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緒
10月25日上午,在中國民營企業家中享有盛名的浙江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悄然去世。一位從鄉鎮企業起步,將自己的企業打造成年營收超千億、利潤過百億的現代跨國企業集團的民營企業家的離去,帶走了一個時代,留下了一座豐碑。
黨的十九大前夕,中央首次以專門文件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肯定了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文件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迅速成長,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不斷涌現,為積累社會財富、創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某種意義上,這個《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預示了企業家最好的時代的到來。這個最好時代的到來,固然是水到渠成,卻也是魯冠球們這樣的企業家以自身的努力和光輝鋪就。
當年很多人都在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而魯冠球卻說:“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后死死抓住這個籃子。”1979年,一篇黨報社論《國民經濟要發展,交通運輸是關鍵》,讓他決定專攻萬向節這個不起眼的汽車零部件。1980年,魯冠球將廠門口的“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寧圍失蠟鑄鋼廠”等牌子摘掉,只保留“蕭山寧圍公社萬向節廠”。沒有當年的這一減法,魯冠球不可能被《福布斯》稱為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全球領袖”。我們經常羨慕德日等國的百年企業鑄就了制造業的輝煌,而這些成就霸業的企業,都是專注于某一細分領域。魯冠球的減法,讓他把當時的一個生產農業機械的小作坊,發展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萬向集團后來成為AI的大股東,意味著中國企業開始以資本并購和專業參與的方式,直接“嵌入”全球汽車產業鏈的核心部位。今天的中國制造,要真正從跟跑變成領跑,必須崛起一群專注于各自領域的魯冠球。
張瑞敏砸冰箱是一種取舍,而魯冠球亦有把萬向節六分錢一斤當廢鐵賣掉的壯舉。80年代,一家客戶因發現裂紋要求退貨,他組織人全國盤查清貨,清出三萬多套。他把全廠工人全部召集起來,自己帶頭鐵著臉背起裝滿廢品的草包,走向廢品收購站。工廠因此損失43 萬元,一年利潤泡湯。但萬向人從此把質量作為企業的生命線。萬向的商標 “錢潮”,拼音簡寫 “QC”也是 “質量控制”的英文縮寫。每一個萬向節上的“QC”,是魯冠球這一代企業家們的信仰,也沉淀為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基因。
魯冠球認為自己不是商人,而是企業家。“企業家要賺錢,但不做錢的奴隸。企業家注定是要創造、奉獻、犧牲的。”從1983年到1993年,他放棄的承包獎金超過300萬元。魯冠球在接受法新社記者的采訪時說:“如果我的收入與工人的收入懸殊太大,就會出現緊張關系,而我希望工人努力工作,如果他們看到我比他們拿的多得多,他們就會失去自己是工廠主人翁的感情,而這對于事業是不利的。”他說,“一定要周圍都好,你的企業才會好。大家都富裕了,你的富裕才會持久。“財散則人聚”是他的一句口頭禪。他的財散,不僅散給員工,還散給了社會。他參與建設了鄉里的中學教學大樓、農貿市場和飼料加工廠,他把鄉里尚未安排的 108 名復員軍人都招進廠里, 全鄉每十個人就有一個在他的工廠里工作。在這個意義上,他作為一方企業家,稱得上造福一方。
作為中國第一代鄉鎮企業家的代表人物,魯冠球被浙商群體稱作 “教父”。也許別人的資產比他更多,但在精神上,他是一座難以超越的高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