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國
北中國大平原上的鄉村記憶,一望無際的青紗帳是最能撩人鄉愁和回味悠長的風俗畫。麥熟一晌的夏日,幾場驟雨剛剛停歇,一碧萬頃的玉米高粱便遮天蔽日籠罩四野。十里稼穡寄寓著胼手胝足人們的希冀與愿景,也烙印著一個時代的歡樂與憂傷。而令中國共產黨人念茲在茲永難忘懷的是,在民族危亡之秋,莽莽蒼蒼的青紗帳,曾營造了怎樣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當抗日健兒走出北方的青紗帳轉戰江南水鄉,為尋覓和打造更為堅實寬廣的銅墻鐵壁,又經歷了怎樣的隱忍犧牲和奮斗進取?
天若有情 稼禾為兵
青紗帳一詞源于何朝何代,出自何人手筆,暫無從稽考。
唐人閻選所作《虞美人》,有“水紋簟映青紗帳,霧罩秋波上”的佳句。王統照1933年寫的《青紗帳》,輕靈曼妙幾近朦朧:“青紗帳,帳字上加青紗二字,很容易令人想到那幽幽地,沉沉地,如煙如霧的趣味。其中大約是小簟輕衾吧?”文中描摹高粱別有韻致:“本來如刀的長葉,連接起來恰像一個大的帳幔,微風過處,干、葉搖拂,用青紗的色彩作比,誰能說是不對?”
對于世代土里刨食的鄉下人,矚目郁郁蔥蔥的青紗帳,大約總不會像文人雅士那樣,為玉米高粱的婆娑起舞和搖曳生姿淺吟低唱。他們在炎天烈日下向田疇沃野拋灑汗水,編織的多是度日食糧、消暑床席、引火薪炭的夢想。而對頑劣不規的孩童和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青紗帳又是情趣各異的天堂。兵荒馬亂年月,隱現青紗帳的土匪“桿子頭”,使幽深莫測的所在不免暗藏殺機;倏忽百姓“跑反”避難,青紗帳又成了魚歸大海的好去處。
青紗帳由充滿閑情逸致的鄉野村夫,成為一個政黨領導有史以來最為偉大抗爭的戰略依托,是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年月。
1938年5月,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兩篇重要論著。9月到1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把全黨工作重心轉到敵后游擊戰爭上來。
一個撬動和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偉大杠桿一經橫空出世,必定會對中國抗戰格局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態勢產生重大影響。
彎弓射日,鐵血萬里,八路軍和新四軍相繼深入敵后廣闊戰場,中國抗戰頓現主要由國民黨軍隊擔負的正面戰場和主要由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擔負的敵后戰場兩翼齊飛的喜人局面。
從韶山沖走出的農民兒子毛澤東,似乎生來就對養育自己的故土及稼禾情有獨鐘,且深得其三昧。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這位教書先生及戰友迅速食洋為土,把馬克思主義思想靈光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因地制宜進行戰略創新。
青紗帳正是把山地游擊戰導向平原的創新媒介。
在毛澤東戰略思想指引下,敵后游擊戰爭迅速由山區擴展到平原,“把戰爭從壕溝里解放了出來”。橫無際涯的青紗帳伏兵百萬,激蕩著火山熔巖般奔涌的民族精神,彰顯了不屈的民族氣節。
當驕橫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狼奔豕突中陷入天羅地網時,素來裊裊婷婷的青紗帳,便悄然成為改變戰爭規則的偉丈夫。
曾幾何時,平原是日軍作戰的福地。坦蕩無垠的華北平原,天氣晴好可以通視十幾里,日軍乘汽車或騎馬可快速機動,士兵所持“三八”步槍精度射擊距離1000米,對集團目標有很強殺傷力。隨著青紗帳作戰成為平原游擊戰主要方式,戰場主動權開始轉到裝備處于劣勢的抗日軍民手中。他們利用青紗帳天然屏障,動若流水疾風,來去飄忽不定,機動靈活打擊和襲擾敵人。日偽軍看不遠、聽不見,成了被動挨打的“瞎子”“聾子”。
天若有情,稼禾為兵。當頗通人間正道的青紗帳當仁不讓為反侵略戰爭搭建平臺并釋放出無窮戰斗力時,人類戰爭史上新奇瑰麗、威武雄壯的活劇,便在廣袤華北平原競相上演。
