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鵬
一張照片是對一段時間的追憶。一次不經意的抬頭,一個突然闖入鏡頭的路人,一座好看的建筑,都有讓人按下快門的沖動。我一直覺得,對攝影來說,器材不是決定一張照片好壞的最關鍵因素,攝影師細致的觀察力和不一樣的視角才最重要。
因為喜歡記錄,所以喜歡攝影;也因為方便,我更喜歡手機攝影。一直堅持用手機拍攝的原因很簡單:你不可能隨時都帶著相機,但是你一定隨身拿著手機。

大部分智能手機自帶鏡頭是一個小的廣角鏡頭,約28~30毫米焦距,再加上手機的曝光對焦快門自動化程度高,都讓用手機拍攝相對簡單。
基于這些特性,手機在街頭攝影和大場景照片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個人很喜歡用手機拍攝建筑,但是單純的建筑又讓畫面少了些生機,所以我在拍攝時經常會讓人出現在畫面中,讓畫面多些動感和活力。
之前聽過這樣的說法來形容建筑之美: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因此在拍攝的時候,我更關注的是建筑的線條美和色彩對比,加上規律的排布。

有時候在拍攝“建筑人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建筑過高或過寬,手機自帶鏡頭無法容納完整建筑的情況,拍不全建筑變成了手機攝影的短板。在遇到類似場景的時候,我一般會使用思銳的18毫米廣角鏡頭,通過更廣的視角,攝影師既能讓人物的腿部變長,還可以容納整個建筑。
圖02和03都是借助思銳廣角鏡頭拍攝的。對圖03的場景來說,如果使用正常手機鏡頭拍攝的話,站在這個拍攝角度只能拍到一半的建筑。加上鏡頭之后,不僅拍全了建筑,而且人物的身材也因此變細長了。
使用手機拍攝,我通常會開啟“九宮格”,這樣能更好的掌握主體位置。我認為,手機攝影中構圖是靈魂,在手機拍攝過程中,應該始終關注的是一張照片的主體是什么,這些主體要通過怎樣的形式吸引觀者注意力等。



比如圖04這張在甘肅省拍攝的照片,通過牛和背景色彩的強對比,讓畫面主體更為吸睛,同時蜿蜒的小路是一種對畫面的延伸,讓照片更有空間感。
在構圖方面,很多時候攝影師都會做減法。因此在拍攝時,我喜歡選擇一些簡單的背景加上不突兀的主體,很多時候這樣的搭配能得到一張好照片。
如果遇到背景畫面較亂,我會選擇使用思銳60毫米人像鏡頭拍攝。在同一距離下,鏡頭增距可以將被攝體放大2倍。而且,拍出來的照片虛化效果好,畫面也很清晰。

手機攝影離不開后期修圖。如今,很多人對后期處理過分依賴,而我理解的后期處理更多是為照片錦上添花。如果一張照片沒有好的“前期”,“后期”做再多也無濟于事。拿到一張照片之后,我首先會考慮的是想要把它處理成什么風格,然后進行原始參數的調整(對比度,飽和度,曝光),獲得一張曝光和白平衡正常的照片,接下來就是調色,通過選擇符合場景的濾鏡或者自己調整完成,最后再進行細節微調,完成以上這些步驟就可以得到成片了。
手機攝影在我看來本身是件有趣的事,因為有趣所以熱愛。如果你也喜歡記錄,那你的手機就是你定格時間的相機。別小看它,真正拍起來,你就知道它有多厲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