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偉, 樊書文, 蒲黔輝
(西南交通大學橋梁工程系, 四川成都 610031)
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的設計研究
謝宏偉, 樊書文, 蒲黔輝
(西南交通大學橋梁工程系, 四川成都 610031)
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主要由橋面板、主梁、立柱和主索組成,這種新型橋梁結構形式由于具有施工簡便、受力狀態在施工階段和運營階段一致、不需要索塔等優點而受到關注。文章以四川萬源至達州高速公路某一段的地質條件為基礎,詳細說明了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的設計過程和施工方案,并利用有限元軟件進行結構分析。相關結論可以為類似橋梁的研究和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 新型橋梁結構形式; 有限元分析; 設計研究
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是20世紀70年代國外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公路橋梁結構形式,其主索在橋面板以下成反拱形,兩者之間通過立柱進行連接(圖1)[1]。

圖1 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
林同炎先生于1972年在哥斯達黎加首創該類型橋梁,建成了跨徑為108 m的科羅拉多大橋。隨后,德國和日本等相繼修建該類橋梁[2]。國內這方面起步稍晚,吳琦瑛先生于1989年在湖南洞口縣淘金村建成了一座跨徑為70 m的淘金大橋,是國內該類橋梁結構形式開始發展的標志[3]。
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由于結構特點和穩定性要求,適用于跨徑不大的山區峽谷或水面落差較大、對通航要求不高的河流中。這類橋梁不需要索塔,能利用主索作為施工平臺,施工簡便。構件內力狀態在施工階段和運營階段保持一致,施工時的內力始終不會超過成橋運營時的內力,因而在施工過程中不需要任何的附加構件和材料。國內外部分已建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已建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
本橋橋位上跨四川萬源至達州高速公路某一段處的沖溝,橋位處上溝心上覆漂石夾土,兩岸上覆低液限黏土,下伏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互層,落差最大為40 m左右,兩岸坡度均達43°左右。
汽車的荷載等級為公路一級;單向三車道,無行人荷載;鋪裝層采用4 cm的防水粘結層和6 cm的瀝青混凝土鋪裝層,防水粘結層(水泥砂漿)容重20 kN/m3,瀝青混凝土(細粒式)容重23.5 kN/m3;均勻溫升、溫降按20 ℃考慮;橫橋向假定風荷載水平垂直作用于橋梁各部分迎風面積的形心上,而對于上承式橋梁,可不計橋梁順橋向所受的風荷載。
結合地質條件和已建同類橋梁的設計經驗,本橋采用圖2所示的結構設計方案,橋梁的主要構件見圖3。

圖2 橋梁結構立面(單位:m)
結構形式為自錨式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矢跨比1/13,計算跨徑130 m,設計寬度0.60 m防撞護欄+3.6 m凈橋面+3.6 m凈橋面+3.6 m+0.60 m防撞護欄,全寬12 m。

(a) 橋梁橫斷面

(b) 主梁橫斷面

(c) 錨碇橫梁側視圖3 橋梁的主要構件(單位:mm)
采用預制C40混凝土橋面板,受力鋼筋為HRB400鋼筋,單排布置,制作吊裝分節段進行,板段之間現澆微膨脹混凝土。
采用Q345槽型鋼主梁,壁厚為50 mm,制作吊裝分節段進行,標準長為6.5 m,梁段之間用螺栓進行連接。
采用平行絲股主索,面積為0.070 7 m2,彈性模量為2.05×108kN/m2,泊松比0.3,容重為78.5 kN/m3。
采用鋼管混凝土結構立柱,鋼管采用Q345鋼材,混凝土采用C40,外直徑為400 mm,壁厚為40 mm,立柱間距為6.5 m。
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結構,梁長12 m,預留傾角為15°的孔道以便主索安裝。傾角能保證主索在孔道中與錨固鋼板相互垂直,以此來減少主索對錨碇橫梁的受彎作用。
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 Civil 2013對全橋進行建模分析:主索采用160個只受拉單元來模擬;立柱與主梁均采用梁單元來模擬,共156個;橋面板采用120個板單元進行模擬;全橋共用436個單元、402個節點進行模擬;立柱與主索之間考慮為鉸接,橫橋向和豎向的彎曲自由度釋放;立柱與主梁之間考慮為固接;邊界條件:施工地錨階段,槽型鋼主梁的臨時支座用“一般支承”來模擬;成橋自錨階段,錨碇橫梁與主梁產生較大壓力,主梁的永久圓形板式橡膠支座采用“彈性支承”來模擬。有限元模型見圖4。