1938年秋,八路軍主力一部挺進華北,利用青紗帳開展游擊戰千余次,殲敵2萬余人,有力打擊和鉗制了日軍。
1939年6月至8月,冀中軍民抓住青紗帳繁盛有利時機,配合八路軍第一二○師作戰160余次,殲滅日軍4900余人。
1940年6月25日,冀中第一和第三軍分區部隊,在博野、清苑等8縣發起“青紗帳戰役”,到8月10日作戰146次,斃傷日偽軍2600余人,俘偽軍500余人,攻破日偽據點15個。
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利用聯袂而至的雨季和青紗帳,在貫通晉冀的交通命脈正太路實施“百團大戰”,抗日健兒在5000里敵后戰場全線出擊,捷報傳來,毛澤東情不自禁馳電喝彩。
1941年5月4日,毛澤東揮毫題詞盛贊冀中軍區部隊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的模范,堅持人民武裝斗爭的模范”。
1942年8月25日,冀中軍民發起青紗帳作戰,到10月上旬參戰272次,消滅日偽軍1200多人,逼退敵據點碉堡56處。
葳蕤浩茫的青紗帳,神奇改變著戰場力量對比,以弱搏強的抗日革命武裝,似有天助。1943年夏,晉察冀軍區第八軍分區50余名官兵,巧妙周旋青紗帳,粉碎日偽軍1500多人包圍,僅傷亡4人即斃傷敵90余人,創造了抗戰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
戰略創新的閘門一旦打開,令日軍膽戰心驚又一籌莫展的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戰術創新,便如同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使青紗帳作戰延伸到更加廣闊多維的時空。青紗帳謝幕的冬春時節,這些戰術戰法又成為抗日軍民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游擊健兒縱橫馳騁的平原村落,群眾見面不再使用沿襲千年的“你吃了嗎”的問候語,而代之以“你村響了幾個雷?炸死多少鬼子?”
青紗帳幾乎帶有強制性地倒逼敵后游擊戰作戰模式創新。由于沒有足夠子彈進行火力戰,八路軍依托青紗帳野外伏擊要求“近開火、短突擊,槍一響、刺刀上”,白刃格斗成了克敵制勝的看家本領。部隊官兵苦練刺殺硬功夫,且十分重視戰術配合,實戰中努力形成二打一、三打一局部優勢,令自詡善搏殺的鬼子叫苦不迭。青紗帳成為抗日軍民鷹擊長空、魚躍大海的廣闊天地,也成為日偽望而生畏的死亡之地和揮之不去的夢魘。endprint
一組沉甸甸且飽漬鮮血的數字令世界折服:14年抗戰,中國以傷亡3500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拖住日本陸軍70%至94%的兵力;中國殲滅日軍150余萬人,占日軍二戰傷亡總數70%。
二戰中3位風云人物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對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歷史貢獻由衷感佩、備極贊賞。斯大林認為,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進攻我國時避免兩線作戰。羅斯福發問,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丘吉爾說,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15個師團,也許20個師團騰出手來。
大國政要的宏論,客觀道出了抗擊日寇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牽制消滅敵人最多的中國,是令妄圖稱霸東亞的日本深陷泥潭而難以自拔、從而避免上述國家在歐洲戰場腹背受敵的決定因素。是中國包括青紗帳參與其中的全民族持久抗戰,使日本無法實施蓄謀已久的“北進”計劃,蘇聯才得以從遠東抽調50余萬大軍投入對德作戰,最終贏得蘇德戰場上的勝利。
