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于慎行是明朝著名詩人、文學家,錢謙益曾在《列朝詩集小傳·于閣學慎行》中贊其“文學為一時冠”。文學成就固然不可小覷,但論及明朝歷史,真正讓于慎行載入史冊的還是其剛直不阿的秉性。
自小天資聰穎,17歲時,于慎行就高中舉人。在鹿鳴宴上,主考官提出要為其舉行冠禮(成人之禮)。年紀輕輕就獲此殊榮,換做別人早就磕頭謝恩了。但于慎行以自己未奉父命為由,竟然婉拒了主考官。
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于慎行考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一職。因編修《穆宗實錄》有功,萬歷初年,于慎行升為修撰,兼任皇帝的日講官。所謂日講官,主要負責為皇帝敷陳經史、回應皇帝咨詢、兼記皇帝言行,一般由翰林院德高望重的資深學者擔任。于慎行20多歲就擔此重任,可謂一鳴驚人。
一次,于慎行等人講完課,聽得如癡如醉的神宗皇帝非常高興,就派人取出許多歷代名字畫,讓日講官們賦詩題字,以作留念。不一會兒,日講官們賦詩題字完畢,個個喜不甚收。唯獨于慎行一人站在字畫前面,紋絲不動。神宗皇帝很是好奇,便問為什么。于慎行毫不猶豫地說,自己寫字不好,怕污染了名字畫。神宗皇帝聽后,甚是高興,稱贊其誠實、耿直,便特許由他人代為題字,還親自寫下“責難陳善”四個御筆大字賜予于慎行,以示嘉獎。
后來,張居正升任內閣首輔,主持改革新政。雖然新政為解決許多嚴重社會問題和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張居正專橫獨斷的作風與方式逐漸引起了滿朝文武的不滿。一直看不慣的御史劉臺就上書彈劾張居正專恣不法,結果被捕入獄。攝于張居正的威勢,滿朝文武竟無一人敢去看望劉臺。就在此時,張居正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于慎行竟然大搖大擺地去看望了劉臺。這下可把張居正氣得不輕,當即叫來于慎行進行責問。于慎行看著滿臉怒氣的張居正,認真地說:劉臺沒有過錯,我應該看看他。
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張居正的父親突然病故。按照“丁憂”禮制,張居正應該暫停職務,回鄉替父親守喪。但張居正大權在握,不愿回鄉守喪,就授意門生上書“奪情”,神宗皇帝予以批準。此事一出,滿朝嘩然,朝野動蕩。因為“丁憂”禮制是傳統的道德禮儀制度,是社會的綱常倫理,任何人都不應該例外。于是,再一次不顧恩師的顏面,于慎行與其他大臣聯名上書,以綱常大義、父子倫理為由,勸諫神宗皇帝收回成命,命令張居正依據祖制,回鄉“丁憂”。得知有人上書,張居正固然不高興,但自己違反祖制在先,也沒放在心上。可當得知是于慎行帶頭聯合大臣一起上書,張居正頓時氣得咬牙切齒,說不出話。
“奪情”風波后不久,張居正在街上巧遇于慎行,便忍不住問:“可遠(于慎行,字可遠),我最賞識你,待你不薄,沒想到你竟然這樣對我?”于慎行對張居正拜了拜,嚴肅地說:“雖然您是我的恩師,但破例‘奪情,違反祖制,不合規矩。”
果然,“奪情”一事雖然讓張居正多執掌了幾年朝政大權,但也開始讓其失去神宗皇帝與滿朝文武的擁護。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張居正不幸病逝,反對勢力執掌朝政,左右大權。在蠱惑與脅迫下,神宗皇帝下令查抄張居正的家。張居正一倒臺,以前受過打壓的官員無不拍手稱快,紛紛上書提請將其滿門處決。眼見張居正一家就要滿門不保,于慎行急忙寫信給主持抄家的丘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才最終保全了張居正80多歲的母親和未成年的孩子。
于慎行一生剛直不阿,耿直近乎迂腐,從不因一己之私喪失原則,贏得滿朝文武一片贊譽。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于慎行名列7位輔政內閣大臣之首,加封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此時,于慎行早已重病纏身,任職不到數日便不幸病逝,享年63歲。神宗皇帝嘉其一生剛正,贈太子太保,謚號文定。
曾有史學家評論,說于慎行實在是明朝官場上的異類。細細一想,這種明辨是非、剛直不阿的異類官員,多一些或許才是國家之幸、百姓之福。
(編輯 之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