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琦
近年來,高密市著眼激發鎮街發展內生動力,借力擴權強鎮改革、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以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統籌謀劃、綜合施策,深入優化鎮街行政管理體制,逐步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鎮街職能體系和科學有效的權力監督制約及協調機制,有效提升鎮街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改革成效日益凸顯。
一、創新鎮街管理體制,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是科學調整鎮街布局。2001年以來,根據上級安排部署,結合全市工作實際,通過三次鎮街機構改革,將鎮街數量由原先的29個壓減為10個,壓減比例達66%,減輕了財政和群眾負擔,從源頭上解決了以往鎮街財政供養人員無序增長問題,有力促進了鎮域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了鎮域項目的強強聯合和優勢互補,推動了鎮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機構編制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姜莊鎮和柴溝鎮成為濰坊市擴權強鎮改革試點鎮,夏莊鎮成為全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全市鎮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二是綜合設置組織機構。結合鎮街人口規模、經濟總量、管理任務和發展需求,積極探索建立機構設置綜合、管理扁平高效、運轉機制靈活的鎮級行政管理體制,在夏莊鎮、姜莊鎮和柴溝鎮等試點鎮設置7個黨政機構、3個事業單位;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大牟家鎮設置6個黨政機構、3個事業單位;其他鎮街均設置7個黨政機構、4個事業單位。加強重點領域機構設置,確保鎮街道路交通、鄉村規劃建設、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等工作有機構承擔。三是加強編制資源傾斜。近年來,根據上級要求,全面加強鎮街農產品質量、扶貧開發等方面職能,累計為鎮街核增43名行政編制,有效滿足鎮街工作需要。
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用人機制進一步轉換
一是加大人員補充力度。2011年以來,通過公務員招考、事業單位招聘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為鎮街引進建設、規劃、管理等方面急需人才190余名,鎮街干部學歷層次及業務能力不斷提高,為鎮街全面履行職能提供堅實保障。二是創新人員配置方式。探索開展基層公務員考錄改革,2017年公務員考錄中,對距離城區較遠、空缺人員較多的鎮,專門拿出5個職位面向本土優秀人才招錄公務員,進一步拓寬干部來源渠道,有效改善干部隊伍結構。加強鎮街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明確不少于10名工作人員負責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不足的通過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方式解決,并以勞務派遣方式分批次為鎮街補充多名急需專業人員,確保簡政放權、擴權強鎮、便民服務、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等重點工作深入推進。三是轉換用人體制機制。為解決鎮街機構編制管理中存在的混崗等問題,注重實踐探索,按照“因事設崗、按崗定人、人崗相宜”原則,率先在濰坊市各縣市調整完善擴權強鎮改革試點鎮機構編制及人員崗位設置格局,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分別為試點鎮設立紀檢、組織、道路交通安全監管等30余個崗位,確保重點工作有專人負責。
三、借力重點領域改革,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一是全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和優化公共服務流程等工作,組織鎮街編制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以及社區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并通過市政府門戶網站和機構編制網站對外公開。二是不斷深化優化擴權強鎮改革。借力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濰坊市擴權強鎮改革,按照“權責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原則,協調規劃、國土等20多個部門單位通過委托、授權等方式,向夏莊鎮、姜莊鎮、柴溝鎮放權百余項,有效擴大鎮級管理權限。全面搭建便民服務平臺,將所有下放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統一進駐便民服務大廳辦理,并借助網絡、通訊等技術手段向村、社區延伸,改進服務方式,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三是全面推進綜合執法體制改革。