三巨頭沒有言及中國的青紗帳。但顯而易見,在落后農業國同先進工業國侵略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殊死抗爭中,令勝利天平顯著傾斜中國的青紗帳,對于二戰勝利的世界意義不言而喻。
1945年2月4日,蘇聯克里米亞半島海濱風景優美的雅爾塔,以加速二戰勝利進程和深刻影響戰后世界格局而聞名于世的雅爾塔會議開幕。這一天正值中國農歷立春。2月11日,會議結束翌日,除夕的鞭炮聲響徹中國大地。其時,北方大平原嚴寒將盡,春意萌發。威武挺拔的青紗帳,又將在春夏之交崛起。
人民是最好的青紗帳
1938年5月4日,毛澤東就發展華中敵后游擊戰爭致電新四軍主要領導人:在敵后開展游擊戰爭雖然有困難,敵情方面雖較嚴重,但只要有廣大群眾,活動地區充分,注意指揮的機動靈活,也能夠克服這種困難,這是河北及山東方面的游擊戰爭已經證明了的。在一定條件下,平原也是能發展游擊戰爭的。
史稱“第一個五四指示”專電,堪稱新四軍戰略創新指南。
1939年二、三月間,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親赴皖南,實地調查研究和廣泛聽取意見,確立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方針,奏響了新四軍挺進蘇南的東進序曲。
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一支隊司令員陳毅聞令而動,在僅有兩團兵力情況下,果斷派葉飛率閩東紅軍獨立師改編的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名義直出茅山徑赴蘇南東路,即長江以南、滬寧鐵路兩側、武進以東直到上海的澄錫虞和蘇常太地區。
茅山是東進江南最后的山脈。從開辟井岡山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似乎一直堅持“靠山吃山”。當時,晉察冀有五臺山,晉冀魯豫有太行山,陳賡所部太岳縱隊有太岳山,羅榮桓麾下之一一五師有呂梁山、沂蒙山。西出茅山,意味著新四軍從此要放棄背靠大山開展游擊戰爭的傳統優勢,在一些人認為無法立足、河湖港汊密布的平原水鄉,創造游擊戰爭新的奇跡。茅山將成為新四軍由山地轉向平原開展游擊戰爭的歷史見證。
六團東進前夜,新四軍高層驟起波瀾。有領導人急電陳毅反對東進,其理由是,跳出國民黨“劃地為牢”圈定的游擊區,會破壞統一戰線;“江抗”進軍人口稠密、交通便捷、信息靈通、日偽重兵據守的東路地區,因難以隱身會被消滅。
離開大山,走出青紗帳,能不能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江南抗戰史上沉甸甸的“青紗帳之問”,尖銳而不容回避地擺在面前。
1939年5月4日晚,在毛澤東發出“第一個五四指示”一周年之際,陳毅在溧陽縣水西村星夜召見六團團長葉飛。
這無疑是決定江南抗戰走勢一個不尋常的夜晚。新四軍領導人不得出兵東進的“金牌”,常駐蘇南的32000名日軍、2萬余名“忠義救國軍”、國民黨第三戰區所轄8000余名地方武裝的嚴重敵情,像兩座大山,橫亙在陳毅和葉飛面前。那個明月如盤的深夜,一個親切的湘音在陳毅耳畔響起——那是陳毅和粟裕揮戈江南時,毛澤東暖人心懷的囑托:江南沒有北方那樣的青紗帳,你們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就是你們的“青紗帳”。
猶如黑暗中的火炬、森林中的路標、霧海中的燈塔、夤夜中的北斗,戰略上的智慧之光一旦照亮視野,馳騁沙場的虎將瞬間便在登高望遠中豁然開朗。一番精細入微的分析,陳毅和葉飛透過如磐的夜靄,看到了東路的希望之光——河網地區雖無青紗帳,但日寇戰線拉長兵力不足,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線;隨著階級和民族矛盾交織上升,各種游雜武裝有爭取的空間和余地。特別是東路有大革命時期留下的火種,有“江抗”三路預置在江陰武進一線,有經過土地革命戰爭鍛煉的骨干和工人、學生、農民參加的青訓班,加之飽受日偽荼毒的東路人民望眼欲穿盼望敢打鬼子的隊伍,“江抗”完全可以趨利避害站穩腳跟并獲長足發展。陳毅感受到比自然屏障更具深厚偉力青紗帳的遼闊和深邃,便迎著洪波巨浪,縱橫恣肆去創造敵后游擊戰爭新的奇跡。他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非凡勇氣,毅然揮兵東進。
