨的藏族民居多為與羌族類似的平頂石砌建筑,而在接近米亞羅的沙壩藏寨則多為兩坡頂的“藏式碉房”,兩地雖然都是傳統藏族村寨,但建筑風格迥異。
該地區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在建筑門窗的裝飾上比羌族建筑更為豐富。藏族建筑在“窗口的兩側及下邊用白灰涂成梯形寬邊裝飾,既有特色的藏式窗……從窗過梁上出縱橫枋二至四層,逐層挑出,上蓋石片一層。較為講究的用紅、藍、黑、白等色施彩,成為重點裝飾部位[3]”。反之羌族建筑在門窗的裝飾上則較為簡單,多用一橫木為窗過梁,其上用片石出挑形成窗檐,不設置窗套裝飾,并且很少施以彩繪(圖2)。

圖2 傳統藏式建筑窗檐
雜谷腦河流域從桃坪到米亞羅一線都為深山峽谷,因此在該區域的藏族、羌族村寨的建筑布置均是結合地形與自然相協調。村寨內部利用地形建造自由的道路系統,村寨中心空間也多與自然地形巧妙結合,以碉樓、水渠或者官寨為主形成村寨中心空間,村寨中很少出現大型廣場等開敞空間。
隨著理縣地區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各種旅游設施大量出現在傳統少數民族聚居地,不論是單純的旅游建筑如酒店、游客服務設施的建設,還是以藏、羌傳統村寨旅游為目地的傳統建筑改造,都對該地區民族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延續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經濟的發展,該地區在新建筑修建以及傳統建筑改造中,大量采用燒結磚、鋼筋混凝土等現代建筑材料,很少采用傳統的片石砌筑方式。因此,在建筑立面上不再是傳統石材的自然表達,而是采用水泥砂漿抹灰,再粉刷外墻涂料,并且外墻涂料的顏色多采用與傳統建筑文化無關的淺棕色與深棕色,已經完全看不到該地區傳統建筑文化的蹤影(圖3)。

圖3 理縣地區新建房屋
隨著該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為了更加突出民族特色,在建筑上也開始過分強調民族差異。該地區藏、羌傳統建筑在屋頂女兒墻的做法上原本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都是在屋頂四角升起一個三角形女兒墻,并配以白石裝飾。但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新建藏族建筑開始越來越突出三角形女兒墻附近的建筑裝飾線腳,強調這種裝飾線腳是藏族建筑特有的“茶盤腳”,并且在很多當地藏族群眾的認識中,已將此種做法作為分辨藏族與羌族建筑的唯一標準(圖4)。

圖4 “茶盤腳”裝飾
在該地區不論羌族建筑還是藏族建筑內部,都有很多種不同的建筑類型,但由于旅游開發的需要,往往只強調最具有旅游景觀效果的建筑文化與傳統建筑形式。在該地區的羌族傳統村寨中,羌族傳統建筑中極具特色的土夯民居、板屋以及碉房民居已經見不到,幾乎所有的以旅游為目地的羌族村寨都改為石砌民居和石砌碉樓,而且碉樓也不再像原來那樣與居民生活發生直接聯系,而是單純成了一個村寨的景觀標志物。在藏族村寨中,米亞羅附近的沙壩藏寨,其傳統藏式民居原本多為雙坡屋頂的藏式碉房,但在旅游開發的影響下,為了與其他旅游開發藏族村寨保持一致,反而采用理縣附近的平頂石砌藏式建筑來進行改造,徹底失去了當地特有的兩坡頂藏式建筑文化特點。該地區在旅游開發的影響下,由于過分強調民族建筑的共性,反而失去了各個民族內部在不同地區的建筑文化多樣性,使得民族建筑中原本豐富多彩的建筑類型與建筑文化慢慢消失(圖5)。