圖4 有限元模型
在自重荷載、移動荷載、風荷載以及溫度組合作用下,該橋的響應如下:
4.2.1 豎向變形
豎向變形的最大值為0.058 m,撓跨比遠遠小于規范所規定的限值1/300,表明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運營階段的豎向剛度能滿足要求。
4.2.2 主索
分別以立柱之間的主索段作為一個單元,每側主索沿縱橋向劃分20個單元。荷載組合應力如圖5所示。

圖5 主索的荷載組合應力
由圖5可知,主索應力差較小,最大的應力出現在接近兩端的位置,為455.62 MPa,滿足安全系數大于2.5的要求。
4.2.3 立柱
對于鋼管混凝土構件,在計算成橋和運營階段的結構承載能力時采用“統一理論”較合理[4]。計算結果表明,邊立柱的軸力值遠遠大于其他立柱,最大軸力為397.52 kN。以邊立柱軸力控制設計,按照統一理論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并驗算中間立柱的穩定性。驗算結果表明:按照初步擬定的方案尺寸,邊立柱將不滿足承載能力要求。進一步將邊立柱鋼管材料改為Q420,混凝土改為C80,重新驗算,能滿足要求。
4.2.4 自振特性
對結構影響較大的幾個振型的振型圖以及頻率如表2所示。

表2 結構自振振型
扭彎基頻比KR/V=HR/HV,是反映結構體系對抗風顫振敏感性的一個重要指標,理論上要求KR/V>1.0。由表2可知,該橋扭彎基頻比為2.345,因此該設計方案具有較好的結構抗風性能。
本橋施工時先將主索臨時錨固于山谷兩邊巖體中,并對錨洞剪力和滑動穩定進行驗算,再利用主索由兩邊向中間對稱施工立柱、主梁和橋面系等。為了滿足在施工階段由于主索直接裸露造成的穩定性問題,采用了與主索以上結構等重的混凝土板對主索進行壓重。這些混凝土板與主索一起形成懸帶以保證施工階段主索的穩定性,這種方式的有效性已經在淘金大橋中得到了驗證。橋梁的施工步驟如圖6所示。

圖6 施工步驟示意
體系轉換方式為:錨碇橫梁和巖體臨時錨碇之間采用接長索連接,將主索和接長索分別錨固于錨碇橫梁上,維持錨碇橫梁在施工階段的穩定性。體系轉換時去除接長索即可,簡單易行。
本文通過對一種新型橋梁結構形式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特點的說明,在國內外已建同類橋梁的設計經驗的基礎上,以四川萬源至達州高速公路某一段的地質條件為基礎,闡述了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設計過程以及施工方案,并利用有限元軟件對結構進行分析計算,得出以下結論:
(1)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結構形式新穎,施工簡便,受力明確合理,在中小跨徑山區橋梁中具有較強的競爭性。
(2)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矢跨比通常在1/9~1/20之間,立柱間距在4~10 m之間。在主索和立柱的兩邊受力較為集中,除了以邊立柱的受力來控制截面設計外,還需驗算中間立柱的穩定性。
(3)自錨式橋梁能為主梁提供預應力,在巖盤外露的峽谷或臨時錨固費用低的場合,建議采用自錨式。
(4)反拱形上承式懸索橋扭彎基頻比能滿足要求,具有較好的抗風性能。
(5)計算結果驗證了本橋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是符合當地人文景觀的較好方案。
[1] 樓莊鴻,劉陌生.上承式懸索橋[C]//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學會. 2003年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 成都:2003.
[2] 樓莊鴻,丁明杰.德國Ingolstadt市Glacis橋的設計與施工[J].中外公路,2003,23(3):23-25.
[3] 吳琦瑛.自錨上承式懸帶橋的設計與施工[J].橋梁建設,1989(4):21-29.
[4] 顧安邦,向中富.橋梁工程(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U448.25
A
[定稿日期]2017-05-23
謝宏偉(1994~),男,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新型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結構體系與計算理論; 樊書文(1992~),女,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新型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結構體系與計算理論; 蒲黔輝(1965~),男,工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新型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結構體系與計算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