葉飛率六團700余官兵,5個月時間在日偽統治心腹地帶勝利開辟了以陽澄湖為中心的蘇常太和澄錫虞抗日根據地,部隊發展到5000余人,當年10月奉命開辟蘇中。翌年4月,受命主政東路的譚震林,依托由陽澄湖后方醫院傷病員發展起來的新“江抗”數百人槍,東出昆嘉太,西入澄錫虞,將新“江抗”再度擴展到5000余人,在東路建立4個行政專署、兩個行政委員會和 “八大辦事處”,縣、區、鄉建立行政委員會和自衛會。半年光景,東路與茅山和昆青嘉根據地的聯系被打通,京滬線以東零星小塊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在平原水鄉造就了一塊面積僅次于茅山根據地的抗日游擊區,江南新四軍形成皖南、茅山、東路三足鼎立戰略布勢。
正值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復雜敏感年月,在千百萬群眾中厚植根深葉茂的“青紗帳”,政策和策略攸關黨的生命。深諳中國國情深知中國農民、農村的中國共產黨,將土地革命中贏得農民的“打土豪、分田地”政策,調整為“二五減租”。新“江抗”模范執行黨的土地政策,在繼續維護廣大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兼顧地主士紳中間階層利益,防止“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同時,正確化解同“大刀會”等有復雜背景武裝的矛盾,及時糾正“肅汪”擴大化傾向。高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精耕細作,使植根于民眾中的“青紗帳”始終生機盎然。endprint
1943年春,江蘇淮寶地區兵燹災荒連綿,人民群眾一貧如洗,一家數人穿一條褲子并不鮮見。由新“江抗”發展而來的新四軍六師十八旅五十二團,轉戰淮寶中號召,部隊一日三餐只吃稀飯,把節省的糧食分給當地受災貧民,部隊駐地決不允許因饑荒而餓死人。從3月到12月,部隊堅持一天三頓吃稀飯,在江高寶地區和淮北、淮南作戰66次,殲滅日偽軍720余人,使淮寶大地重見天日,蘇中與蘇北、淮南、淮北連成一片。江淮百姓以為五十二團有一旅之眾,親昵地稱其為“淮寶支隊”。興化、如皋、三垛等地紛紛建碑修塔,紀念該部英勇犧牲的烈士。
1945年農歷正月初三,五十二團重返多次駐過的泗洪縣朱湖,官兵目睹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家家戶戶門口都擺一小桌,桌上鋪著紅布,上面放一面鏡子、一碗水、一根針。鄉親們拉著戰士們的手說,你們是清如水、明如鏡,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啊!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1941年,日軍總結其在朝鮮、臺灣、東北統治術和蔣介石“圍剿”蘇區陰招毒計,分區實施極其殘酷的“清鄉”。7月初首期“清鄉”,日偽21500余人直撲蘇常太,“軍事清鄉”合圍剿殺,“政治清鄉”偽化滲透,“經濟清鄉”釜底抽薪。敵人把割斷我軍民聯系作為“清鄉”之要,耗巨資建“隔絕幕”,公路旁高筑籬笆墻,重點地區拉建電網和鐵絲網,水陸交通網巡邏艇和摩托步兵川流不息。反“清鄉”頭三個月,新四軍六師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警衛一團政委曹德輝、參謀長陳新一和六師十八旅五十一團參謀長趙伯華壯烈殉國,抗日武裝損失400余人,數百名黨政干部和上千名群眾被捕。
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暴行,蘇常太地區人民群眾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挺身而出與敵斗智斗勇。人民群眾將黨政軍年輕女同志喬裝成女兒或媳婦,以外出燒香為名送往外地;將男同志假扮成求醫的兄弟或兒子,轉送上海等地。蘇州縣委書記馮二郎、常熟縣委書記楊增等,都是靠群眾掩護躲過日偽拉網搜捕險渡難關。新四軍六師十八旅指揮員張英、薛惠民率領200多名官兵,在當地可靠群眾帶領下,分7批突破封鎖線安全重返部隊。