自2016年列為全國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城市以來,高密將鎮域管理急需的17個領域1300多項執法事項納入綜合執法范圍,在市級設立綜合行政執法局和執法大隊,在鎮街設立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與市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鎮街執法中隊合署辦公,統籌協調轄區內綜合執法、市場監管、環境保護、衛生計生、交通運輸等部門派駐執法機構及鎮街執法力量,構建“綜合執法+聯合執法”的監管體系,鎮街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四、推動社區管理創新,基層管理進一步規范
一是合理規劃布局。按照有利生產、便于服務、適度集中原則,全市規劃建設93個農村社區,并設立便民服務大廳、警務室、衛生室等“一廳兩室”,服務半徑2-3公里,輻射10個左右行政村。二是健全組織體系。在農村中心社區和一般社區分別建立黨委和黨總支,形成以鎮街區黨(工)委為核心、農村社區黨組織為基礎、農村社區黨員為主體、其他各類基層黨組織共同參與的黨建工作區,實現區域內黨組織工作全覆蓋。三是搭建四個平臺。一為黨建服務平臺。在中心社區黨委設立黨校,一般社區黨總支設立黨員活動室,建立社區黨員服務之家,搞好流動黨員管理服務,抓好黨員日常教育培訓等。二為政務服務平臺。組織引導民政、人社等28個部門將120項服務事項下沉到社區,建立“市、鎮、社區”三級聯通的網上辦公平臺,實行網上受理、網上審批、網上辦公。截至目前,累計辦理各類事項9.3萬件,辦結率達98%。全面梳理鎮街區對外出具的證明蓋章類材料事項67項,對全市擬取消的30項證明蓋章類材料逐項征求部門意見,有效解決“辦證多、辦事難”問題。三為生產服務平臺。在29處社區建設為農服務中心,整合農資、農機、土地等專業合作社資源,探索推行“保底+分紅”土地流轉新模式,為農民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大田托管、農資供應等“一站式”服務,形成了“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目前,全市土地托管服務面積35.1萬畝,畝均可節支增效400-600元,經濟作物增效達千元以上,相關村居集體收入增長45%以上。四為生活服務平臺。按照“3+X”思路,依托“一廳兩室”等公共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基礎上,引導社區推出形式多樣的特色服務,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四是強化政策扶持。選派158名市直部門人員到社區掛職鍛煉,考選124名大學生到社區管理公益性崗位工作,按照中心社區不少于10人、一般社區不少于6人標準,將鎮街區工作人員下沉社區工作,集中力量推進社區建設發展。探索實行社區建設以獎代補政策,每新建、改建一處農村新型社區,市財政各補助5萬元、2萬元。將農村社區運轉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由市鎮兩級按照3:7比例,每年撥付資金530萬元。統籌相關涉農資金和黨建、治安、計生等經費,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出農民信用聯盟、農民住房公證抵押等信貸產品,加大對農村社區建設支持力度。
總體來看,現行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基本符合基層工作需要,但也存在一些脫節現象:一是鄉鎮政府的職能從文件上能夠分清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但實際工作中往往實行一體化運行,很難做到行政職能由行政機構承擔,服務職能由事業機構承擔;二是受人手數量限制,有些地方鄉鎮行政事業編制人員存在混崗現象;三是職責厘清與責任落實不同步;四是鎮級綜合執法車輛及執法力量不充裕。建議:一是打破編制性質,統籌設置崗位。鄉鎮不再明確設置哪些行政事業機構,只明確行政事業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由鄉鎮根據各自實際工作需要設立機構,定編設崗,按崗定人,徹底打破人員身份限制,推動市縣機構編制資源效益最大化,促進鄉鎮工作開展和日常管理。二是增加鎮街編制,適當補充人員。隨著簡政放權、擴權強鎮、便民服務等工作深入推進,鄉鎮事權越來越多,不少鄉鎮在人員使用、力量擺布上捉襟見肘,有的加大勞務派遣力度,雖一定程度緩解了人手不足的難題,但這類人員流動性較強,容易造成工作斷檔。為滿足鄉鎮工作需要,可重新修訂編制核定標準,適當擴大鄉鎮行政事業編制規模。三是完善政策體系,加強責任監管。從省級層面出臺鄉鎮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公共服務清單和監督問責辦法,讓鄉鎮政府一切公務活動有據可依,最好能從法律層面厘清和界定鎮街職能,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清單執行情況監管,避免出現責任缺失、權力失控、監管失位等現象。四是強化執法保障,推動改革落實。按照《山東省深化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盡快制定出臺城市管理執法人員配備標準,建立統一的協管人員管理制度,指導縣鄉按標準配齊執法人員,并研究出臺文件,為鎮級綜合行政執法用車提供政策依據,進一步強化鎮街綜合執法保障。□E:FQJ
關鍵詞:鄉鎮 改革 機構編制endprint