圖5 沙壩藏寨傳統建筑(后)與新建建筑(前)的對比
該地區藏族聚居區的傳統藏式建筑中對窗檐的裝飾極為精美,不但有形態豐富的窗套,而且在窗檐上也有著繁復而精美的裝飾,并且多施以各式彩繪。但近年來,該地區羌族聚居區的旅游村寨為了增加對游客的吸引,也開始一改羌族傳統建筑文化中原始、古樸的窗檐造型,開始大量采用藏式民居中的彩繪窗檐造型,極大地破壞了羌族傳統建筑原始、古樸的建筑文化。
隨著旅游開發的需要,在以旅游為主的藏羌村寨中,修建了大量城市化的道路與廣場,完全破壞了傳統村寨的格局。例如甘堡藏寨,不但在村寨中修建了筆直的道路,而且修建了一個大型的景觀廣場,村寨幾乎成了廣場的附屬,完全破壞了其傳統村寨的空間格局,也破壞了傳統民族村寨與自然融合、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特點(圖6)。

圖6 甘堡藏寨的景觀廣場及道路
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國家發展的要務,改善民族地區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是旅游開發的主要目地。如何在旅游開發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好地對民族建筑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是一個即嚴峻又急迫的問題。根據筆者近年來在川西藏羌地區的廣泛調研,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善。
川西藏羌民族地區由于地處偏僻、經濟發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尤其是傳統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中,多數都是以少數民族群眾的自發形式逐步開展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缺少專業人員的參與和指導,特別是缺少對該地區民族建筑文化有深刻研究與理解的研究人員、建筑師的參與,無法實現對當地建筑文化的有效繼承。展望當下的鄉村復興,已經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各界人士的參與,儼然若成燎原之勢。建筑師,作為重要的規劃設計專業人員,正以特別的角色而參與其中[4]。因此專業人員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就變得尤其重要。他們不但可以全程參與和指導該地區旅游開發建設,而且可以通過專業的研究,更好的實現對民族地區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
在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與民族建筑文化的傳承上,政府部門的有效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特色民族旅游建筑的管理,在管理的過程中,還應編制相應的控制規劃與管理規定、制定改造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協助村民在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下進行改造與更新,甚至可以組織開展改造樣板房的建設等。政府部門有針對性的指導管理,不但能更好地實現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與改造,同時也為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指導提供便利,更是為民族建筑文化的有效傳承提供扎實的基礎。
在傳統建筑文化中,傳統工藝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尤其是在民族地區,建筑的修建多為傳統工藝與本地材料的結合,是一種當地傳統的建構方式。建筑文化的特色大部分都與傳統工藝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要實現對建筑文化的有效傳承,傳統工藝的復興就是一個必須的過程。傳統工藝的復興可以在政府與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通過傳統工匠修建傳統建筑樣板的方式逐步開展。通過樣本的制作還可以實現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建筑技藝進行有機的結合。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樣板的制作還可以指導、培養新一代的工匠藝人,使得傳統建筑技藝能夠繼續傳承,而這也是該地區民族建筑文化得以傳承的關鍵因素。
民族建筑文化的有效傳承,離不開少數民族群眾的自覺性,尤其是在建筑的保存、改造與更新方面。沒有原住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沒有他們對民族建筑文化的正確認識與認可,將民族建筑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讓他們認識到傳統民族建筑文化的特色及其意義,讓他們理解到民族建筑文化傳承與旅游產業提升是相輔而行的,并且通過實踐最終讓他們從中受益,才能讓他們發揮出更大的自覺性,實現對民族建筑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川西地區是我國少有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那里千百年來,各個民族相互交融、互相溝通,形成了統一性與多樣性共存的民族建筑文化。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急需將民族特色旅游與民族建筑文化的傳承更好地融合,實現對民族建筑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這既是當地旅游產業開發的文化基礎與提升資源,也是對傳統建筑文化保護與研究的一個嶄新篇章。
[1] 馬志韜,李映濤.板屋民居與羌族地域建筑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以茂縣北部松坪溝地區為例[J] . 中華文化論壇,2013(11):139.
[2] 季富政. 中國羌族建筑 [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3] 李先逵. 中國民居建筑叢書——四川民居 [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301-302.
[4] 羅輝,趙辰.中國南方鄉村復興要點討論——從福建屏南北村談起[J] . 建筑學報,2015(9):6.
K892.25
A
[定稿日期]2017-05-12
四川風景園林藝術設計工程研究中心資助項目(編號:2015YB01)
孫巖(1976~),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傳統建筑的研究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