常熟淼泉鎮湖涇村黨支部,分批將20多名新四軍傷病員轉移,該支部7名黨員被日偽逮捕,受盡酷刑堅不吐實,無一變節。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國家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的新四軍老戰士連柏生永生難忘,有一天他執行任務突與日軍相遇,急忙進村躲避。正在給孩子喂奶的大嫂認識連柏生,急中生智把孩子塞給他,讓他抱著孩子睡在床上。日軍追來后指著連柏生問:“他是什么人?”“他是我男人!”大嫂話音剛落,丈夫從地里回家了。見狀生疑的日軍逼問:“他又是什么人?”大嫂咬咬牙說:“我不認識他。”于是,大嫂丈夫被日軍帶走,再也沒有回來。
烽火中矢志追隨,危難中舍命相助,這樣的軍隊誰能戰勝?
根據新四軍軍部指示,六師十八旅以“分區轉移”對付日偽“分區清鄉”,主力跳到外線作戰,一年間斃敵2500余人,蘇南根據地面積擴大一倍。
1943年9月9日,日偽“清鄉”日漸頹勢之際,38歲的偽江蘇省省長、汪偽政府“清鄉”委員會秘書長李士群,被日本憲兵特高課岡村少佐毒死。汪精衛揮淚為其親撰墓志銘,稱李“才足以濟世,而天不永其年”。汪偽巨奸無可奈何哀嘆的“天”,其實就是像青紗帳一樣永葆生機、堅不可摧的廣大人民群眾。
民心中蘊含的詩和遠方
“有大刀抵達的地方,就有茂盛的青紗帳。” 植根人民心底的“青紗帳”,烙著階級屬性,昭示世道人心。
當年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在中外包括國民黨營壘引起強烈反響,連在陪都重慶的蔣介石也對毛澤東的戰略思想深以為然,允準白崇禧將其精要歸納成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兩句話通令全國,作為抗戰戰略指導思想。1938年11月,蔣介石在南岳衡山最高軍事會議上確立“游擊戰重于正規戰,變敵后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敵后方”方針。次年2月,蔣介石親任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主任,中共派周恩來、葉劍英和30余名教官前往授課。嗣后,國民黨向敵后派出50萬軍隊開展游擊戰爭,其數量遠超共產黨敵后抗日武裝。但發人深省的是,國民黨所派部隊,要么讓日軍攆得東躲西藏,無處存身,要么面對兇悍日軍和金錢官職誘惑“降官如毛、降將如潮”,迅速偽化。
日軍為擺脫游擊戰爭中被動挨打困局,特意編寫《游擊戰條令》,提出:“游擊部隊應按敵之進退擇機行動,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1943年9月,日寇在華北組建旨在破獲我黨秘密組織、摧毀革命核心力量的“特別警備隊”,仿效八路軍游擊隊戰術和言行,妄圖“在走投無路之中,打開一條對付中共‘叢林戰的門路”,但東施效顰的侵略者很快就原形畢露。
為什么共產黨人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到了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手中卻毫不靈驗?當年“江抗”澄錫虞地區辦事處主任、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顧復生,晚年以親身經歷作了詮釋和解讀:
1941年5月29日,顧復生以江南行政委員會第三行政區專員身份,率江南參觀團抵達鹽城新四軍軍部,恰逢幾個外國記者前來采訪。時任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推薦他接受采訪。來自大洋彼岸金發碧眼的“無冕之王”,聽說新四軍在上海外圍的平原水鄉和鐵路沿線展開了游擊戰,感到十分詫異。記者們拿著地圖,指著蘇常太和澄錫虞這一狹長地帶問顧復生:“閣下講的東路地區,就是這里嗎?”顧復生回答:“是的。”記者在地圖上看到的只是密如蛛網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還有數不清的日偽軍據點,大惑不解,于是再問:“這個地方沒有山和青紗帳,你們怎么隱蔽自己、對付敵人呢?”他們得到的是意味深長的回答:“這個地方也有山和青紗帳,人民群眾就是我們的靠山和青紗帳!”
顧復生的回答,使外國記者深受震撼。歷史的邏輯無可違拗,一支視人民如父母、為人民而戰斗的隊伍,必然同江南人民水乳交融、血肉相連,成功實施中國革命史上令人嘆為觀止的反彈琵琶,創造蘇南無山勝有山、水鄉無帳勝有帳的人文地理奇觀!
而做夢都想魚肉百姓與群眾水火不相容,正是國民黨數十萬大軍在敵后難以立足的根本原因;為侵略擴張不惜燒殺擄掠激起一個民族山呼海嘯般反抗,也是日軍盜取我軍游擊戰16字訣卻不能獲得真經,更難以用于血腥侵略戰爭實踐的答案所在。endprint
當深明大義且憎愛分明的青紗帳,把頂著繽紛玉米纓兒和高粱花兒的中國共產黨人推上新生人民共和國執政位置時,深諳黨的力量之源和制勝之道的毛澤東,關于青紗帳的哲思又在延伸。1953年2月,毛澤東在途經河南的專列上,聽取了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的治黃匯報,隨后講起了大地女神和海神的兒子安泰。堪稱巨人的安泰是角力能手,只要身體不離開大地,便可從母親那里獲取無窮力量,進而戰勝任何強大對手。勇士赫拉克勒斯同安泰角力時,用強有力的手臂將安泰高高舉起,使其無法從大地獲取力量,安泰終于被扼死。毛澤東以安泰與大地女神,比喻黨同群眾的關系,告誡大家不要驕傲,不要脫離群眾。
文化自覺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政治自覺。當中國共產黨人夢縈魂牽的青紗帳情結從北國輻射江南,從自然界延展人類社會,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符號,青紗帳情思必然浸淫先進文化創造中。
最早使青紗帳融入不朽樂章的是音樂家冼星海。1939年,冼星海聽詩人光未然朗誦新作《黃河吟》引發強烈共鳴,一周后創作了史詩般的《黃河大合唱》。“河東河北,高粱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呈英豪!”排奡的歌詞、鏗鏘的節拍、跳蕩的音符,塑造了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道出了一個開啟復興之路政黨的豪邁心聲。
同一年,版畫家古元在延安拿起鋼刀,以直觀洗練的木刻版畫《青紗帳里》,把有著巨大歷史容量的力作呈現于圣地畫苑和抗日軍民面前。抗戰時期,地處偏遠的延安極難輸入繪畫工具,而適于木刻的梨木、棗木可就地取材且便于報刊制版,木刻版畫遂風行一時,成為延安影響最大的畫種。毛澤東等領導人倡導成立的魯迅藝術學院,也建有魯藝木刻工作團。古元洋溢著稼禾清香和戰斗氣息的作品,通過刻畫高粱地中據槍瞄準和鼓動待機的4名游擊隊員,惟妙惟肖描繪了抗日武裝依托青紗帳準備伏擊日寇的場景。黑白有別的人物造型,如戟似槍的高粱襯托,迥然有別于西方木刻的陽刻為主手法,都使畫作具有鮮明現實主義風格和民族、地域特色,堪稱抗戰版畫的經典之作。
對青紗帳的詠嘆和謳歌臻于極致的,是從烽火歲月走來的詩人郭小川。20世紀60年代初,郭小川創作的《甘蔗林——青紗帳》《青紗帳——甘蔗林》兩首詩激情似火:“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夢想……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染上戰斗的火光!哦,我的戰友、我的親人、我的兄長……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浴過壯麗的朝陽!哦,我的歌聲、我的意志、我的希望……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紗帳里生出翅膀!哦,我的祖國、我的同胞、我的故鄉……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紗帳里煉成純鋼!”
而出自當年日偽環伺、戰事頻仍冀中的《烈火金剛》《敵后武工隊》 《平原槍聲》《平原游擊隊》《地道戰》《小兵張嘎》,無一例外都濡染著山一般崇高、海一樣壯闊的青紗帳的底色。
一類稼穡與一個休戚與共政黨的天然親緣關系,就這樣被歷史定格。幾可與抗戰齊名又極富象征意義的青紗帳,不僅給中國共產黨提供了磨礪成長的空間和舞臺,而且是彰顯民族精神的獨特窗口。青紗帳時期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永遠陶醉其中的甜蜜回憶;青紗帳記憶是中國共產黨人濃得化不開的釅釅情結。
沒齒難忘的青紗帳,抗日將士對這爿神秘而飽含玄機的營帳的依戀和反哺之情由壯及老,甚至延伸到人生后花園!當年帶領部隊創造關于平原游擊戰爭冀中經驗,從而堅定了毛澤東在大江南北開展游擊戰爭決心的冀中十分區司令員劉秉彥和政委曠伏兆兩位開國少將,為報答青紗帳哺養之恩,身后化作春泥歸葬十分區機關所在地河北雄縣米家務鎮,踐行了與犧牲戰友共同為冀中人民“站崗”的諾言。抗戰中曾在陽澄湖養過傷的國家外貿部副部長楊浩廬,新“江抗”首任司令員夏光等人,百年后陸續重返陽澄湖安放自己的靈魂和骨殖。那個胸嵌敵偽子彈在陽澄湖養傷得以重返戰場的開國中將劉飛,對江南青紗帳的護佑刻骨銘心,淮海戰場囑托新華社記者采寫36個傷病員堅持陽澄湖斗爭故事,最終引發紅色經典《蘆蕩火種》《沙家浜》創作。而居廟堂之高的毛澤東,始終不忘處江湖之遠的青紗帳,興致勃勃觀看京劇《蘆蕩火種》,充分肯定劇作并提議改名《沙家浜》。
青紗帳里的乾坤星流月轉,草木榮枯間神州滄桑巨變。今天,縱橫交錯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遍布北方大平原,鱗次櫛比的城鎮高樓拔地而起,當年蔚為壯觀的青紗帳已不復再現。但青紗帳給予中國共產黨人彌足珍貴的滋養、支持和啟迪,已經刀刻斧鑿般銘記在歷史紀功碑上。那生生不已、波宕起伏中永不枯竭的黛綠色瀚海,鮮活如初印記青史,成為引領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執政黨治國理政的政治隱喻、歷史記憶和寶貴鏡鑒。
走出北方的青紗帳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密切聯系群眾奉為圭臬,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在與時俱進中常抓常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作風建設作為執政黨須臾不可放松的命脈工程,著眼塑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打虎拍蠅,反腐敗壓倒性態勢已然形成。國家統計局調查,2003年人民群眾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滿意度是51.9%, 2016年是92.9%,14年上升41個百分點,十八大后上升尤甚。今年1月19日,外國駐華使節參加中紀委吹風會后紛紛感言,贊揚“中國打擊腐敗樹立了好的榜樣”,“考慮到中國對世界經濟不斷上升的影響力,加強打擊腐敗的力度不僅對中國國內有很大作用,對于國際也有很大作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永不凋謝的青紗帳。從1945年7月毛澤東與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關于歷史周期律的著名對話,到今天習近平“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警世恒言,時隔一甲子,歷史的回聲依然深沉悠遠且撼人心靈。世界從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常懷虔誠“趕考”心,孜孜矻矻培植確保金甌永固青紗帳的勤勉勞作和剛毅身影中,分明領略到歷史深處青紗帳的雄渾和壯闊。
永遠的青紗帳,中國共產黨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力量源泉,世界最大執政黨永葆初心、繼續前進的詩和遠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